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核電作為可替代性清潔能源正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俄羅斯作為目前世界核電市場占比最大的國家,其核電產業模式值得他國學習與借鑒。本文介紹了俄羅斯核電模式及中國“華龍一號”的由來和中國核電現狀,并就借鑒俄羅斯核電模式推動中國核電發展提出了見解與建議,以期為相關從業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俄羅斯 核電模式 華龍一號
在當今世界核電市場上,俄羅斯無疑是“龍頭老大”,據ROSATOM(俄羅斯國家原子能集團公司)官方消息,目前俄羅斯核電在建項目中,國內9臺機組,國外21臺。2014年俄羅斯核電訂單預計突破1000億美元,年均收入有望達到50億美元,2015年預計實現收入達85億美元。中國目前現存的核電企業“三足鼎立”模式缺乏競爭優勢,對中國核電的長足發展仍有負面影響。如何借鑒俄羅斯的核電模式以促進中國核電事業重新崛起是當下我國核電發展亟待探尋的問題。
1 俄羅斯核電模式概述
俄羅斯核電產業總體說來仍然屬于“大一統”模式,在ROSATOM旗下有兩家設計單位——莫斯科設計院和圣彼得堡設計院,兩家單位存在競爭關系,當ROSATOM需要建設新的核電項目時,會在事前召開內部招標會,莫斯科設計院和圣彼得堡設計院分別拿出自己的方案參與招標競爭。招標結束后,兩家單位會看到對方的方案,ROSATOM會說明輸標的一方哪里出了問題,然后讓輸標的一方派出若干人員參與到項目建設中。這樣一來,中標的單位可以取得較大收益,而輸標的單位雖然收益較少卻不會一無所獲。通過資源共享,無論中標者是誰,都不會出現勝者因得到新的核電項目在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而敗者則在技術上止步不前。交換方案后,兩家單位在以后的新建項目設計時都會處于相同的新起點,而為了在投標中贏得勝利,雙方會不斷進行科技創新,如此周而復始形成良性循環,最終受益的則是整個俄羅斯核電工業。
2 華龍一號與中國核電現狀
2.1 華龍一號
2008年新成立了“國核(國家核電)”,成立國核的目的在于確保核電的安全與高效發展,國核成立當年,國家斥巨資購進美國第三代核電技術AP1000。2013年9月5日啟動了“華龍一號”——簽署了核電整體技術方案與合作協議。“華龍一號”的兩個組成部分ACP1000和ACPR1000+雖然存在著差異,但由于之前都是從引進的法國M310改進后得來,因此主要設備與系統設置極為相似,最終仍然取得了機型的融合。在達到近似程度的安全性和經濟性的前提下,中核、廣核開始了各具特色的安全系統設計,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自身的技術特點。
2.2 中國核電現狀
(1)戰略定位不清;建國初期,在西方國家核訛詐的危局中,國家制定了“優先發展核工業”的國家戰略,迅速取得了“兩彈一艇”的巨大突破。然而,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自主研制核電站項目以來,對于核電的國家戰略地位卻變得模糊不清起來,導致進入新世紀以后僅有幾組核電機組并網發電。而在國際上,IAEA(國際原子能機構)對于新發展核電的國家提出了十九項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要求,其第一條就是“必須確立明確的核電發展的國家立場,并以法律或總統令等形式向世人公開承諾”。(2)多頭管理;在實現“兩彈一艇”巨大成功的年代,由于國家戰略的清晰定位,核工業實現的是統一管理(二機部與核工業部)。但八十年代以后,核電的發展卻是完全不同的境遇。先是對核電到底歸屬“核”還是“電”爭論不休,之后就出現多頭管理的現象,出現了“工業規模不大,管理部門不少”的局面,且管理體制不統一、不規范的現象一直存在至今,在相當程度上成為影響核電健康發展的阻礙。(3)無序競爭;現階段中國的核電產業規模并不算大,但涉及核電產業的企業并不少。中核、廣核各占據著國內核電的半壁江山;中電投集團則努力向核電業主發展;國核的AP1000雖開局不順,卻發展迅速;中核聯合華能、清華向核電運營商努力;大唐、華電、國電、三峽電力也在向核電參股。這樣,核電進入了“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無序競爭狀態。
3 借鑒俄羅斯核電模式推動中國核電發展
3.1 明確戰略地位、實行統一管理
俄羅斯核電發展道路并非一帆風順,曾經震驚世界的“切爾諾貝利”事故給了當時的蘇聯核工業沉重的一擊,但核能的國家戰略地位卻沒有因此動搖過絲毫。正是有了國家層面的核能戰略,俄羅斯才能仰仗著“大一統”的管理模式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取得不俗的戰績。而現今俄羅斯穩居世界核能市場份額之首的地位也證明了其集中的統一管理模式的成功。中國的“華龍一號”已經有了一個相對良好的開端,以后的路可以充分借鑒俄羅斯模式走下去。首先在國家層面確立核能的戰略地位,其次精兵簡政,由國家能源部或能源指定一個較高層級的管理單位實行集中統一管理。
3.2 堅持自主研發與經營
核電高收益與高風險并存的特性為核電技術的自主研發提出了嚴格要求,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不僅在獲取收益方面為他人所掣肘,更存在著威脅國家與地區安全的潛在風險。俄羅斯核電沒有因為當年的“切爾諾貝利”放棄自主研發的路線,而是深刻吸取教訓,從事故中獲取經驗,揚長避短。不僅在短時間內取得了核電自主研制的突破,更輔以多樣的市場營銷手段,迅速打開國際市場的大門,獲得了許多客戶的認可。中國的“華龍一號”根基深厚,完全應該在原有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只要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核電之路,“華龍一號”遲早能夠與其他核電大國一較高下。
4 結語
當今世界核電市場競爭激烈,中國雖然起步較晚,但是但可借鑒他國成功的核電模式完善自身。只要堅持自主研發的道路,“華龍一號”同樣具備雄厚實力參與競爭。
參考文獻:
[1] 陳甲華.鄒樹梁等.基于價值鏈的戰略聯盟協助效應評價指標體系與模糊綜合評價[J].南華大學學報,2005(6).
[2] 張炎譯.俄羅斯聯邦改組原子能部[N].國外核新聞,2004.
[3] 果增明.經濟全球化對我國國家安全經濟的影響及其政策選擇[J].甘肅社會科學,2006(3).
[4] 孫云根.從秦山二期看核電設備國產化[J].核電工程與技術,2003(3).
作者簡介:冷潔(1981—),男,河北承德人,碩士研究生,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師,現就職于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