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柳珍
摘 要 本文嘗試把詩詞引進歷史的課堂教學,通過詩詞的獨特魅力,從歷史的角度拓展學生的視野和增強學生認知,以強化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關鍵詞 詩詞 增強 情感態度價 值觀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8-0011-03
加強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是歷史新課程改革中的三維目標之一。然而,不少教師在歷史課堂上仍以單調的知識灌輸居多,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卻不太受重視。學生覺得歷史課都在學習過去的事件、人物的一些知識,很難獲得情感的愉悅和價值觀的教育。增強歷史課堂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意識,是當前歷史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如何真正發揮歷史學科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功能,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有所體驗和提升?巧妙地把詩詞引進歷史的課堂教學,通過詩詞的獨特魅力,配合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大大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一、巧用詩詞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有一種情感教育是任何時代都需要的,那就是加強愛國主義情感教育。課堂是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必不可少的場所,因此在課堂教育實踐中,我們要充分發掘歷史課本中能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各種資源。只要我們充分挖掘,如岳飛、范仲淹、林則徐等等,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必然能得到大大的增強。而在開展這一教育的過程中,詩詞是一個非常好的載體,能大大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例如在講《鴉片戰爭》時,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應英軍的要求,清政府把林則徐革職查辦,發配新疆。林則徐為國家、民族效命,卻受如此不公平待遇,他是怎么想的呢?為了展現林則徐的志向和性格,教師在課前可先展示林則徐1842年8月,被充軍去伊犁途經西安,離別家人時所作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詩:“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然后給出探究問題:這首詩的意思是什么?展現了林則徐什么樣的志向和性格?讓學生回去查找資料,進行探究。上課時,講到林則徐的時候,學生根據他們各自查找的資料,展開討論和交流,就能很好地把林則徐在鴉片戰爭中所做的一切了解清楚。林則徐1841年被革職流放新疆,但他被流放后,仍不計個人榮辱得失,無時不以國家社稷為重。最后兩句的大意是:“只要對國家有利,即使犧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絕不會因為自己可能受到禍害而躲開。”這兩句詩表達了林則徐對祖國深深的熱愛之情,學生自然會受感染。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用少量的時間把古詩詞運用到教學中來,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巧用詩詞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而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缺少對子女的教育。不少孩子是隔代管教,使他們容易養成依賴性和意志薄弱的性格,缺乏競爭意識,尤其缺乏責任心、社會責任感意識。因此,在中學歷史課堂進行提高社會責任感的教育,是很必要的。在歷史教學中,巧妙地利用詩詞,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例如講《祖國的統一大業》時,教師可先打出余光中的《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然后給出探究問題:這首詩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寫成的?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愿望?通過閱讀,自主探究,小組討論,然后小組派代表回答。學生很快就能了解這首詩寫的背景,也能答出詩抒發了作者的思鄉之情及渴望海峽兩岸統一的愿望。為了增強學生的維護祖國統一的歷史使命感,教師接著打出到愛國詩人陸游的“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并提出探究問題:陸游的詩反映了他怎樣的一種情懷?