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張彥昌 于 華 龐莉莉
朱宏林:困難面前方顯擔當本色
□ 本刊記者 張彥昌 于 華 龐莉莉
編者按:今年以來,集團公司生產經營形勢異常嚴峻。在這場保增長、保效益的攻堅戰中,涌現出一批創新創效的先進典型。本期《人物》欄目介紹6位基層領導干部的事跡,展現他們務實嚴謹的作風、勇于擔當的品質和不斷創新的精神。
“難題不敢去碰,就永遠解決不了。”
——齊魯石化烯烴廠副廠長朱宏林

□ 朱宏林在現場指揮裂解爐運行。馬崗 攝
增產乙烯,是齊魯石化打好經濟效益翻身仗的重要保證。作為烯烴廠負責乙烯生產的副廠長,朱宏林壓力重重。
齊魯石化化工效益曾持續低迷,今年市場轉暖,化工產品利潤較好。作為“打個噴嚏,齊魯石化就要感冒”的乙烯裝置,能否高產穩產并帶動化工全鏈條效應,事關齊魯石化能否打贏效益翻身仗。為此,該公司給烯烴廠下達生產指標:乙烯小時產量保持100噸并成為常態。
一邊是“效益翻身”的期盼,一邊是亟待破解的諸多難題,作為乙烯生產分管領導,朱宏林沒有選擇。
確保滿負荷運行,關鍵是解決輕烴投入問題。輕烴質優價廉,增加投入比例,不僅需要充足物資,還要求裝置有足夠的消化能力,而朱宏林面對的難題正是有米下不了鍋。齊魯石化乙烯15臺裂解爐中有5臺輕烴爐,但由于儲存能力和汽化能力不足,長期以來只有三四臺運行,且運行周期短,兩三個月就要切爐檢修。朱宏林組織人員攻關,一面對設備進行技術革新,解決“鍋”的問題;一面提出“巧用乙烷球罐調整輕烴庫存”思路,解決了原料存儲問題,最終實現4臺輕烴爐同時長周期運行目標。
核心問題解決之后,朱宏林大膽嘗試:一邊指導技術人員根據原料情況及時組織裂解爐切換;一邊大膽實施“5+5+3”模式,即5臺石腦油爐、5臺輕烴爐和3臺尾油爐運行模式,投油負荷超出設計負荷5%~7%,使得每臺裂解爐的裂解能力發揮到極致。在多臺裂解爐突破傳統運行模式的情況下,5號、6號、10號裂解爐分別以136天、116天和137天的運行周期刷新歷史紀錄,輕烴裂解爐平均運行周期達到100天。
裂解1號爐原設計是一臺尾油爐,自從2001年改造以來,一直無法順利投用加氫裂化尾油原料,運行兩三天勢必出現堵塞爐管現象,多次試驗均不成功。時任裂解車間生產副主任的朱宏林帶領大家精心分析原料指標,仔細研究1號爐工藝參數,經過一系列優化,終于將加氫裂化尾油成功投入1號爐裂解。10月,1號爐加工尾油6.5萬噸,占原料投入總量的27.39%,創乙烯裝置投入加氫裂化尾油的歷史新高,既保持了乙烯裝置高產,又維護了公司的生產優化大局。
要想乙烯高產,裝置安全平穩運行是第一要務。齊魯石化乙烯裝置區域大、管線錯綜交叉,歷經兩次改擴建,新舊管線設備混雜,安全隱患增多,事故風險加大。而最撓頭的是承包商管理。
承包商隊伍素質參差不齊,現場作業安全隱患巨大。朱宏林提出“兩個一樣”:對承包商的管理像對本廠員工一樣,對不同承包商的管理像對同一個承包商一樣。他們把承包商管理納入廠安全管理體系,要求所有施工人員先培訓再上崗;每月組織承包商負責人召開HSE專題例會,對他們實施考核。
乙烯裝置平穩高產帶動了齊魯石化化工鏈條的整體運行,也使其成為全系統化工板塊進步最大的企業。
面對成績,朱宏林很淡定:“從事化工生產,盡職盡責是本分,要常懷敬畏之心,敢于擔當,主動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