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果 孫濤
摘 要 抒情就是內心情感的宣泄與釋放。抒情作品的情感總要投射到聲音或畫面上從而形成聲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表現特征。在杜甫的《登高》中,聲音、畫面、情感表現得尤為突出,可以說是聲、畫、情三位一體的。
關鍵詞 抒情作品 結構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8-0009-01
抒情作品是不同于敘事,客觀性很強的敘事作品的,它充滿了作者的主觀情感,具有情感表現的性質。由于抒情作品的情感總要投射到聲音或畫面上,從而形成聲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表現特征。因此,聲音、畫面、情感就成為了抒情作品的三個主要結構要素。杜甫的《登高》,在聲音、畫面、情感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可以說是聲、畫、情三位一體的。
一、聲情并茂
在《登高》中,“頓挫”二字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聲調與情調。四聲要合理搭配,做到字音高低,清濁輕重有規律地變化,追求聲調的優美。“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一句平仄搭配得就十分工整,“猿嘯哀”是平仄平,“鳥飛回”是仄平仄。
不僅平仄能構成和諧的聲調,而且雙聲疊韻象聲詞也能達到這樣的效果。“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艱難”和“潦倒”是疊韻的妙用,我們讀來無不具有美感;而“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一句“蕭蕭”和“滾滾”讓我們由文字的視覺效果很自然地進入了聽覺效果。樹葉落下的聲音,江河奔騰的聲音好像從文字的深處飄進了我們的耳朵。這種所謂的幻覺,正是“蕭蕭”和“滾滾”對聲音的模擬而達到的。
字音不僅能構成優美的聲調,而且字音和聲調還可以象征性地傳達情感。“艱難苦恨繁霜鬢”中,作者結尾字用了低沉柔弱的ing韻,它本身就具有一種消沉低落的情緒,與詩人當時的情感是十分相符合的。全詩押ai韻,讀來徐緩悠長,柔和低沉,更是詩人當時情感的一種間接反映。與之相比,杜甫另一名句“青春作伴好還鄉”,押ang韻,則顯高昂活潑,陽剛歡快的一面。
其次,節奏與情感的運動形式。什么是節奏?我們得從詩歌的起源談起。最早的詩歌是人類勞動的產物,它的節奏也是勞動節奏的詩化。如我們十分熟悉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它的節奏是相當快的,它反應的一個連續而有節奏的狩獵過程。但是,這些節奏只是詩歌的外在節奏,其內在節奏,我們還得從新詩領域開拓者那里獲取理論知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如果說在寫樹葉的蕭蕭下,長江的滾滾流,倒不如說是詩人內心情感的蕭蕭下,滾滾流。詩人獨自登高,又加上生計艱難,健康日益惡化,情緒是苦悶的、痛苦的。我們讀這兩句也要節奏加快,才能領略詩人當時的特殊情感,可以說這兩句詩歌是用反襯的手法,用快節奏抒發內心的痛苦。而“百年多病獨登臺”,我們讀時,節奏又要放慢,這樣才能融入詩境,和詩人產生情感共鳴,仿佛登臺的不是杜甫,而是自己,真不知是杜甫變成了自己,還是自己變成了杜甫。
二、情景交融
借描繪景物來抒情,是抒情詩歌的一個普遍特點。在杜甫《登高》中,我們也看到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不難看出詩人所寫的是秋景,雄渾開闊,格調悲涼。秋空高闊,狂風大作,遠方陸續傳來了陣陣猿猴的哀鳴。猿猴的叫聲悲涼,就已經十分的凄涼,又加上在風中,更顯凄涼了。猿聲加風聲,一個“嘯”字,真可謂讓人戰栗啊。水灘清,沙灘白,一清一白,又增加了幾分凄涼的色調,增添了秋天凄涼的情景。群鳥亂飛,振翅翱翔,但由于風急,只能時退時進。“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寫景名句,具有極強的空間感和跳躍感。“行神如空,行氣如虹,巫峽千里,走云連風”“天風浪浪,海山蒼蒼,真力彌漫,萬象在旁”用在這兩句詩句上面再恰當不過了。落木蕭蕭,紛紛而下,既有飄揚散亂的狀況,又傳出蕭瑟的聲音。那萬里長江涌起的千層浪,滔滔不休,滾滾而來,顯然這里既有波濤翻滾的狀況,又傳來了濤聲如雷的音響。“無邊”“不盡”二詞,使境界豁然開朗了,使氣派壯觀了。詩人在這樣的景象描繪中顯然有著情的存在,秋景撩起幽愁,袁鳴引出哀怨,落木誘發傷感,江水掀起心中的千層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隨后詩人直接進入了抒情:“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短短數語,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很多悲的地方:他鄉作客,悲呼?常作客,悲呼?萬里作客,悲呼?又逢蕭瑟的秋天,悲呼?親朋凋謝,獨自登臺,悲呼?多病,悲呼?總之,詩歌有景有情,景壯闊,情憂郁,不更悲么?哎,一幅秋景圖,引來多少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