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張艷紅文/陶小艾(知名親子閱讀推廣人)特別鳴謝/陽光秀美
為愛閱讀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編輯/張艷紅
文/陶小艾(知名親子閱讀推廣人)
特別鳴謝/陽光秀美
很多家長都已經知道閱讀的重要性,但是了解如何進行適宜的親子閱讀的家長并不多。
理想的親子閱讀,不僅是一種教育活動,更是一種重要的親子互動。孩子在共讀中獲得智慧和關愛,父母在共讀中收獲孩子的真誠回饋。
作為家長,為孩子講故事之前,要首先了解整個故事,有了自己的感觸,才能把故事的真諦傳遞給孩子。而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一切要以孩子為中心,不要對孩子提出過多的要求,而失去了閱讀的本意。
閱讀的意義在于,孩子從中汲取有利于自己生命的營養,而不是認識多少個字,讀過多少本書。
一心求成的本,想要第一個種出來,就急急忙忙地尋來鋤頭,把種子埋在雪地里,然后日復一日地等待,然而在那樣漫天大雪的日子里,終究沒有等來種子的發芽。他憤怒地刨開了土地,摔斷了鋤頭,不再干了。
靜呢,挑選最好的金花盆,查各種資料,用名貴藥水和花土,這一切的努力感動了種子,它發芽了。然而,雖然有如此悉心的呵護,小幼芽卻因為得不到陽光和氧氣而很快枯死了。
只有安,小心地把種子裝在小布袋里,掛在胸前,然后日復一日照舊過著平凡而有意義的生活:為寺院買東西,去廟門外掃雪,清掃寺院里的積雪,做齋飯,清晨去挑水,晚課后去散步……等到春天來了,安在池塘的一角種下了種子。故事的結局大家一定知道了,安的種子開出了千年蓮花,那一刻,那朵蓮花美得耀眼。這是什么樣的力量啊!這里面一定有愛的力量。同時,這也是等待的力量,在所有的等待中,滿懷尊重,尊重種子的習性——只需有適宜的外界條件就能生根發芽。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在這個緊張浮躁的社會,我們好多時候就如本和靜一樣,有些急功近利,有些揠苗助長,卻忘記了自然的規律,一切只為目標而前進,而忽略了就算目標再好也需要因地制宜,也需要看一看這個目標在當前的可行性。
我們在養育孩子時,我們的孩子何嘗不是我們手中的種子,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安然等待孩子的成長,不焦慮,不強求,不強加,一切順其自然。
《安的種子》是一本我特別喜歡的書,就算不是給孩子讀,我也會手捧這本書,很虔誠地打開,一頁一頁地讀給自己聽。
我喜歡這本書的文字,那么流暢精簡,就連三個主人公的名字也是分別用三個字來稱呼:本,靜,安。這個故事更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老師父給了本、靜、安三人一人一顆幾千年前的蓮花種子,讓大家去種。
猶記得兒子學會走路時已是1歲6個月,在我先生為此事急得不行的情況下,我不斷地告訴自己,只要孩子身體沒有問題,他一定會學會走路的。那會兒,我頂著很大的壓力,包括母親從老家趕過來,想要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時,我依舊表現得如同什么事也沒有。我老公說是孩子膽子小,讓我悄悄放手,我不聽,可是他卻那樣做,導致孩子磕破了嘴。我們后來明白,不是孩子膽小怕摔倒,是孩子的運動神經沒有發育好,一直沒有學會蹲下來再起身,身體相對來說比較弱。而且就算是他膽小,他需要我們等待,為什么我們就不能多等待他成長一段時間呢?為什么非要和社區里其他寶寶看齊呢?通過這件事情,我越發堅定絕對不和別的孩子做比較,尤其不在比較時拿孩子的弱勢對比別的孩子的優勢。
其實每一個孩子在成長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事情無法讓家長得到一個滿意的結果,這個時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尊重,尊重孩子,就像《安的種子》中的安一樣,尊重種子的習性。其實安也是做了功課的,在書中我們看到,安小心地把種子放在胸前,給了種子溫暖,在安去集市為寺院買東西時,他手里的那顆種子以及他面前那個挑著藕的人,都在傳遞著信息,討論著如何可以讓種子發芽,這些都是安在了解這顆種子。
這本書同樣打動了我的兒子。記得我第一次給兒子讀這本書時,讀到最后,本來正在安安靜靜聽故事的他,突然大力地鼓起掌來,我就知道,他懂了。而后我們又接連讀了很多遍,他不問,我就一句多余的話也不說,所有的文字和圖畫都把成人想說的說盡了。
