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傳貴

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是每一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我作為一名一線的初中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探索并嘗試“情境——探究——感悟”三環節教學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得到師生的認可。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給學生提供并創設歷史情境,以直觀形象的形式呈現于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走進歷史,以多樣的學習方法和科學的態度審視歷史,探究其得失,獲取歷史的啟迪。
一、創設情境,走進歷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歷史觀念
因為歷史課堂上,若只有教師的照本宣科、空洞說教,結果必然是一片沉寂,學生昏昏欲睡。如果教師能抓住切入點,精心設計一個個鮮活的歷史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歷史,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古今中外的哲人是很重視發現并提出問題的。費爾巴哈說:“新知識從懷疑中產生”。我國宋代教育家張載說:“學則須疑,學貴善疑”。李政道博士說:“學生最重要的就是學會提問,否則將來就做不好第一流的工作”。而傳統的教學往往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問題,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服從的地位。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改變這種狀況,要培養學生大膽質疑,善于思考的能力,不妨把教師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轉變為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動”起來。在學生學習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盡可能的創設情境、鼓勵質疑,使他們有動力去觀察社會、觀察大自然,并且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使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得到更多的鍛煉和發展。教學中情境的創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問題情境: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對眼前能看到的東西是不感興趣的,對藏在后面的奧妙卻很感興趣。”因此,教學中教師必須善于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心理特點和思想上的焦點,設計一些智力上富于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不自覺地進入“情境”。例如七年級上冊歷史課《伐無道、誅暴秦》一課講解關于秦的暴政時,創設問題情境:當時在秦國的市場,有一種奇怪的現象,鞋子沒人買,拐棍卻是搶手貨,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呢?以此使學生發生興趣,進入情境,啟動思維,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2.教學手段情境:根據教學實際,恰當利用教學手段,構建符合學生學習規律的情境設計,是啟迪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手段。如講述八年級上冊歷史《甲午中日戰爭》一課時,播放《甲午風云》中黃海大戰一段。教師講解:這部影片反映的是清朝末年,我國和日本之間的一次海上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涌現出了一系列感人肺腑的歷史事件以及眾多富有民族氣節的英雄人物,他們都是誰?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通過這樣的導入讓學生體會當時的情境,更直觀地感受那場戰爭的氣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藝術情境:歷史課教學中,恰當的運用藝術情境,可以產生引人入勝的效果。由此創設教學情境可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培養學生對集體、對人生、對自然、對社會的美好情感,實現情感教學目標。如在歷史教學中運用詩歌、對聯、成語故事等喜聞樂見的文學作品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輕松愉快地感知歷史。我在教學七年級上冊歷史《春秋戰國的紛爭》時,通過讓學生講述烽火戲諸侯的故事來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明確了西周滅亡,東周建立的歷史過程,總結出昏君誤國的歷史教訓,反襯出本課即將學到的幾位具有開拓進取精神的國君。
二、分組合作,探究歷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課堂上,老師應當在“導”字上下功夫,在“精講”上動腦筋,精心布置臺階,把學生引入到發生疑問——實驗探索——分析發現——解決問題的主動學習過程中,讓他們動腦、動手、動口、動筆,互相合作,在互動過程中以發現者的姿態進行角色活動,充分領略到學習主人的充實感,體驗獲得知識、邁向成功的快樂。
如在學習九年級世界歷史上冊第10課《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中關于“新航路的開辟”內容時,我讓學生分成四個大組,讓每組學生分別派一位代表到講臺上表演一位航海家的經過,看誰表演的最好,最能反映當時的歷史狀況,效果非常好。通過表演,學生牢牢地記住了每位航海家各自的成就與發現,而且在游戲中充分發揮了學生舞臺表演能力,同時也學會了辯證地看待歷史人物,比如扮演哥倫布的學生就說:“當我們航行到南美洲時受到當地‘印第安人的熱情招待,說明了世界各地勞動人民樸質大方、熱情厚道且向往和平。而當我們的航隊返回西班牙時,由于沒有為王室帶回金銀財富時,我卻從此被冷漠在一旁,直至逝世。充分地暴露出殖民主義者以航海為名,從而達到對其他地區進行掠奪的本質。”這樣的學習對初中生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因為他充分的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愿意去歷史,從中獲得知識與學習的快樂。
三、結合史實,感悟歷史——訓練學生的歷史思維,培養學生的情感意識
歷史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學生的發展,因此,筆者認為結合史實,感悟歷史即情境教育不可少。如:在組織八年級學生復習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國共兩黨關系變化時,以表格形式設計了以下問題:
當學生完成此表后,我讓學生談學習此段歷史的啟示時,學生得出了:國共兩黨合則有利于民族的興旺和崛起,分則給中華民族帶來戰爭和災難;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兩黨合則國興,兩黨分則民族和人民不幸;在新的歷史時期,國共兩黨應以民族利益為重,實現第三次合作,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貢獻等結論。此類問題,不僅訓練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而且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情感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