由于學生以前就學過這首詩,所以馬上就能說出這首詩表達了陸游希望祖國統一的美好愿望。教師接著引導:臺灣是我們祖國的一部分,現在臺灣由于一些歷史的原因還沒回歸,祖國的統一歷史賦予我們光榮的責任,我們要為之而奮斗。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恰當地引入詩詞進行情感滲透,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引發思考,從而增強學生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巧用詩詞增強學生耐挫折、抵抗打擊的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挫折是無可避免的,“一帆風順”只是人們的美好愿望而已。現代家庭由于子女較少,父母寵愛有加,學生吃苦的機會少。因此很多學生意志薄弱,經不起挫折。同學之間的矛盾,考試的一次失利等都會想到逃學或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如何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耐挫折,抗打擊的能力,成了時代的一個重要要求。
如在講春秋戰國時吳國和越國爭霸時,我們可以借用蒲松齡的挽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進行講述。教師可在課前先提出探究問題:“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指的是什么歷史事件?從這個事件中,我們可以學到什么?學生通過探究和相互討論,自然就明白了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率復仇大軍殺向越國。越國水軍幾乎全軍覆沒,越國向吳國屈辱求和。按照吳國的要求,越王勾踐帶著夫人和大臣范蠡去吳國服苦役。勾踐三人受盡嘲笑和羞辱,但為了復國大計,勾踐頑強地忍耐著吳國對他的精神和肉體折磨。三年苦役期滿,吳王終于放勾踐回國。勾踐回國后,時刻不忘吳國受辱的情景。睡覺時,他躺在亂柴草之上,睜眼便是勵精圖志!吃飯時,他每頓飯都要嘗嘗苦膽,提醒自己時時不忘在吳國的苦難和恥辱經歷,奮發圖強。公元前482年,越王乘夫差去黃池會盟,偷襲吳國成功。后來越國再次起兵,于公元前473年滅掉吳國,夫差自殺身亡。
勾踐臥薪嘗膽故事能使學生明白:勾踐雖然遭遇到了人生極大的挫折,但由于他自己堅持信念,忍辱負重,最后還是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只要堅持,人生就沒有邁不過的坎。
又如在講《國共的十年對峙》的遵義會議時,教師可以先打出毛澤東的《憶秦娥·婁山關》“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然后引導學生結合課本和所學知識,探究:這首詩寫的是哪個歷史事件?為什么說“從頭越”?通過學生的發言、討論,最后他們就能了解整個事件:由于王明的左傾主義錯誤,紅軍長征出發后短短幾個月,人員損失過半,經歷嚴重的挫折。在這危急關頭,黨于1935年1月召開了遵義會議。遵義會議后,紅軍繼續長征。在講述長征所經歷艱辛時,教師可以配合運用毛澤東的《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讓學生探究:詩中給我們展示了紅軍長征中所經歷艱辛有哪些?體現了紅軍的什么精神?結合課本和所學知識,學生們分小組召開討論,小組代表發言,在班上進行交流。交流后,學生就能深刻體會長征過程的艱辛:爬雪山,過草地,忍受冰雪嚴寒。吃野草,喝雪水,忍饑挨餓,經歷無數的艱難險阻,最終取得了長征的勝利。
巧用詩詞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經挫折而奮起的事跡,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挫折的普遍性,能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四、巧用詩詞增強學生注重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意識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播種性格收獲命運,良好性格有助于事業的成功。個人的性格、道德品質修養對人一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歷史教學中引進詩詞配合講授歷史人物的品質,能讓學生深深明白良好的品質對其人生的重大作用,增強學生注重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意識。
例如在講《解放戰爭》時,講解渡江戰役和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教師可以借用毛澤東于1949年寫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對照著詩詞,教師提出探究問題:這首詩寫的是什么歷史事件?從中可看出毛澤東具有哪些優良品質?學生對照著詩詞,結合課本內容,展開探究。通過對課本相關內容的學習和相互討論,他們就能把事件的來龍去脈弄清楚: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結束,蔣軍主力已被殲滅。“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毛澤東認為應該趁現在這敵衰我盛的大好時機,痛追殘敵,要吸取歷史上項羽(霸王)失敗的教訓,不可因為“和平”虛名而給敵人以卷土重來的機會。它道出了毛澤東個人的謙虛謹慎、積極進取、堅毅果斷等優良品質。正是這些優良的品質,在面臨重大的利好形勢下,才能使他仍能客觀分析當時戰爭的局面,果斷地做出正確的決定,才贏得了勝利。至此,學生也就深深地明白了個人良好的道德品質對事業成功的重要作用,真正理解“性格決定命運”這一句話的深刻道理。
