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實踐教學是不斷推進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高校要依托學生團體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職業道德教育,把校園文化場館資源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依托校園文化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提高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 思政課實踐教學 校園文化活動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8-0003-02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明確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節。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高校要依托校園文化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提高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
一、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概述
校園文化是反映青年學生特有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的文化氛圍和精神狀態,是學校廣大師生員工所共同擁有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園文化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校園物質文化,如校容校貌、校園氛圍、建筑雕塑、教學設施、校園綠化等;第二個層次是校園制度文化,如校規校紀、管理制度、校歌?;盏?;第三個層次是校園行為文化,如校風教風學風、教學科研活動、課外文化活動等;第四個層次是校園精神文化,如校訓、學校精神、師生認可并遵循的價值觀等。
文化在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方面有著重要作用。校園文化在學生教育管理中起著教育、導向、凝聚、激勵等作用,教育學生陶冶情操,規范行為,增長知識;引導學生弘揚真善美,鞭笞假丑惡;通過共同的價值觀念、理想信念、行為規范等使學生產生歸屬感和榮譽感;通過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激勵學生振奮精神、開拓進取、比學趕幫超。
二、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作用
實踐教學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徑,是有效體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本要求,也是不斷推進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開展實踐教學能促使學生在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利于磨練學生意志,使學生們體驗到工作的辛苦、創業的艱難,使他們認識到必需具備不屈不撓的創業精神和吃苦耐勞的堅強的意志,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前進目標,立志做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
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有利于增強課程教學實效。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既要加強理論教學,把道理講明白,把理論講清楚,又必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貼近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進行專題教育和實踐活動。如在講授“網絡道德”內容時,我們從網絡游戲、不良信息、網絡欺詐等問題入手,列舉大量的事例,組織學生觀看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關于整治網絡低俗之風的相關報道,《今日說法》欄目關于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導致出現違法犯罪行為等紀實報道,使學生認識到網絡生活中樹立正確的道德準則的重要性,引導學生養成科學、文明、健康的上網習慣,在網絡生活中加強社會公德自律。
三、依托校園文化活動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思考
(一)依托學生團體開展實踐教學活動
高校要優化和調整學生團體布局結構,保持一定數量的在學術科技、志愿服務型、文體藝術、興趣愛好等方面有一定影響的學生團體,每年推出若干項學生團體特色活動。思政課教師要依據課程內容,結合本校既有學生團體,設置若干實踐教學項目,將實踐教學活動與學生團體活動有機融合起來,增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例如,依托法律類學生團體開展“模擬法庭”實踐,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能夠初步學會并運用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來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法律問題;依托就業創業類團體開展“模擬招聘”“我是面試官”實踐,通過實踐讓學生了解就業基本程序、面試技巧和禮儀常識。
(二)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滲透職業道德教育
要推進產業文化進教育、企業文化進校園、職業文化進課堂,將生態環保、綠色節能、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等理念融入到教育過程,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建設融合產業文化的校園文化。思政課教師在設計實踐教學項目時要涵蓋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職業能力素質等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溝通合作能力、創業創新能力和學習發展能力。同時,要以“立德樹人”為宗旨,基于職業道德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相融來構建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將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融入專業教育活動,在專業教學過程中滲透職業道德、專業倫理和節能降耗等基本要求,培養具有較高文化素質和技術技能素質的人才。
(三)結合校園文化活動豐富實踐教學方式
開展“知榮辱、講文明、樹新風、促和諧”主題活動,作為促進優良學風形成的有效手段和途徑。舉辦“創優美環境、樹優良學風、做文明學生”為主題的愛校周活動,開展“我愛我家”文明宿舍創建活動,開展學生課外科技學術活動,營造生動活潑、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要根據不同的實踐內容確定切實可行的具體實施方式,采用請進來和走出去、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等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比如在專題調研中根據選題既可以采用集中組織,典型示范的形式,也可以分散進行,廣泛了解各地區情況;科技服務既可以分小組獨立進行,也可以與“三下鄉”活動結合起來進行;參觀訪問既可以邀請相關專家、典型人物到學校作報告,也可以讓學生到家鄉或典型地區進行參觀訪問。
(四)把校園文化場館資源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
校園文化環境和文化場館是學校文化的空間物質形態,是學校精神文化的物質載體,是學校內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化的文化心態,其形象、生動、藝術的創作容易獲得大學生的認同和接受,是富有教育內涵的人文環境。高校在校園規劃、場館建設和景觀建設中要充分體現民族特色、地域特色、行業特色、學校特色,創造文化氣息濃郁、文化底蘊豐厚、文化主題鮮明、文化特色突出的校園文化場館資源。思政課教師要巧妙地把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學校環境融為一體,創新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將校園文化場館資源轉化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資源,實現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目的與學校精神風貌的和諧統一。
新形勢下,如何改革創新思政課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渠道、主陣地作用,是擺在思政課教師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從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出發,結合專業技術教育和校園文化活動,設計貼近校園、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實踐教學項目,努力提高課程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參考文獻:
[1]藍福秀.校園文化場館資源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探索[J].福建商業高等??茖W校學報,2014,(01).
[2]任永輝.建設類高職院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研究[J].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2).
[3]任永輝.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初探[J].改革與開放,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