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承元
(寧波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浙江 寧波 315000)
鳴鶴風景區位于慈溪市的南部,東靠五磊山,西依栲栳山,南至嶺下王家,北接329國道,景區內主要景點有白洋湖、外杜湖、里杜湖、鳴鶴古鎮、金仙禪寺、五磊講寺、藏云溪、白洋飛瀑等,占地面積約40平方公里。白洋湖湖面約0.7平方公里。自古以來鳴鶴風景區就是浙江東部著名的風景名勝,湖光山色明秀質樸,自然山水風光與人文古鎮相印生輝。環白洋湖的規劃建設完全符合鳴鶴風景區“觀山游水,悠游古鎮”的規劃初衷。
慢行交通長久以來就是慈溪市居民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但隨著機動車的激增,受通行空間、汽車尾氣、出行安全等的影響,城區慢行交通出行環境逐漸惡化。許多城市都不約而同地在風景區建設游步道、自行車道,將運動、休閑、旅游、度假等因素聯系在一起。本文對鳴鶴風景區環白洋湖區域慢行交通規劃的理念、原則、主要內容等方面進行探討和研究,為旅游度假區的慢行交通規劃提供一定的參考。
鳴鶴作為旅游度假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資源,除了鳴鶴古鎮之外,還有白洋湖、外杜湖、里杜湖、金仙禪寺、五磊講寺、藏云溪、白洋飛瀑等景觀資源。在這里,慢行交通不僅僅是一種交通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是生活態度。自行車、游步道、水上游覽作為幾種慢行交通工具,在旅游度假區更應突出“慢“的特性,讓游客能放慢節奏與步調,洗滌都市人們的身心,引領休閑度假新時尚。
因此在旅游度假區的自行車道、游步道不僅僅是一個通道,它需要承載更多的功能。規劃前必須明確一個前提,旅游區的慢行交通主要為前來旅游、休閑的人們服務,旅行者的需求就是規劃中應重視和體現的。
從旅行者角度出發,人們來旅游度假區的初衷是為了散心、休閑、觀景、探奇等,因此規劃的慢行交通線路需要提供安全舒適的登山與騎乘環境和充滿尋奇探索樂趣的路線;從旅游度假區的工程建設角度出發,規劃的自行車道、游步道需要因地制宜、融入周邊環境,并盡量減少拆建工程量;從登山者、騎行者便捷的角度出發,規劃的游步道、自行車道必須與公共交通有良好的銜接,同時要有清晰明確的路線標志系統。
規劃對慢行交通系統進行分段設計,每段自行車道、游步道設計合適的主題、長度、寬度、材質鋪裝等等,體現與周邊環境的契合,同時根據自行車道的適應性進行分類,共包括休閑游憩類、生活通勤類和運動競賽類三類;游步道分為休閑游覽與登山健身兩類,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為了使旅行者放慢節奏、靜心體驗生活,從而體會生命的其他意義。規劃認為慢行交通應遵循以下原則:
(1)整體資源的價值最大化:例如通過自行車道、游步道將分布在各處的景點串聯起來,以提升景點人氣。
(2)挖掘出新的元素及潛力:例如通過實地踏勘,發現目前還無人問津的一些風景點,通過自行車道、游步道的建設,將其展現在世人眼前。
(3)保持原生態,充分利用原有的古道、小徑,不必非要開辟新的路線,盡量減少對原有生態環境的破壞。
(4)易于形成套裝旅游:例如將自行車與農家樂結合在一起,可以相互促進發展。
(5)自行車道與游步道有指定的露營區、水源地、休息點和簡易的洗手間等配套設施。
(6)資源協調及旅游要素的整合:例如與水上樂園、游船碼頭、采摘園等類似的旅游項目相結合。
自行車道在旅游度假區選線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同于城市中的自行車道,為了通達;也不同于郊野自行車道,為了速度。它需要帶給人們舒心、愜意、放松、寄情山水的感覺,設計的線路走向,應引導美妙的風景逐步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在對鳴鶴環白洋湖區域自行車道選線規劃前,首先重點做了沿線景點景觀的梳理工作,以期發現更多例如蘆葦蕩、魚塘、花海、茶園、竹林、古亭、古村等地處稍稍偏遠的美景。在選線規劃的時候利用自行車道的走向,串聯這些已知和未知的景點。
規劃鳴鶴環白洋湖區域自行車道全長約7公里,分為3個類型路段,包括自行車、機動車共用路段2.7公里;環湖自行車專用路段4.3公里;預留登山自行車路段8公里。沿線公眾開放岸線長3.1公里。全線共串聯5個現有的景點,包括金仙寺、金蟾望日、蘆蕩觀鳥、烈士陵園;同時發掘出5個新的景點,包括親水游樂場、白洋人家、百步聳翠、翠林山頂、山頂眺望亭。
鳴鶴風景區內的游步道主要以登山健身步道為主。登山健身步道是一個近年來比較流行的休閑健身項目。登山步道不同于常規的旅游步道,但可以代替景區旅游步道,其區別是前者盡量不做硬化處理,以保持原始現狀為主,可以有落葉步道、砂石步道、竹林步道、巖石步道等等,盡量減少對人們腳踝的損傷。步道沿途可見到湖泊、草甸、瀑布、古村等優美景觀,適合開展露營、徒步、登山、攀巖、野外生存等活動。
規劃鳴鶴游步道全長約9公里,預計全程步行游覽時長約4小時。其中東線規劃約5公里,預計步行游覽時長2個小時,西線規劃約4公里,預計步行游覽時間1個半小時。全線串聯包括親水游樂場、翠林山頂、百步聳翠、白洋湖觀景亭等在內的部分景區景點,且登山步道每隔一段距離設置游客休憩平臺。

