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全
《五歲庵》講述的是堅伊和吉順兩個孩子在外流浪尋找已經不在人世的媽媽。在途中遇到兩位普度眾生的和尚把他們帶到寺廟里生活。吉順這個5歲的孩子給寺廟帶來了許多麻煩,同時給寺廟帶來的無盡的歡樂。
畫面從頭至尾都沒有濃妝艷抹,淡淡的色調,暖暖的情調,弄得人眼淚一發不可收拾。開始時背景音樂的歡快、柔和,帶來一種清新之感。堅伊和吉順是相依為命的兩姐弟,而電影也一直以輕快的步調爽適觀眾的神經,導演有意用插敘的手法向觀眾告知了姐弟生存的背景,漸而讓觀眾覺得原來輕松只是表面現象,而導演真實的目的是要煽情。在看似喜劇的氛圍中加入悲劇的成分,導演借此完成了對觀眾心靈的沖擊。堅伊和吉順兩個孩子在流浪可是不缺少童趣,他們收留了一只叫微風的小狗,他們總是在憧憬前方優美的風景,他們總是唱著童謠……吉順認為自己與姐姐的相依為命的流浪會有和媽媽團聚的一天。而堅伊的內心卻和歡樂的外表不同,她的內心藏著巨大的壓力。因為,善良的堅伊對弟弟撒了個善意的謊言。看著他們一路上歡聲笑語,可是觀眾的內心卻充滿憂傷。好在他們被好心的和尚所收留,不用在四處流浪,也有了關心他們的人。影片在這里運用蒙太奇的手法,尤其是在寺廟中,吉順的調皮將花瓶打碎。撿起花朵,放到佛祖的手中,表現吉順的淘氣和童真。和尚即使很寬容和慈悲可以縱容吉順的淘氣,但是,這無法代替母親的關愛。吉順那孩子氣的行為把觀眾逗笑的時候,又不禁在心中泛起苦陣陣苦澀。再歡樂的童年,即使他的童年是一幅美麗的畫卷,失去母親也將會失去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動畫電影《五歲庵》海報
電影中,姐姐堅伊身上有著濃重的“傷感”,他與弟弟吉順一起生活,照顧弟弟。姐姐一直瞞著弟弟母親過世,讓弟弟覺得母親其實還是在這個世界上,慢慢的弟弟吉順長大了。弟弟經常問姐姐母親的印象,在弟弟的心中,母親的形象偉大而美好,世界也是“真、善、美”的。而觀眾的內心也開始憂傷。感嘆命運的不公,讓如花般的孩子失去了母親;害怕善良的謊言被戳穿,讓吉順的心靈蒙上一曾陰影;為姐弟兩人未來的命運而擔憂。
導演在吉順對母愛的渴望處理的很有技巧。他通過其他孩子母親的行為來突出吉順的內心的孤單與寂寞。吉順的童謠不斷撞擊著觀眾的內心,他的姐姐雙眼失明的秘密被揭露更使我們悲傷。看到吉順為姐姐向兩個欺負的孩子討回公道卻又被他們的母親不分青紅皂白訓斥的時候,堅伊和吉順兩個孩子相偎在一起時,是不是也想著母親的關懷,而這時吉順的內心是什么心情?他的心情我們不得而知,只明白他的內心呼喚著母親的關愛和渴望。還好和尚給予他們精神上的幫助,哪怕吉順快要在山上的寺廟中死去時,仍對著菩薩禱告。那群欺負人的孩子有母親的安慰,而吉順的內心有誰撫慰,有誰能真正關心到呢?是那個在遙遠的母親。不過,導演將菩薩化身成母親將吉順帶走讓觀眾有些許安慰。菩薩一直以慈悲和慈祥示人的,這和母親的形象的很是契合。在天堂,吉順一定在母親的關愛與照顧下,茁壯成長。
人們經常說,孩子的眼睛是最清澈的,通過他們的眼睛,可以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這其實是一部不大適合孩子去看但又令人深思的動畫電影。電影中有許多有趣的情節,但在這有趣的情節中又充滿了悲傷。看不見這個世界的姐姐堅伊,以前看到過這樣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而正因為如此,她也更加渴望能再一次看到這個美好的世界。作為一個孩子,她承受了太多,付出了太多,而面對自己的弟弟吉順,她也只能隱瞞母親已經過世的事實,讓弟弟還幻想著母親在世的場景,帶著弟弟去尋找母親。寺廟,在電影中是極其重要的象征。寺廟里的和尚們的宿命就是逃避與寂寞。于是,他們困住了姐姐堅伊。和尚告訴弟弟吉順,上天關了你一扇門,肯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門,姐姐的眼睛看不見了,而老天爺能打開姐姐內心的眼睛,而其實,姐姐內心的眼睛并沒有打開。她受到的關心與愛護實在太少。母親還健在,這是一個善意的謊言,她逃避著弟弟,內心也有很大的壓力。她一直在寺廟里,失去了自由,也沒有了弟弟,也沒有了寄托。弟弟心中一直有著見到母親的渴望,也為了讓姐姐重見光明,吉順與僧人一起出門修行。于是,姐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分別,導演細膩地刻畫了這一場面。吉順已走遠,堅伊卻仍在揮手道別,她不是用肉眼而是用“靈魂之眼”看到的。從這里開始,畫面一直是雪的白背景,唯一打眼的就是堅伊送給吉順的她最珍貴的禮物——紅色發帶,這是母親給她唯一留下的一件東西。畫眉鳥長得有趣,卻似乎唱得沮喪,無疑這里埋了一伏筆,與最后堅伊聽到的“傷心”是如出一轍,的確,這也就是親情的心有靈犀吧。弟弟吉順與僧人走了很遠,進了大山,開始修行。
