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嵩明縣支行課題組
(中國人民銀行嵩明縣支行,云南 嵩明 651700)
嵩明縣作為農業大縣,2014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84.41億元,增長12%: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2.9萬元、1萬元,增長 9%、12%;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 17:55:28,2014 年農業總產值達到24.36億元,每年農業產值增長保持在6%-7%之間。金融機構支農力度保持均衡水平。


表2 2011~2014嵩明縣涉農貸款投向情況表
1.金融機構基礎情況。嵩明縣有6家銀行業機構,營業網點42個,從業人員495人。2014年存款115.54億元,同比增長13.29%,貸款77.18億元,同比增加13.69%。其中,涉農貸款56.89億元,占貸款總額73.71%,較之2013年增加4.06億元,增加7.7%,增速明顯放緩。

表3 2010~2014嵩明縣金融機構存貸款情況 單位:萬元
2.不良貸款率變化情況。2014年全縣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7,047.68萬元,比年初增3,025.62萬元,不良貸款率0.91%,比年初上升0.32個百分點,呈現不良貸款上升、不良貸款率上升的“雙升”趨勢。

3.盈利能力整體增速有所放緩。嵩明縣縣域6家金融機構,盈利能力逐年增長外,但增速明顯放緩。各家金融機構均以2012年為分界點,利潤出現大幅度增長,之后逐年放緩。2014年除信用社因更換辦公地點,對新購辦公樓進行裝修,營業費用支出增加,凈利潤降幅較為明顯。郵儲銀行應是縣域經營戰略調整,凈利潤較2014年略微下降,其余四家金融機構的凈利潤屬于正常增長。

4.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情況。2014年各銀行業金融機構重點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地區銀行卡受理、使用環境建設工作。在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方面,全縣共采集農戶信息57,946戶,全縣農戶覆蓋率達到了84.2%,評定信用戶52,866戶,占采集農戶量的91%,信用村40個,占比51%,信用鎮1個。在惠農支付服務點基本覆蓋的基礎上,2014年244個服務點共計取款、查詢、轉賬、消費、繳費2,826筆,金額172.58萬元。縣域金融機構除增設在人工物理網點之外,還積極鋪設自助銀行,以提升人民群眾日常享受金融服務的便捷性,截止2014年12月,全轄金融機構共布設取款機185臺,POS機1,102臺。
1.金融產品創新力度有所加大。嵩明縣滬農商村鎮銀行推出“惠眾貸”創新信貸品種,規模500萬元,按照推動實現信貸創新產品“一縣一品”工作的工作要求,截止2014年12月“惠眾貸”共向縣域21戶個體工商戶及小微企業授信251萬元,實際使用186萬元。
2.繼續完善農村支付環境建設。農村信用社全年投入使用自助銀行28個,自助服務點20個,布放大堂式自助機具49臺,自助行、物理網點及惠農POS已累計覆蓋300多個自然村,極大地方便了群眾。
3.農村信用體系覆蓋面擴大。嵩明縣共有農戶90,278戶,農村信用社已建立農戶經濟檔案90,278戶,建檔面100%,評級面97.25%,小額授信農戶43,549戶,授信面為48.24%,合計授信金額90,278萬元。
4.銀政合作推進縣域發展。富滇銀行作為云南本土機構,在業務創新上表現突出。通過抓住嵩明縣新一輪土地收儲的機遇,積極推進土地收儲項目貸款,進一步加強與嵩明縣委、政府的合作,以成功辦理的2億元項目貸款為承載體,完成了嵩明縣政府雙方的戰略合作協議的簽訂,并將在近年內對嵩明縣地方經濟發展給予不低于6億元的貸款資金支持。
1.政府對農村金融發展重視程度不夠。嵩明縣作為農業大縣,多年來發展情況與周邊縣區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在“三農”存貸款等硬性金融指標上,相比周邊的尋甸縣在數據上也有所不如。加大“三農”投入力度,推進農業現代化在政府看來并不是當務之急,一種傳統的“工業化實現觀”仍在主導嵩明縣發展的思路。加入滇中產業集聚區后,工業發力,拉升GDP更成為政府的首要目標,在這種發展戰略下,“三農”發展自然會被有意或無意邊緣化,或者變成政治說辭,而非真正的行動綱領,從三產比例、農業投入等數據上有所反映。
2.要機構、要資金,唯獨不重視信用。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是信用環境。而部分政府部門對縣域金融總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想用增加金融機構、加大金融資源投入來解決農業發展中的所有問題,把解決辦法歸結到“只要投錢,沒有辦不成的事”。實際情況是2014年嵩明縣不良貸款攀升,其中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聯保貸款等缺乏抵押或是抵押不足的貸款,違約率較高,信用缺失是關鍵。作為金融生態環境核心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僅僅是前進一小步就基本停滯了,政府并未給予相應的支持和關注,更遑論嵩明縣社會信用體系的整體建設。
