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陳 幟 弓天際 肖宏斌 通訊員 聶曉帆
宗弘元:科技創新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
□ 本刊記者 陳 幟 弓天際 肖宏斌 通訊員 聶曉帆
“企業有需求,我們就要做,而且要做好。”
——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科技管理部主任宗弘元

□ 宗弘元在企業指導生產。弓天際 攝
嚴謹、嚴細、嚴格,接觸過宗弘元的人不約而同地用這些詞描述他。
26年前,宗弘元從天津大學化工系畢業,來到上海院工作。這26年,從一線干到管理崗,他勤勉、擔當、開拓創新,做出了實實在在的業績。
他主持的多個項目獲國家級、集團公司級獎項。其中,30萬噸/年節能型異丙苯成套技術(S-ACT)開發與應用項目獲中國石化科技進步一等獎,綜合能耗比傳統技術低30%,為企業直接降本上億元。
如何通過科技創新實現降本增效,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是宗弘元一直關注、思考和實踐的問題。“跟企業結合緊密,就是要在里頭找課題,找解決方案。這些方面可以不斷地做工作,研究院支撐企業發展的價值才能體現。”他主持的30萬噸/年節能型異丙苯成套技術(S-ACT)開發與應用項目就是科研題目與企業需求緊密結合的代表。
異丙苯是重要的基礎化工原料,是生產聚碳酸酯、環氧樹脂的基礎材料之一,廣泛應用于建材、汽車、航空、醫療器械等多個領域。傳統異丙苯生產工藝苯烯比較高,造成能耗較高,產品的大規模推廣和可持續生產比較困難。開發先進的節能異丙苯技術成為企業急需。
2010年,天津石化建設100萬噸/年乙烯成套裝置,30萬噸/年異丙苯裝置也同步投入建設。上海院承接該項目,宗弘元是主要負責人。該工藝將苯烯比降至2.0,優于國外最新技術達到的2.5,綜合能耗比傳統技術低30%,為企業直接降本上億元。同時,解決了裝置大型化和成套裝置穩定操作的問題,成為國內第一套達到30萬噸規模級的節能型異丙苯技術,規模效應更加顯著。
創新活力的激發對科研單位來說很重要。怎么激發創新活力?宗弘元認為,體制機制的改革是一條路。
2000年前后,上海院進行課題組長負責制試點,宗弘元配合院領導,牽頭策劃、制定相關制度。試點取得良好效果后,這項制度于2004年全面推廣,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工作熱情。現在,上海院的課題組長全部通過公開招聘產生,不少課題組長做出了優異的成績。
創新不能靠單打獨斗,協作是做好科研創新的內在要求。近年來,宗弘元協助上海院領導,探索實施重大、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多專業、跨部門的矩陣式管理。催化劑、工藝、分析、裝備儀表等各部門的專業人員集中到一個項目之下,專業之間進行頻繁、深入的交流,相互啟發,加快整個項目的開發進度。
“搞管理不能把自己放到對立面去,不能要求人家這個不能干,那個不能干,科研管理應該是他遇到什么問題,我幫他解決,幫人家干成什么,而不是限制人家不能干什么。”他對個人名利挺淡然,國家級獎項主動要求不加名字,把機會給一線科研人員。他覺得,幫助科研人員成功,就是對他工作最大的肯定,看到幫著協調的項目最終實現工業化,他就有成就感。這些事,再難再多,“沒有煩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