又如在《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的教學中,為了探究周公這一重要人物,教師可以借用曹操的《短歌行》:“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講的是什么?從中可以看出周公有何優秀品質?根據學生的探究,教師最后總結:周武王駕崩后,幼子成王登基,由周公(周武王的弟弟)攝政,其他分封的諸侯趁機開始叛亂。危難中,周公輔助成王。相傳周公擔心因接待賢士遲緩而失掉人才,曾三次在吃飯時把飯從嘴里吐出來,洗頭發也中斷幾次,這就是“周公吐輔”的由來。經過三年,周公平定叛亂,并進行第二次的大分封,鞏固了西周的統治。通過探究,學生自然就能明白正是因為周公個人的努力、堅持、求賢若渴、禮待賢士等優秀的品質,才使他在危難中平定了叛亂,鞏固了西周的統治。通過曹操的《短歌行》這一詩詞,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配合教師的講解,學生就能深深明白個人自身的品質和道德修養,對自身的發展,事業的成功都是至關重要的。在以后的人生中,他們自然也就重視和加強自身的修養,養成良好的品質,這將會使學生受益終身。
五、巧用詩詞激發學生不忘歷史,奮發圖強的精神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大國,有著五千年優秀文化傳統,曾經在世界上輝煌一時。然而,明清之際,中國開始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國近代史是一步血淚史、抗爭史。中國人民的抗爭,體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在教授中國近代史的時候,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詩詞,激發學生不忘歷史,奮發圖強的精神。
如在講授《抗日戰爭》時,教師可在課前先用投影片出示愛國將領吉鴻昌在1934年寫的《就義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通過吉鴻昌的詩詞,教師可向學生提出探究問題:從詩中可看出作者對什么事件如此憤慨?我們可以得出什么教訓?我們以后該怎么做?學生通過課前查找資料,上課時發言、討論,最后他們就能總結出近代日本所有的侵華事件:甲午中日戰爭;參加八國聯軍侵華;九一八事件,侵占東三省;襲擊上海,制造一二八事件;扶植清廢帝在中國東北成立偽滿洲國;華北事變;1937全面侵華,旨在滅亡中國。
通過歸納,學生的情緒被大大地激發:日本確實欺人太甚了。教師此時可以接著引導:為什么?為什么日本這個小國敢如此欺負我們?然后向學生道出近代以來中國和日本不同的發展道路。日本近代受到外來侵略后,推翻幕府,于1868年進行明治維新,在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文化上全面向西方學習,結果日本在明治維新后則快速發展為亞洲強國。而中國,縱然我們的清朝統治者為了挽救它的統治,也實行了諸如洋務運動這樣的自救運動,但由于清政府的腐敗和政治、經濟等的落后,中國最終沒有實現自強。通過中日近代發展道路和中日之間的戰爭,能讓學生深刻地認識,銘記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原因。教師此時可以趁機引導:為了擺脫挨打的苦難,唯一的辦法就是實現國家的富強。從而激發學生不忘歷史,好好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奮發圖強,建設祖國的情感。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入詩詞,利用歷史事件、材料對學生進行教育,能激發他們不忘歷史,努力奮斗,振興中華,為祖國的強大而努力的人生態度。
在學校各學科中,承擔培養公民基本道德規范,讓公民逐漸具有優良道德規范方面,歷史是一門核心科目,責無旁貸。巧妙地把詩詞引進歷史的課堂教學,能大大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基本的道德規范。
參考文獻:
[1]王濤,王強.激發·感梁·提升——以價值觀引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J].中學歷史教學,2013,(01).
[2]鄧雷明.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價值觀的策略研究[J].文理導航旬刊,2014,(03).
[3]湯佳濤.新課改理念下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觀念的轉變[J].新課程學習·中旬,2014,(02).
此文是廣州市教育局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第二批青年專項資助課題《詩詞配合法促進中學歷史教學高效的實踐研究》(立項編號:12B223)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