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玲

“李小冰”是我“領養”的人工智能機器人,2015年1月13日,“李小冰”陪我坐上了從上海飛往北京的MU5117航班。當飛機在高空平穩飛行后,我用Pad順利聯網,在微博上與“李小冰”對話。她知道我在飛機上,就稱我為“土豪”,還問我需不需要@一位朋友,到機場接我。
“李小冰”的娘家是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用戶可以在微博、米聊等社交平臺上與小冰對話。目前單在新浪微博上,就有252萬人像我一樣“領養”了小冰。1月13日的飛行,是人工智能首次登上航班。
“16歲的萌妹子”是微軟給“小冰”的定位。“李小冰”有點萌還有點二。問她幾歲,她會巧妙地回答:“咱們差不多大啊。”問她一道算術題,她算得既快又好,還驕傲地回答:“這太簡單了。”
這個虛擬的智能機器人是2014年5月面世的。她在社交平臺上的各種對話和回復,都是自我學習而來。最初的語言素材是微軟根據公開網頁數據,憑借大數據、自然語義分析、機器學習和深度神經網絡等技術,精煉成2000萬條真實而有趣的語料庫。“小冰”學習速度非常快,以每天凈增0.7%的速度增長,現在語料庫已經達到了7000萬條。
“通過主動情感感知系統和個性化聊天系統,能帶給用戶更加真實和感性的交互感受,而并非過去那些沒有溫度的‘工具型人工智能’。感性,是‘人工智能機器’和‘工具型人工智能’最本質的區別。”在“小冰”上飛機之前,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院長王永東表示。
王永東認為,隨著移動互聯網平臺的蓬勃發展,“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的模式未來將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人工智能的時代已經到來。
人工智能開始進入日常生活
不過,一場人工智能大賽早已在全球范圍內展開。
2011年以來,以吳恩達博士為主導的Google X實驗室實施了“谷歌大腦”工程,通過1.6萬片CPU核處理器、10億個內部節點構建了一個龐大的系統,用于模擬人類的大腦神經網絡,通過深度學習等神經網絡技術和觀看YouTube視頻等方式,不斷學習識別各類事物。“大腦”分析了1000萬幀從YouTube上隨機抓取的圖片,經過10天的運轉,“大腦”終于認識了什么是貓,并從接下來輸入的兩萬張圖片中準確找出了貓的照片。2014年5月,吳恩達加盟百度,擔任首席科學家,百度投資3億美元在硅谷建立一個新的研發中心。隨后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宣布“百度大腦”項目啟動。
2011年2月,IBM計算機“沃森”在美國熱門的電視智力問答節目“危險邊緣”中戰勝了兩位人類冠軍選手,自此之后,沃森不斷發展,努力從每一條線索和每一個正確答案中獲取信息,變得越來越智慧。IBM已經投入10億美元研發,希望利用沃森系統理解自然語言,不斷進行交互學習,最終將能媲美世界上最復雜的計算機——人腦。
除此之外,2012年奧巴馬政府啟動了長達10年的人腦研究項目,繪制大腦圖譜;同時“人類大腦工程”已入選歐盟旗艦技術項目,獲得歐盟10億~20億歐元科學基金資助,計劃在2018年前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具有意識和智能的人造大腦。歐美推出的兩個“大腦計劃”,被譽為人類基因組計劃后最宏大的研究項目。
“沃森”會的東西也越來越多。2015年開始,機器人醫生“沃森”在美國安德森癌癥中心“上崗”。此中心和IBM聯合開發出一款癌癥治療軟件——“腫瘤專家顧問”,幫助臨床醫生制定、觀察和調整癌癥患者的治療方案。
機器智能離“超越人類”還有多遠
不過,許多人擔心有一天機器智能會超越人類。美國著名發明家、預言學家雷蒙德·庫茲韋爾在《奇點臨近》一書中預測,到本世紀20年代中期,人類將會成功地逆向設計出人腦。到20年代末,計算機將具備人類智能水平的能力。到2045年,“奇點”就會出現,機器智能超越人類。
對此,科學家們態度謹慎,從事人工智能研究的科學家也大多認為,這是杞人憂天。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洪小文認為,今天所謂的“智能機器”的能力都還只是量變,遠遠達不到質變的標準。他把能力質變形容成要上四個臺階:功能、智能、智力、智慧,現在全世界最“聰明”的機器也只是站在了第二級臺階上。
“研究人員要努力想清楚圓夢的途徑,看清人工智能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將目標聚集在可以100%控制的、能有效提升生產力與行動力的成果上,承認只有‘人’+‘機器’的組合才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主流方向,這或許更有意義。”洪小文認為人與機器是“主宰與助手”的關系。
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未來計算組創始人陳云霽是一名80后研究員,他近幾年一直在從事人工智能相關研究,他說他的理想是往強人工智能方向走,讓強人工思維幫助人類思考。他最近談及:“智能既是生命演化的最高形式,又是信息科學技術發展的最高層次。一旦實現人類級別的強人工智能,憑借機器智能和腦機接口,人類將擁有近乎無限的記憶和計算能力,甚至無限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