圖一 自行車道總體設計圖

圖二 游步道總體設計圖
水上游覽作為鳴鶴景區慢行交通系統內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規劃主要結合白洋湖與鳴鶴古鎮內原有的水系,設置游覽線路。規劃共布設5個游船碼頭,其中3個為游湖碼頭,另2個為游鎮碼頭,可互相接駁,碼頭設置自行車租賃點,游客休息點,景點指示牌使游客清楚自己所處的位置同時可以與自行車道、游步道進行交通方式轉換,方便景點之間的通達。

圖三 水上游覽線總體設計圖

圖四 景點串聯總體設計圖
東錢湖自行車道東段功能分為三類:包括自行車道主線、輔線及自由騎行線。主線類似城市干道,承擔聯系各個景點以及構成自行車道網絡骨架的功能。輔線類似城市支路,聯系一些偏遠景點或者地區,供體能充足或有探險精神的騎行者體驗。自由騎行線一般依附主線,結合主線周邊小景點設置,便于騎行者深入景點內部。
合理的材質鋪裝設計可以有效提升騎行者的體驗。規劃在總長7公里的自行車道上,共采用四種材質的路面鋪裝,其中綠色瀝青1.7公里,條木鋪裝1.8公里,條石鋪裝0.8公里,黑色瀝青路面劃線6.2公里。

圖五 材質鋪裝示意圖
接駁點的設置是旅游度假區慢行交通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的接駁點設置可以有效提升景區整體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在設置接駁點時需要遵循相對集中與適當分散相結合的原則,合理確定服務半徑和等級體系,確保方便旅游者進行不同交通方式的換乘。同時要求外部交通和內部交通分工明確,提高使用效率。
規劃根據服務半徑及現場地理環境,總共設置6處接駁點,共分為兩類,包括:
A級 (外部交通接駁點):設置兩個A級接駁點位于景區北入口與東入口,主要負責對外交通的銜接,其主要功能包括社會車輛停車場、公交首末站、自行車租賃點。規劃占地面積較大。
B級 (內部交通接駁點):共設置四個B級接駁點位于景區內部,其中環白洋湖三個,古鎮內部一個,主要負責內部交通互相轉換,其主要功能包括自行車租賃點、游船碼頭、小型停車場、旅客休憩站等。規劃占地面積較小。

圖六 接駁點布局圖
鳴鶴風景區作為慈溪市的后花園以及高端旅游度假基地,建立度假區慢行交通系統,既可以滿足人們能夠步行或者利用自行車休閑出行,也對帶動鳴鶴景區的人氣起到積極作用,本文結合鳴鶴風景區慢行交通系統規劃的特點,初步探索了游步道、自行車道和水上游覽線如何在旅游度假區進行規劃和設計,以更好地形成與旅游度假區空間環境特色相適應、獨具特色的慢行系統,從而更好地提升旅行者的體驗以及旅游度假區的吸引力。
[1]石憶邵,厲雙燕,我國大城市自行車道發展的困境及政策取向[J].現代城市研究,2006.
[2]韓西麗.多目標城市自行車道網絡規劃設計探索 [J].北京大學學報,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