1.支農力度逐年弱化。嵩明縣6家金融機構中,滬農商村鎮銀行服務當地、服務“三農”的態度比較明確,截止2014年12月31日止,該行貸款余額為39,295萬元,涉農貸款達38,620萬元,占貸款余額的98.28%,向人民銀行借入的支農再貸款7,500萬元全部用于支持縣域“三農”發展。除滬農商村鎮銀行,其余5家機構涉農貸款余額占比為72.2%,比2013年下降7.4個百分點;涉農貸款余額增速連續3年呈下降趨勢,2013年下降最為明顯,比2012年下降8.08個百分點;涉農貸款增量也逐年連續下降,2013年同期的增量為52,840萬元,2014年下降到22,664萬元。
2.“脫農、脫小”的趨勢蔓延。部分縣域機構在執行人民銀行支農政策上難以到位,在經營模式、自身定位、發展方向以及維護金融穩定的意識仍顯模糊,甚至出現“脫農、脫小”的趨勢。考慮到國有商業銀行除卻縮減機構,減少網點等主動邊緣化的行為外,各機構在信貸投向上也有所偏移。2014年嵩明縣信貸投放前三大行業為建筑業、租賃和商品服務、制造業貸款總額19.74億元,占各項貸款比例25.58%,作為支農主力軍的農村信用社2014年末各項貸款余額為35,95億元,其中涉農貸款余額為29.52億元,涉農貸款季度平均余額占各項貸款季度平均余額的81.34%,比2013年同期86.1%下降4.76個百分點,各季度平均涉農貸款余額比率均有所下降,除卻經營性因素外,投放意向也是信貸資金轉向的關鍵。
3.縣域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不足。嵩明縣雖然金融網點眾多,除農村信用社在每個鄉鎮設有分支機構外,其他機構僅在部分鄉鎮設有分支機構,有的甚至只在城關鎮有網點,且只有一兩個,而本應以服務鄉鎮為主的農村新型金融組織如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卻大部分設在縣城,貸款也是流向土石方、房地產等行業,農戶未能享受全面、現代化的金融服務。同時,金融機構少、融資中介機構不足、金融創新不足的問題進一步加劇了存款外流且造成了縣域民間借貸的非正常發展。
4.非銀行金融機構異常壯大。2014年12月,嵩明縣已成立的6家小貸公司,注冊資金合計15.38億元,累計貸款余額合計18.13億元。其中:信達昌小貸公司在2012年已進入全國百強小貸公司,并已啟動申請成立民營銀行的工作。除小貸公司之外,嵩明縣各種非正規的財務公司、典當公司等也成為了民間借貸的暗潮,按照2013年GDP增速與固定資產投資的占比分析,初步預測嵩明縣民間借貸總量逼近30億元。
5.缺乏豐富的農村金融產品。信貸品種較少已經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近年來“三多三少”的特征更將這一問題放大化。一是從農村金融機構信貸產品服務領域看,提供種養業和農副產品收購加工的信貸服務多,針對新型經濟組織、購買住房、子女教育、旅游度假等方面的信貸產品少,產品開發緩慢,不能適應城鎮化發展的需要。二是從貸款方式上看,抵押擔保貸款多,信用貸款少。除控制風險的原因外,農村抵押物范圍不廣、信用貸款限制過多等也是原因。三是從信貸期限看,短期貸款多,中長期貸款少。另一方面,中間業務開發不足,還是依賴傳統的存、貸、匯業務,或是自助設備的手續費,難以滿足農村多種資金需求。
6.縣域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格局尚未形成。雖然,近年來嵩明縣也成立的村鎮銀行,但總體金融機構數偏少,農村信用社仍處于相對壟斷地位,各國有商業銀行由于實施扁平化管理,逐步撤銷縣域網點,只注重吸收存款,而由于權限上收,貸款業務日益萎縮。而信用社本身有轉型為農商行,逐步向城市經濟圈挺進的沖動,導致在壟斷之下,競爭缺失,貸款成本偏高。2013年人行昆明中心支行貨幣信貸處撰寫《金融支持滇中產業集聚區發展政策研究》一文中提出建立“滇中發展銀行”的構想,支行對此向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征求意見,結果各機構均表示:市場份額小,希望不要再來人分蛋糕——良性競爭意識還尚未確立。
長期以來,農村金融總是糾結在“該誰管、誰來管、怎么管”的困境中,人民銀行、銀監局、金融辦以及政府相關部門雖然建立了聯系與協調機制,但浮于表面,很多監管工作實質上處于真空地帶。譬如嵩明縣異常發展的民間金融,大家都想管,但實際上管不了,其中既有數據不足的問題,更多的是監管交叉與職權職責不明。一方面“管理有據、管理有度、管理有效”三管法則深入人心,各個部門都怕掉進泥塘爬不出來;另一方面,民間金融這種“刺猬”,一時之間單個部門還難以下口,既然不會管,干脆就不管了。
