汪平

近年來,印度人屢屢出任跨國公司高管的話題已被數次談論。2014年年初,全球IT巨頭微軟公司任命46歲的印度裔高管薩蒂亞·納德拉為新任CEO,再次催生關于為何印度人能在歐美大公司“出人頭地”的疑問。聯系上同樣是人口和人才輸出大國的中國,這類對比更引人關注。
有這樣一組數據:針對美國標準普爾500強企業的一次權威調查發現,這些企業中的CEO美國人最多,其次就是印度人,他們領導著其中7家公司,加拿大人則有4個,甚至連標準普爾自己都曾選了一位印度后裔當總裁。而根據《財富》雜志2009年的統計,世界500強公司的CEO中,只有兩位中國大陸人、兩位北美籍華裔。
印裔經理人“攻陷”跨國巨頭
隨著納德拉執掌微軟,印裔CEO已經成為跨國公司職場中一道亮麗的風景。除納德拉外,一長串名字足以說明印裔在西方企業中有多成功:百事可樂CEO盧英德、德意志銀行CEO安舒·賈恩、萬事達卡CEO阿賈伊·邦加、消費品巨擘利潔時CEO拉凱什·卡普爾、Adobe公司CEO山塔努·納拉延等。以上這些CEO都是現任的,如果再加上標準普爾公司前總裁德文·夏爾瑪、聯合利華前CEO文迪·邦加,這一群體將更加壯觀。無怪乎有人驚嘆,印度人頻頻“攻陷”跨國巨頭。
這些印裔高管來自印度各地,所學專業也不盡相同。例如,賈恩出生于拉賈斯坦邦首府齋浦爾,盧英德出生于距齋浦爾1300公里的清奈。有幾位CEO,包括盧英德、彭安杰曾就讀印度管理學院(IIM),該校由印度政府出資創建,目的是培養國內的管理精英。還有一些CEO并沒有管理方面的背景,例如納德拉讀的是工程,而賈恩、邦加讀的就是企管。
如果真想找到相同之處,那就是他們的年齡介于45~55歲之間,且在印度完成學業后都遠赴英美深造,取得所在地國籍。大多數人都是從公司基層干起,一步步得到提升,才達到如今的高度。
這一現象在美國硅谷更加明顯:除納德拉接管微軟外,同樣出生在印度的皮賈伊也已執掌谷歌的安卓部門多時,更“恐怖”的是,谷歌董事會13位高層領導中,有4位是印度裔。早在2005年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就顯示,硅谷1/3的工程師是印度裔,高科技公司里7%的CEO也來自印度。
文化和語言優勢
總部位于美國的人才戰略集團總裁馬克·埃夫龍在接受印度媒體采訪時說,語言優勢和適應不同文化的能力,使印度裔在管理層中相比其他亞裔更容易脫穎而出。
由于英國的長期殖民統治,英語和印地語并列為官方語言,英語也成了很多印度人接近母語的語言。在大城市里,出身中產家庭的年輕人過著西式生活,看好萊塢大片,聽西方流行音樂,在孟買這一大都市里,很多東西都能與歐美同步。
雖然印度人說英語有很重的口音,但他們的英語十分流利,絲毫不影響精準地將意思表達出來。相比之下,中式英語囿于中譯英的思維,在溝通和表達效率上的確遜色不少。更重要的是,印度人懂得用英語來思考。
長期推崇歐美的國內情緒也推動著印度人移民,特別是到美國去。中產以上的家庭很樂意送孩子到歐美留學,富人家庭更是如此。對印度人而言,去歐美上大學、移民至今都是件榮耀的事,在親朋好友以及鄰里街坊面前“很有面子”。
而印度國內的環境往往留不住人才,一流專業人才因此紛紛落戶歐美,甚至有媒體笑稱印度:一流人才移民、二流人才在本國經商、三流人才從政。印度將本國最好的人才“無私”地貢獻給了跨國公司。
語言思維和歐美相近,加之印度人開放熱情的性格和崇尚個性,使他們更能適應歐美文化。印度人能歌善舞,從小生活在大家庭中,容易養成外向和熱情的性格,他們平時喜歡侃大山和辯論,這令他們巧舌如簧、口若懸河,這些都有助于其在職業生涯中融入公司和團隊。
印度人十分重視感情的維系,即使平時無事,也愿意約朋友和客戶喝喝茶,或一起去酒吧聊天。天生樂觀的印度人十分幽默,一些看似挖苦和諷刺的自嘲,往往能拉近人的距離,使他們在社交上游刃有余。
此外,印裔在海外的抱團文化也使他們在人脈上更有優勢。“你必須適應新的地方,不管到哪兒,都得盡快建立一個圈子。”聯合利華的前任CEO文迪·邦加說,他的弟弟則是萬事達卡的CEO阿賈伊·邦加。
或許是在國內都是普通甚至是貧苦家庭出身,海外的印裔在人生經歷和價值觀上有太多相同之處,他們相互往來、抱團合作,若是一人提升,通常都會推薦本國同胞。
商學院教育和長遠職業規劃
雖然印度的經濟發展程度不是很高,整體教育水平也很有限,但其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程度較高,在融入國際市場的經濟管理人才教育方面擁有悠久的歷史。
印度人在理工特別是數學方面的天賦早已世界聞名,憑借在這方面的專才,再加上近乎母語般的英語水準,印度向硅谷輸送了大量的IT工程師。著名的印度理工學院(IIT)正是培養這類技術精英的搖籃。
人口數量龐大的印度,目前實行的仍是精英教育,只有那些成績最好的學生才能考進大學。而一流學府,如印度理工學院的錄取率更是低得驚人,每年有成績優秀的30萬中學生報考該校,錄取率不足2%。
英語的普及以及奉行的與西方接近的政治體制,使印度與歐美國家保持著暢通交往。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印度理工學院等知名學府便向歐美輸送大量技術人員。更重要的是,印度的商學院教育很早就與國際接軌。
印度管理學院等高等學府則是培養印度管理人才的搖籃。早在20世紀50年代,該校在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的幫助下成立加爾各答分校,在60年代又與哈佛商學院聯合創立印度管理學院阿默達巴德分校。
相比之下,中國只是在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實施現代管理學教育,逐漸建立商學院。印度在管理實踐和培養商業管理人才方面一直走在中國的前面。
除此之外,長遠的職業規劃,特別是事業雄心決定了印裔經理人能在職場上走得更遠。根據一項調查研究,各國在美國的移民群體當中,印裔平均收入最高,而且這一群體人數不少。即使經濟條件優越,這些印裔經理人仍不滿足現狀,寧愿自己擁擠在合租公寓樓,也要花錢去上MBA、不斷“折騰”,甚至很多高級經理人辭去工作,自己創立公司,而不去考慮買車買房。
這些印度經理人擁有雄心和榜樣:盧英德1994年加入百事可樂;納德拉在成為CEO之前已經為微軟工作22年;彭安杰20世紀80年代在印度炎熱的農村為雀巢公司賣過巧克力……印度人在做事上有很強的毅力,正因為這種堅持不懈,才造就了印裔職業經理人今日的輝煌,這些也許更值得中國經理人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