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芬
一個人有正確的思想觀念,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學到的知識技能才能轉換為巨大的能量,發揮最大的作用,利于自己、家庭、社會、國家、世界,而最終不至于成為危害社會的手段。現在社會不乏高級犯罪分子,也不乏擁有高學歷卻無法正確駕馭人生而導致人生悲劇的,縱觀這些不按常規邏輯發展的事件,足以讓我們靜下心來反思我們的教育是不是哪里出了問題。
正如有人說,現在教育什么都不缺,就缺“德”。就像有老師所講,現在的孩子學歷越高越自私。記得近代著名書法家林散之曾說:“有德有才會愛才,無德有才會妒才,有德無才會用才,無德無才會毀才。”人,真正追求的應該是德與才,這二者之中,最重要的又是“德”,我們都說“德才兼備”“品學兼優”,可見品德為首,先德后才。這才是培養塑造人的核心順序。否則,就算有才,卻沒有德行的話,往往對社會的危害是最大的。例如春秋戰國時候,秦國宰相李斯,陷害師弟韓非子和很多讀書人,又建議秦始皇“焚書坑儒”,不僅陷害別人,貽害社會,同時最終也害了自己,李斯的下場是他本人和他孩子腰斬于市。由此可見,只有正確的人生教育,才能真正幫助人走上幸福圓滿的道路。
語文學科作為高中課程中一門重要的課程,不僅具有工具性,更具有人文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是對學生進行人生教育的范本。
對文章的解讀,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分析中,更重要的是透過文本,延伸出更深層次的東西,把真正對學生有幫助的精神內化為學生生命的一部分。這是作為一位老師,特別是作為一位語文老師必須具備的本分、理念和高度。我在語文教學中,特別注意抓住這樣的契機,在學習文章的過程中,根據文章的內容特點,挖掘延伸出與學生健康成長有緊密關系的內容進行引導、滲透。例如在學習屈原《湘夫人》這首詩歌的時候,不僅分析文章的內容和人物形象,更抓住娥皇女英兩位湘水女神引出大舜的故事,讓學生明白大孝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傳承下來的美德,大舜以常人難以企及的至誠大孝感化父親、繼母、弟弟,甚至是天地萬物,從而圓滿大寫的人生。
學習李密的《陳情表》,學習李密至誠的孝行之后,我抓住《陳情表》中的“孝”,引申出“二十四孝圖”,讓學生在每一個故事中,感悟到“孝”是人生最美好的情懷,是彌足珍貴的珍寶,從而反思自己平時的一言一行是否落實了“孝”的真諦,提醒學生盡孝不能等,行善不能等,否則“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從“二十四孝圖”故事中,例如“郭巨埋兒”“王祥臥冰”的故事,讓學生明白“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的道理,明白盡孝是積福,行善必有好報的人生真理。再引申《易經》上的名句“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秧”的道理,再繼續引申范仲淹不遷母親墳墓的故事,把這些珍貴的人生道理深深地植根于學生的心里。也許這些理念和書面的考試無關,但卻和無字的人生考試有關;這些思想和急功近利無關,卻和學生生命的圓滿有關。
再如,學習蘇東坡的《赤壁賦》和《定風波》時,引導學生面對人生的坎坷和困難,要用寬廣的心胸去面對。現在的學生、孩子,心理脆弱,面對挫折、困難,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越挫越勇的精神,學到蘇東坡的這些文章,聯系蘇東坡平生的仕途坎坷、人生坎坷經歷,再觀照自己目前遇到一點小挫折出現的心態,適時引導學生正確面對人生當中現在出現或以后會出現的種種困難,把蘇軾樂觀豁達的心胸和精神根植于學生的心中,不至于等有一天,挫折真的降臨而不知所措。
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除了學習藺相如的機智聰明,以國家大局為重之外,也引導學生學習廉頗知錯能改的品質。就像《左傳》里面說的:“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改過是一個人一生很重要的一門功課,人皆有善惡,唯有改過,才能“德日進,過日少。”告訴學生,一個人的改過不僅會影響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團體,甚至會影響一個國家。再告訴學生改過的順序:知過——悔過——改過。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孔夫子的三個修身法寶: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恥就是改過的前提,適時引導學生觀照自己的行為,是否有可恥的地方,是否有悔意,是否有對峙降伏自己壞習慣、壞習氣的勇氣。
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總有文章能讓我們作為契機引導學生的范本,把往往被我們忽略卻又非常重要的人生教育滲透在語文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