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海玲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7-0107-01
詩歌堪稱語言藝術中最高的藝術。寥寥幾言,款款數語,就能把人帶進一個美的境界,或者石破天驚,或者余音裊裊。很多學生理解不了祖國璀璨的文化,創作不出漂亮的作文,欣賞不了優美的詩歌,甚至說話寫作文不通句不順?我認為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缺乏堅實的基礎知識積累,許多學生沒有閱讀背誦的習慣;沒有“咬文嚼字”的精神,沒有鉆研詞句的精神。因此老師在進行詩歌鑒賞教學時切勿丟“咬文嚼字”習慣。
一、咬文嚼字有利于學生識記字形字義
很多老師帶領學生鑒賞詩歌時,往往放棄了基礎的字詞,直接從整體入手,片面追求以感悟為主的“不求甚解”。效果呢?學生們在課堂上沒有真正啟動思維,沒有用心體悟,課堂看似熱鬧,可是課后基本忘記,不能熟讀成誦。學生的閱讀活動只是進行著水平的推移,并沒有質的提升。這樣無論對學生長遠的語文素養形成還是直接的名句默寫都毫無益處。如新接手的班級學生默寫杜甫的《登高》一詩時,其中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里的“蕭蕭”二字常常會有學生誤寫為“瀟瀟”。究其原因就是在閱讀鑒賞時沒有準確理解“蕭蕭”二字的意思,而老師沒有加以適時指導,讓閱讀教學變得浮躁、淺薄。對如此精彩的詞語只作蜻蜓點水般的解讀,想想這真是我的語文教學的悲哀!為此,我在鞏固復習時,對詩歌中的 “清”“蕭蕭”“盡”“?!薄翱嗪蕖钡染实脑~語,特別是對“蕭蕭”進行了品析,先讓學生說說“蕭”和“瀟”的意思,教師再通過引導:“蕭”字可做名詞和形容詞,做名詞時,草名,有香味,古時北方常見。“蕭”做形容詞時有冷落,荒涼,蕭瑟,灑脫之意?!盀t”字也分形容詞和名詞,做形容詞時,本義:水清而深的樣子?!笆捠挕迸c“瀟瀟”都是描寫、形容事物的詞,但適用對象有別,“蕭蕭”是象聲詞,“瀟瀟”是形容詞?!盀t瀟”有“三點水旁”,與水有緣。有風無雨用“蕭蕭”,有雨或有風有雨用“瀟瀟”。“無邊落木蕭蕭下”因有風無雨,該用“蕭蕭”;“秋雨瀟瀟,迎來了豐收的季節”因有雨該用“瀟瀟”。學生通過這次“咬文嚼字”對 “蕭蕭”一詞的含義有了準確理解,同時對作者用詞的精確加深了理解、感悟。學生們的思維空間更大了,感悟體驗更深了,語感增強了,積淀增多了。
二、咬文嚼字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歌意境
我國古代的文學家十分強調煉字?!盀槿诵择钡⒓丫?,語不驚人死不休”是詩圣杜甫著名的兩句詩。好的詩詞,往往一詞立骨,一語傳神。“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學論文選集》)。杜甫的詩歌《詠懷古跡》(其三)中有這樣一句“群山萬壑赴荊門”,但是很多學生會寫成“千山萬壑赴荊門”。幾次強調,要求改正,仍然不見成效。我不得不另尋方法。后受蘇東坡讀王祈《竹詩》,原詩有“葉攢千口劍,莖聳萬枝槍”的句子,蘇東坡說:“詩中的竹葉似乎少了些”的啟示。咬文嚼字去解讀詩歌。從“群山”與“千山”數量入手。以幽默的提問開始,問學生“千山萬壑則每座山有幾條溝?群山萬壑呢?”學生覺得有趣,紛紛給出答案:千山萬壑則每座山十壑,群山萬壑則每座山百壑。我接著問:“那就從山勢的陡峭、破碎程度而言,千山萬壑和群山萬壑分別給人什么感覺?”學生思索后也得出答案:千山萬壑說明山勢一個整體,而群山萬壑則有兩種可能,一是山太大,有巍峨之感;一是山太陡峭、破碎,有氣勢飛動之態。我繼續引導:“那么,哪種表達更符合杜甫詩歌風格?”學生覺得“群山萬壑”更符合杜甫詩歌“沉郁頓挫”之風。至此,由一字的選擇開始的教學達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既幫助學生記住了字形,又便于他們理解詩意,還有助于他們理解杜甫詩歌的特點。
三、咬文嚼字有益于學生提升文化素養
詩作中,特別是對于一些思想性比較強的朦朧詩、諷喻詩等等來說,它們的主旨首先往往就不大明顯,那么在此基礎上若是只講究研究文詞,那就真的只是“只知皮毛”了。所以,我們對詩歌背景的研究、詩人生平的了解,就顯得更加重要。對一些有特殊含義的字詞進行咬文嚼字可以讓學生更確切地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從而更好地理解詩歌。例如柳永《雨霖鈴》中,學生聯系上下文就能讀懂“楊柳岸曉風殘月”是什么意思,那么為什么非要寫“楊柳岸”呢?寫其它的風景行不行?學生只有聯系之前學的很多送別詩,其中很多都提到了柳樹這種植物,因為“柳”“留”音近,所以古人有折柳送別,以表達挽留之情的風俗。作者在此運用楊柳更增加詩歌表達別后難舍難分之情的哀婉纏綿。至此學生感受到的已經不僅僅是這個詞本身的意思,更多的還有祖國語言文字的美麗、作者用詞的方法。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