冬天,僧人要在封山之前去買物品,他讓吉順等他回來。“先生”的離開給了吉順自我學習的機會,他誠心禱告期望“先生”能早回,更希望能早日入春見到媽媽,它的真誠是沒有任何瑕疵的,這也是他跟隨先生在荒寺里“學習”的唯一支撐力。僧人遇到不測,跌進大山。先生走了,卻再也沒回來,而此時的吉順卻仍然用他最真誠的心向觀音菩薩祈禱。甚至將菩薩當做就是自己的媽媽。這種精神寄托是最天真的,也是最誠摯的。5歲的吉順就在這種精神寄托中看到了期待良久的媽媽,他的靈魂終于得以升華。春暖花開之時,僧人也回來了,帶著伙伴們一起尋找弟弟吉順。姐弟間那種至高的親情與心靈的感應更是一下就牽動了觀眾。木偶,雪人,野花,微風等等,這是生命的象征。和尚收留了兩個孩子,或許是因為普度眾生的想法,但是和尚不能代替母親,和尚也不能代替父親。和尚能給予的僅僅是精神上的關心,而此幫助僅僅源于菩薩,佛學的思想不能讓失明的小女孩重見光明,也不能拯救一個天真、調皮、單純的小男孩,當姐姐堅伊抱起弟弟吉順的尸體,這其實是一種罪孽。一個5歲的小生命瞬間隕落,讓人覺得異常惋惜。假如弟弟沒有出門修行,沒有上山,他很有可能現在還在姐姐的懷抱里,聽著姐姐的故事,對未來充滿信心與夢想。
電影沒有濃妝艷抹,沒有絢麗的特效,只有簡簡單單與和諧的韻味。唯美的畫面,舒緩的音樂,吉順與堅伊純凈的笑聲,故事感動了所有觀眾。電影制作并不是如此的精細,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就是因為那樣的單純,很多影視劇甚至有些泛濫的主題——母愛,那樣亙古不變的經典的情感,吉順的天真活潑,孤獨落寞,對母親的渴望,對姐姐堅伊的愛,都通過聲音活靈活現地出現在我們面前。吉順,一個很調皮的男孩,沒有母親,想念母親,只想找母親。母親對他的意義等于天。因為,他太需要被人保護了。他的世界充滿新奇,小動物甚至是落葉都是如此有趣,但是,他的世界又是那么的不完整。媽媽似乎是心靈深處的慰藉,也是生活的最高想象。他真的是好可愛,純純的感覺是走過童年的每個人都非常懷念的。其實感動的并不是電影本身,而是由電影本身牽引出的自身的情感。故事很簡單,兩個孩子,在尋找媽媽的寄托中,偶然來到一座寺廟。感同身受,今天才算真正理解這個成語。導演并沒有因為故事的悲傷而將畫面變得灰暗反而用明亮的顏色來突出堅伊和吉順姐弟倆的憂傷。無論是隨風飄逝的紅葉和漫天飛舞的雪花都透露出淡淡傷感的氣息奠定了電影悲傷的基調,使觀眾更容易走入電影之中,走入人物的內心之中。在電影的最后,導演運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將兩個孩子想和母親在一起的心愿變為現實。夢幻般的風景,粉紅色的桃花、滿天飛舞的花朵給人孩子孩子們歡樂的同時卻讓我們傷感不已。他們的母親只存在于那如夢如幻的夢境里、想象里。鏡頭最終給四個雪人一個特寫的鏡頭。白雪象征著純潔,三個雪人分別帶著堅伊的發帶、吉順的圍巾、和尚的帽子還有那只名叫微風的小雪人。真的很像佛教所宣揚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電影平鋪直敘沒有像其他的電影有強烈的戲劇沖突,前半段的輕快明麗為后半段的悲傷埋下伏筆,更加讓觀眾陷入深深的震撼和思考。婉清澈的謠唱出了對母愛深深的依戀和渴望,深刻佛學引出的美麗傳說,也讓我們感覺到了孩子們未泯的童心。

動畫電影《五歲庵》劇照
過于美麗的風景讓我們分不清哪個是現實哪個是夢境,這并不重要。因為有媽媽的地方才是美好歡樂的地方,現實和夢境又有什么差別呢?我們感動于影片帶出來的自身的情感,而我們就應該珍惜自己所遷出的情感不要讓它消失無蹤……那美麗的景色,姐姐堅伊的善良堅忍,僧人們的仁慈寬厚,還有活潑調皮有著純潔內心的弟弟吉順,名字叫做“五歲庵”的小寺廟,都給觀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這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好。電影《五歲庵》,沒有其他任何人對故事施暴,在內心不經歷滄桑的情況下也保證了生命的純度,讓故事變得非常飽滿。因為,我們面對這部動畫電影,會悲傷得如此的純粹與持久。《五歲庵》的電影畫面讓人沉醉,紅葉與雪花是一種凄涼的“美”,作為一部動畫電影,它讓觀眾融入了金色與白色的世界。凄美的畫面,流暢的動作,逼真的色彩這都體現了導演的良苦用心,構思新穎。這確實是一部非常早熟的童話,因為其中有非常多的孩子長大后才能懂的道理。婉轉的童謠唱出了珍貴的親情,博大精深的佛學思想引出的美麗傳說,讓我們感覺到了在內心深處的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