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張艷紅文/顧紅梅(北京飛迪曼心理咨詢中心咨詢師)
便宜行事排便訓練二三事
編輯/張艷紅
文/顧紅梅(北京飛迪曼心理咨詢中心咨詢師)
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在咨詢中會看到很多來訪者被一些特定的問題困擾,而這些問題的成因都可以追溯到嬰幼兒期排便訓練。比如:上了小學還會尿褲子的小朋友、只有在家里的衛生間才能大便的中學生、因潔癖影響人際交往的成人……排便訓練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是個大課題,值得我們關注。
還記得我們的寶寶剛剛出生的時候么?我們曾經熱切地盼望著他的胎便,因為胎便的到來,說明了他消化道的發育是健康的。接下來的幾個月里,我們興致勃勃地觀察和討論他大小便的情況,以此來判定攝入量是否足夠,代謝是否正常。曾經有這樣的說法:世界上對大便有如此熱情的,除了屎殼郎就只有媽媽了??墒菑氖裁磿r候起,我們覺得寶寶的大小便成了巨大的麻煩,對這個麻煩的控制更變成了我們與寶寶之間的斗爭?

可能所有的媽媽都有過這樣的困惑:“寶寶什么時候可以提前告訴我他要大小便了,而不再需要我們不停地收拾一片狼藉?寶寶什么時候可以不用紙尿褲,我們也不用再晚上起來幾次給他換褥子和衣服?我們應該為此做些什么?”
首先,從生理上說,現代兒科醫學的主流觀點是:括約肌和神經系統對于肌肉的控制力是在18~24個月間趨于成熟,當然不同的寶寶也存在著個體差異,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觀察到這種成熟:當便到身上而家長沒有及時發現時,寶寶會提醒家長;大便比較規律;排尿間隔時間長,有時候可以睡幾個小時都不排尿;在排便前對自己將要排便有一些意識。依循生理成熟的情況,排便訓練應在2歲以后開始為佳,因為在生理成熟之后的排便訓練相對來講也會更加容易。同時,有調查指出,從小不把尿的寶寶,普遍較早開始主動告知便尿,較早開始會使用尿盆,或蹲下尿尿。這是因為不把尿的寶寶,一直以來都是依據便意來排尿的,所以對便意的掌握比較好。而從小過多把尿的寶寶,始終在根據便意排尿和根據把尿動作排尿之間被混淆,對便意的掌握很差。可見過早進行排便訓練不但不會有好的效果,反而會干擾寶寶的成長。
其次,從心理上說,接受排便訓練的經歷對寶寶的心理健康也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嬰兒自己的排泄物對他們有很重要的意義,對嬰兒來說,排出身體的東西是他們身體的一部分,相當于做出“貢獻”或獻出“禮物”,所以他們對自己的大小便有一種自豪感。同時,通過排便,嬰兒感受到他們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周圍的人和環境,既可以表達自己對環境的積極服從,也可以表達自己的不肯屈服。所以,我們不提倡在生理不夠成熟的時候對寶寶進行排便訓練,因為太多的失敗經歷對父母和嬰兒雙方都是非常有挫折感的。這種挫折感可能使寶寶形成羞恥、固執、潔癖、過分注意條理和細節等性格特點。而當寶寶通過過度排泄來對抗大小便訓練時,則會導致其形成浪費、邋遢、無條理等特點。
顧老師小結
除了排便訓練的時間不宜過早之外,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是:我們對嬰兒排泄物的態度是怎樣的?或者說我們對不能控制大小便的嬰兒的態度是什么?我們的態度,代表了我們對寶寶的理解程度和接納程度,代表了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其成熟。具體反映到排便訓練中,就是我們進行排便訓練的方式是否適合于嬰幼兒的身心特點?我們進行排便訓練的過程對寶寶來講是否輕松愉悅?我們是否用心去觀察和配合寶寶的固有節奏?
下面列舉了一些對排便訓練有益的建議:
1 應在寶寶生理成熟到一定程度后再考慮開始排便訓練。
2 不僅贊揚寶寶完全成功如廁,也要贊揚訓練中取得的進步。比如雖然寶寶還沒走到衛生間就尿出來了,但已經有意識去衛生間。
3 當寶寶便溺時,父母應盡量以平靜的情緒去處理,而不要顯示出對寶寶排泄物的厭惡,更不要表達對寶寶給自己增加麻煩的抱怨。
4 當寶寶便溺時,告訴他這是小便了,或大便了,弄到身上會不舒服,要盡快進行清潔,下次可以提前告訴媽媽。
5 父母如廁時,邀請寶寶觀看學習。
6 為寶寶在衛生間準備能吸引他興趣的專有便盆。
7 按照規律對寶寶進行詢問和提醒,去衛生間大小便。
8 應講解如廁的詳細步驟,包括走到相應位置,脫褲子,提褲子等。
9 若排便訓練受到寶寶的抵抗,則應暫停,過兩個月后再試,堅決不把排便訓練變成親子之間的戰爭。
10 排便訓練不會一蹴而就,要理解寶寶時而成功時而失敗的狀態。
11 最后,如果寶寶頻頻失誤,或者出現便秘,家長應該檢查生活中是否有導致寶寶緊張的因素。比如更換看護人、開始上幼兒園或者家長給寶寶施加了太多壓力等。
作為媽媽,我們帶著欣喜看著寶寶一天天長大,從不會翻身到瞞跚學步再到健步如飛,從只能吸吮乳汁到可以咀嚼精細食物再到可以大快朵頤,從只會哭泣到牙牙學語再到口齒伶俐……同樣的節奏也發生在寶寶對大小便的控制上,從亳無意識到便后意識再到可以提前預告,也需要年復一年的成長才能完成。讓我們帶著極大的耐心與尊重,見證與協助這美妙與可嘆的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