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攀 劉彤 楊江玲 文史哲

美國:給奶農利潤上保險
100多年前的美國也面臨類似“倒奶殺牛”的難題。但是,美國政府歷來重視為農業發展提供優惠政策支持,早在二戰后美國就為主要農產品制定了價格支持政策,包括為牛奶設定目標支持價格。美國最大的奶業協會——全國奶業聯合會負責經濟政策和市場營銷研究的副總裁彼得·維塔利亞諾稱,當牛奶市場價格過低時,美國政府通過向乳制品加工廠和零售商收購黃油、奶粉、奶酪等奶制品并儲藏起來,緩解市場供需矛盾,從而保證奶農銷售的牛奶價格位于政府設定的目標支持價格之上;而當牛奶價格回升時,美國政府再將收購的奶制品予以出售,以維持牛奶價格和奶制品市場基本穩定。
但維塔利亞諾指出,大概從5年前,美國成為主要奶制品出口國后,美國奶業和國際市場聯系變得日益緊密,這種價格支持政策不再有效。另外,由于近年來飼養成本波動較大,價格支持政策并不能保證奶農不受虧損。“即便牛奶價格較高,如果飼養成本大幅上升,奶農仍然可能遭受虧損。”為此,維塔利亞諾所在的美國全國奶業聯合會,提出一項全新的奶制品利潤保障計劃,不再支撐奶制品價格,而是保障奶農的經營利潤。維塔利亞諾說,奶制品利潤保障計劃相當于一項保險政策,奶農繳納一定保費,當連續兩個月內全美牛奶均價和平均飼料成本之差低于目標利潤水平時,奶農將從政府部門獲得補助。美國國內所有奶牛養殖場均有資格參與奶制品利潤保障計劃,并可自由選擇政府保障的利潤水平和投保產量,補助額度等于實際利潤低于目標利潤之差與投保產量的乘積。
美國農業部目前設定的最低保障利潤為每美擔牛奶4美元(每斤牛奶約合人民幣0.28元),最高保障利潤為每美擔牛奶8美元(每斤牛奶約合人民幣0.56元),投保產量為養殖場年度歷史產量的20%~90%。如果養殖場選擇每美擔4美元的最低利潤保障,僅需支付100美元(1美元約合人民幣6.13元)的管理費用,不用繳納保費;如果養殖場希望獲得更高水平的利潤保障,則需支付100美元的管理費用和相應的保費,保障利潤越高,保費越高,保險費率介于每美擔牛奶0.008美元與1.36美元之間。美國農業部官方網站設有專門的奶制品利潤保障計劃頁面、自動圖表工具幫助奶農計算所要繳納的保費、可能獲得的補助等。
巴西:政府緊急收購過剩奶
巴西發展奶業的優勢突出,大多數奶牛是食用牧草,牛奶質量較高。但同時其發展奶業的弱點也較明顯,一是熱帶氣候不利于飼養高品質的牛;二是技術和管理落后,大約三分之一的奶源來自家庭生產者。
在政府實施管制時期,巴西奶業下游涌現出一些大型乳制品生產商,他們中間既有著名的跨國公司,也有實力雄厚的民族企業。在步入市場化道路后,大生產商就成了全行業的龍頭,并用訂單與生產者結合在一起。依靠這些大企業,生產者不僅銷路有了保障,而且還可以獲得貸款及規范化的技術支持等。
當然,行業內部的協調與管理對奶業指導與管理行業生產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巴西奶業擁有兩大行會組織:巴西乳制品工業協會和牛奶生產者協會。首先,他們會進行市場需求調研,并定期發布產量預期。其次,實施生產協調與管理,并處理內部存在的糾紛。此外,負責與政府談判,以期獲得政策上的支持。
政府的支持和困難時期的大力援助也必不可少。作為農牧業的重要部門,各銀行須按比例發放支農貸款,利率相應低2%~3%。在關鍵技術開發上,政府須負責主要的投入,如開發適應熱帶并產奶多的牛種。另外,政府還有扶持小農戶的義務,幫助他們掌握技術和向市場銷售產品。
發生危機時,政府義不容辭地給予援助。2003年,當時最大龍頭企業帕瑪拉特公司申請破產保護,對一大批上游生產者構成威脅。對此,政府讓國家開發銀行緊急提供貸款,并拿出3000萬美元(1美元約合人民幣6.13元)收購市場上過剩的奶。在國際市場價格低迷時,政府也會限制進口以保護國內市場,或者宣布實施最低保護價。
德國:政府補貼幾乎是零
根據歐盟委員會農業預算的數據,目前德國每公斤牛奶的生產成本約為44.99歐分。但德國奶農協會的新聞官漢斯·福爾德瑙爾稱,歐盟的數據中主要只算了飼料的成本,新購置奶牛、請獸醫等花費的平均成本還有約26.3歐分/公斤,這還沒有算上人力成本,“平均來看,在德國做奶農基本無利可圖。”不過,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字顯示,截至2014年5月,德國共有15.5萬個奶廠,共飼養430萬頭奶牛,奶廠并不算少。
黑森州農民協會的奶業專員弗蘭克解釋說,德國奶業以小規模經營為主,大部分奶農都只是“兼職”,不以牛奶為主要的收入來源。而且,牛奶生產越來越集中到大型的、專門化的牛奶生產商手中。
德國長久以來已經形成了比較固定的奶業運營模式。福爾德瑙爾介紹,約三分之二的德國奶制品都是在奶農自行組建的合作企業中加工生產的,也就是說,奶農同時是牛奶生產商與供貨商。牛奶在終端銷售后的收入減去稅收、經銷商抽成等等之后,返回給奶農,便是奶農到手的毛收入。另有三分之一的牛奶為私營企業,其牛奶收購價一般與當地的合作企業得到的返還價格掛鉤。
在牛奶定價的環節中,占據最大主導權的是銷售渠道的擁有者——大型食品連鎖超市。弗蘭克說,50%的牛奶制品都是通過這些超市銷售,奶農的議價能力相當微弱,而且有些超市還推出了自己品牌的奶制品。農場主艾策爾也對這些連鎖商極為不滿,認為“他們對農民的盤剝太厲害”。
從政府的層面,原本歐盟對各國奶農有出口補貼、飼料補貼和奶酪生產補貼等,現在都已經一一撤銷,當然,德國政府還設定了“干預價格”,為21.5歐分/公斤,即當牛奶收購價格低于此價格時,由聯邦政府補齊差額。但弗蘭克與福爾德瑙爾都表示,由于這一干預價實在過低,幾乎只是一個理論存在,“整體看,政府對奶農的補貼幾乎是零”。
在防范市場風險方面,迄今歐盟對成員國的牛奶產量實行配額制,而德國又將其所得配額分攤給各個奶廠,超出配額的供應將受到高額處罰,因此一般無人越界。歐盟的配額一般高出區域內需求的10%~15%左右,多余部分一般用作肥料、工業再利用和向第三世界出口。
不過,這一僅有的具有“保護”作用的配額機制即將于2015年3月底到期并廢除。屆時,德國奶農要完全獨立地面對市場風險。福爾德瑙爾說,這些做法是為了讓歐洲牛奶市場完全與世界市場掛鉤,“用市場來調節”。他預計未來德國小型奶廠關閉的趨勢還將越來越明顯。作為奶業協會,他們能做的是盡量向銷售商施壓提高牛奶售價,向居民、學生宣講牛奶的功效,促進牛奶消費,給奶農提供相關的市場分析與技術咨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