兒童禮儀專家、教育專家、暢銷書《佩蓉的媽媽經》的作者蔣佩蓉老師,說過這樣的話:“作為家長的我們,常常懼怕自己的孩子跟別的孩子不一樣。其實,我們的孩子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們最可愛的亮點。不要懼怕培養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堅定地和孩子站在一起,請他們接納自己的信念與夢想,因為只有做好了自己才最幸福?!?/p>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越來越覺得,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想要養育好這個孩子,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尊重這個孩子的成長,接納他,引領他,但是永遠也不要嘗試強行去改變他。
為人父母的我們手中都有一顆可以開出千年蓮花的種子,何時會開?你們懂的。
中國原創繪本推薦及閱讀感受
說到《安的種子》,我特別想推薦幾本中國原創繪本。盡管我們現在讀的大多數都是國外的繪本,盡管有很多家長說中國原創繪本過于保守,沒有深入到孩子內心,作者要么過于中國風,要么過于說教,但是作為一個親子閱讀推廣人,我仍舊希望中國原創繪本可以在孩子們的成長中留下印跡,也更加希望中國的原創繪本可以發展得更好。
推薦幾本我和兒子特別喜歡的中國原創繪本。
《天??!錯啦!》
這是姬炤華和徐萃老師共同創作的繪本,第一遍讀完,兒子就喜歡上了。不說畫風,不說故事寓意,單就是兒子天天把褲衩套到頭上,我就知道這本書太深入孩子內心了。而且兒子每次閱讀這本書時,總會和我一邊讀一邊表演,而且還要我說畫外音,他似乎在從和我的對話中找尋答案,也在找尋什么才是對的。據姬老師分享,本書創作靈感來自《莊子·齊物論》中“莊周夢蝶”的故事: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悠游自在,根本不知道自己原來是莊周。突然夢醒了,卻發現自己分明是莊周,而不是蝴蝶。那么,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呢?書中無意指出誰對誰錯,只希望這本書給孩子帶來歡樂的同時,也能夠讓他們思考,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一成不變的,對不同的人來說,只要適合自己就好。
2.《一園青菜成了精》
這本書是由一首北方的童謠改編而成,反復閱讀《一園青菜成了精》,慢慢就會讀出童謠里的味道來——嬉戲的意味,這其中包含著真實和想象。童謠亦真亦幻的表現手法與兒童亦真亦幻的思維方式相吻合,真實與幻想的對接正是我所尋找的表達通道。我和兒子在共讀中,一邊讀一邊唱,不僅有韻律,而且有趣味。尤其讀到“最近幾天沒人問,他們個個成了精。綠頭蘿卜稱大王,隔壁蓮藕急了眼,一封戰書打進園”時,我和兒子也學著青菜的樣子,“開戰”了。
3.《團圓》
《團圓》講的是過年的故事。年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是一個團圓的日子。要過年了,爸爸回家了,他為家人帶來了快樂和溫暖。故事中的“我”享受著爸爸特有的關愛,去高高的屋頂看龍燈,在湯圓里包入一枚好運硬幣??墒?,很快爸爸就要離開了,短暫的團聚之后又是長長的離別。“我”鄭重地把好運硬幣交到爸爸的手中,期盼著下一次的團圓。對于我的孩子,目前他可能體會不到這種一年見一次的難得團聚,但是這樣的情感卻在我的心里扎得很深很深,因為我明白這樣團聚的意義,我明白這種濃厚的情感。
4.《荷花鎮的早市》
陽陽跟父母來到鄉下給奶奶過大壽,對他來說一切都那么新鮮有趣:蓋在水里的房子、迎親的隊伍……孩子能從中尋找到一份安靜和質樸純真。這本圖畫書可以觀,也可以游,觀的是江南水鄉的獨特氣氛,游的是紅衣男孩一路漫游的早市。作者用大幅的跨頁、豐富的場景、眾多的人物,烘托出早市的熱鬧。簡短的文字多為對話,表現出溫暖美好的人情。這本書我超級喜歡,兒子也很喜歡。我想,要讀出更深的味道,需要時間的沉淀,成長的積累。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帶孩子去體會江南的早市。
5.《媽媽,買綠豆》
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就像我們每天過的日子一樣。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如實地呈現了生活中的一個片段,通過細膩樸拙的圖畫表現出來,一派輕松卻又豐富飽滿。書中的媽媽和孩子一起買綠豆、一起煮綠豆、一起做綠豆冰棒,然后在炎炎夏日的午后,一起吃下又甜又冰的綠豆冰棒,從容而自在。點滴之中,交織著媽媽和孩子在一起的幸福與滿足。
而我和兒子也會依照故事,買綠豆,煮綠豆,做綠豆冰棒,享受著每一刻的幸福。兒子觀察特別仔細,也要像書中一樣,看著綠豆因為泡水而變大的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