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榮
我國著名的美學大師宗白華先生曾經說過要了解中國的文化不可不了解中國的書法。可見書法在中國文化領域中的地位之重要,是中國文化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雖然書法作為一門中國所獨有的藝術,并不需要所有的中國人去為她的繼承和發揚而殫精竭慮,但作為一名天天與漢字打交道的中學生掌握一定的書法常識和書法技巧還是很有必要的。
當你完成所有的學業走進競爭激烈的社會,寫得一手好字能使你在生活中更加靚麗迷人,在工作中更加一帆風順。俗話說的好,字是打門錘。當你去找工作,你填寫自己的履歷和信息,而你寫的字就是向別人傳達的第一個信息,你的性格、學識、修養、態度等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反映在你的字上面,對你找工作以及以后工作的成敗有著重要的影響。
人們都說,一個人的美不全在于外表,而在于一個人心靈的美。然而,練習書法恰好能在很大程度上美化我們的心靈。長期的實踐證明學習書法能培養我們四個方面的能力,即獨到的觀察能力、強烈的節奏感、很高的鑒賞能力、高雅的品位。
上述四種能力都是我們中學生這個人生特殊的年齡段里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練習書法對這四種能力的發展和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
我們先講觀察能力。平時老師教作文的時候常常要求學生去注意觀察,觀察生活,觀察大自然等等。有的同學照做了,可并沒有通過觀察獲得什么。但是練習書法的人就不一樣了,在長期的練習過程中,要去看別人的作品,每看一次就會有不同的發現。看一幅作品首先是整個作品帶給你的視覺感受,再到每一行、每一字、每一個點畫,以及行與行、字與字、點畫與點畫之間的內在聯系。其實這就是一個用心觀察的過程。你去臨習古人的作品,要想做到形神具似,就得去觀察,感受作品的章法氣韻,體會字的結構與點畫的方向和粗細,當你經過千百次的重復的練習而每一次又不可能完全一樣,在變化中求得形與神的完美,你的觀察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已練得爐火純青了。
說到節奏感我們都知道跳舞有節奏,音樂有節奏,武術有節奏,讀書有節奏,所以生活中節奏無處不在。而書法的練習對節奏感的培養很有幫助。書法的節奏感則體現在整幅作品中的每個地方,即氣韻、章法、點畫都有節奏。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往往能令觀者神思飛揚,其節奏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書法的練習過程中,節奏感會得到充分的訓練。自古以來搞書法的人在音樂方面都是很敏感的,特別是對古箏、古琴、琵琶等樂器演奏的曲子情有獨鐘。那么書法與音樂的相通之處大約也就在于她們豐富而又善于變化的節奏感了。在書法練習過程中培養起來強烈節奏感對將來學習其它如音樂、舞蹈、美術、體育以及朗誦等都有益處。
還有就是品位的問題。很多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沒有得到高雅文化的陶冶,沒有高品位的興趣愛好和追求,寧愿用大量的時間去打牌、扯談、逛街、追星,殊不知人生苦短,靚麗而短暫的青春之花在不知不覺中悄然枯落,當他日人生夢醒,方恨自己無所作為,難道不可悲嗎?作為一名中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利用課余時間學習書法藝術,感受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確定自己的愛好,培養高尚的情趣,實在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一個好習慣的養成往往可以抵制很多不良習慣的形成。高雅的品位對于一個人的一生來說太重要了,能決定一個人價值的取向,眼光的高低。縱然有金玉滿堂,身著華貴的服飾也無法掩蓋人心靈的虛空。人的精神需要藝術的陶冶,人的靈魂需要美的滋養。
書法這門藝術本身的表現對象就是中國的漢字,我們在練習書法的同時也對漢字進行了潛意識的學習,對于每個字的形狀、讀音、寫法、含義都會在你的腦海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有時會獲得瞬間的領悟。
作為一名中學生,對祖國的優秀文化不能不了解,不能不有所鉆研。我們青少年不繼承,難道讓那些年過花甲連筆都提不起的人來繼承嗎?我們國人自己不發揚光大,難道等外國人來發揚光大嗎?對于一個中學生來講,既能把握一定的訓練難度又沒有過重的生活壓力,所以中學生學習書法是義不容辭的事情。
書法藝術的繼承與發展對于中學生來講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義務性。作為一個中學生,是祖國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有義務傳承祖國文化。我門華夏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我們的祖先創造了書法這一得天獨厚的藝術文化,作為華夏子孫有義務去承襲這優秀的書法文化并努力讓她走向世界。
其次是自覺性。我們的民族曾歷盡滄桑,祖國的優秀文化曾經在那些苦難的年代里遭受過冷落與打擊。然而今天,我們有這么好的學習條件應該主動承擔起這分責任,積極加入到書法文化建設的隊伍中來。我們要主動地探索,永遠不要被動地接受。
再次是長期性。中國有句古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要想練好字,必須長期堅持不懈,在漫長的歲月中去歷練,去領悟,或許要用一生的時間來追求——她那無眼獨化的大美。
也許有人會質疑,現在科技這么發達,電腦技術日夜更新,還用得著去練字嗎?這個問題就和我們現在有車了而我們的雙腳仍然有用是一個道理。作為一種優秀的文化傳統,我們每一個中學生甚至是每一個中國人都要立志去繼承并發揚光大,以光耀我泱泱大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