金融有效支持“三農”發展的前提是一個相對有效、安全的信用環境,因此農村整體的信用體系建設就尤為重要,特別是當前農村還面臨整體信用缺失的困難,必須推動縣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一是在已搭建的新型農村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基礎上,加大對重要性數據的篩選和評估,在一定程度上簡化過于繁雜而缺乏實際甄別意義的農戶信息;二是有效推動金融機構根據新型農村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完善新型農戶信用評價方式,并將農戶信用評價結果引入農戶貸款審核流程。由于信用信息數據的整體發展應該回歸市場,因此在對農戶信用進行采集、評價時要考慮數據的可持續性以及對資金產生的實質保證效應;三是引導各金融機構在縣域內建立信用宣傳、信息征集、信息共享、信用評價、信貸支持的金融支農、惠農服務體系。嵩明縣的惠農支付服務點已經基本建成覆蓋,但作為服務點反假、金融知識宣傳乃至小額貸款發放的拓展功能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尚有潛力可挖。
2015年3月17日嵩明縣縣委、縣政府抓住機遇,深入研究中央文件以及省“兩辦”《印發〈關于引導和規范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實施意見〉的通知》,組織各部門和機構召開了專題會議。3月19日研究出臺了《嵩明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方案》。方案針對嵩明縣位于滇中產業集聚區核心區的位置優勢,按照“農業穩縣”的總體思路,提出通過全面清理農村土地承包檔案,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變更、注銷登記,建立農村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轉信息平臺,構建縣、鎮(街道)、村三級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和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管理網絡,實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和流轉信息化管理,讓土地活起來,讓資金流進來,讓農村富起來的總體目標。按照方案確定的目標期限,嵩明縣2015年將全面啟動并完成全縣確權登記頒證工作。2016年對全縣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進行鞏固完善,實現成果轉化。此舉將極大推進嵩明縣各銀行業金融機構以林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住房財產權“三權三證”抵押融資為重點的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動力,并能夠有效地量身定制專門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產品,實現信貸資源對“三農”發展的有效支撐。
作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嵩明滬農商村鎮銀行立足“服務本土、服務三農、服務中小微企業”的定位,吸收資金全部用于支持縣域經濟建設,隨著兩年來經營業績的持續向好,其小街鎮服務網點已經通過銀監部門審批,已經完成建設,將更好地服務“三農”,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除此之外,曲靖商業銀行、興業銀行昆明分行均在2014年到嵩明縣調研設立分支機構。曲靖商業銀行是我省以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為主、特色鮮明的銀行,其貸款方便快捷,以信用貸款為主,不用抵置押物。針對這種形勢嵩明縣應順勢而為,一方面認真貫徹落實中國銀監會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文件精神,加強政策引導,在財政性資金存款、稅收優惠等方面支持村鎮銀行將經營網點向鄉鎮布局延伸,在鄉鎮增設分支機構,提高村鎮銀行發展后勁,解決農村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低、金融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等問題。另一方面,加快引入更多的有社會責任感的金融機構,進一步拓展融資渠道,豐富金融服務體系。
嵩明縣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大對稅收減免、財政貼息、風險補償、涉農獎勵等多種財政政策手段,降低金融機構的貸款風險,增加收益,激發放貸積極性。要抓住“營改增”和“農業保險建設年”的契機,發揮政策的引導作用,由政府牽頭,引導縣域金融資金向重點涉農項目跟進。同時,要對涉農獎勵進行及時兌付,不拖延,不敷衍,將政策獎勵落實到位,對以往未兌付的獎勵應及時兌付。
人民銀行作為履行宏觀審慎監管職能的部分,在縣域環境中也應大有作為,特別是在當前嵩明縣進入滇中產業新區后,信貸資金向新區偏移,各金融機構都在尋求突破口,競爭加劇,且受多年來嵩明縣民間借貸的異常發展的影響,銀行不良貸款率攀升,資產質量承壓,如何在這種形勢下,穩定嵩明縣金融發展,防范金融風險,成為縣支行的重要職責。因此,必須主動加強監管協調能力,利用多層面、多維度的機制,形成縣域監管聯動的新局面,這是一個最要緊、最深刻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