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蘇蘇 文/蕾蕾
寶寶發燒這樣護理最有效
編輯/蘇蘇文/蕾蕾
照顧發燒的寶寶,不僅需要耐心,還需要知道一些相關的護理知識。否則,面對寶寶體溫的升降起伏,你可能難以應付!
不少媽媽覺得只要寶寶體溫超過了37.5℃,就應該馬上給寶寶服退熱藥。其實,這是錯誤的做法。發燒是體內的一道“防護墻”,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如果在確診病因前就急于用藥物強行降溫,等于支持了病原體的致病作用,這樣做反而會讓寶寶病得更重,病程更加延長。剛一發燒就服藥退熱,還常常會因為燒退而掩蓋病情,造成假象,不利于找到發燒的真正“元兇”。一般情況下,當寶寶體溫低于38.5℃時,不建議使用藥物退熱,但可以應用物理降溫方法來降溫,如多喝水、溫水擦身、使用退熱貼等,同時密切注意病情變化。若體溫超過38.5℃,可服用退熱藥。
一般情況下,當寶寶體溫低于38.5℃時,不建議使用藥物退熱,也別著急去醫院就診。可以在家應用物理降溫方法降溫,同時密切注意病情變化。
√ 正確的物理退燒方法
泡熱水澡:洗個溫水浴,或用溫水擦身,能使寶寶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加速熱量的散發,對降溫非常有好處。
濕毛巾擦身體:用高于體溫的溫濕毛巾擦拭身體,重點是腋下、四肢等部位,促進身體散熱。可準備三塊大浴巾,在溫度沒降下時輪換用。
少穿衣服:少穿衣服,并把室內溫度調高,讓寶寶的毛孔因為氣溫高而打開,將體內的熱量通過皮膚出汗散出來。
× 錯誤的物理退燒方法
用酒精擦全身:酒精降溫需要擦頸部、腋窩、腹股溝等有大血管的地方,一般媽媽不好掌握部位,而且酒精還可能經皮膚吸收,或者引起過敏,因此不建議在家庭中使用酒精降溫方法。特別對小的嬰幼兒更不能使用。
多穿衣服捂汗:捂汗不利于散熱,可能使體溫更高,如果水分補充不足,很容易造成脫水,或者造成高熱驚厥,也不建議在家使用。
38.5℃是人體發燒的警戒線,寶寶的體溫一旦超過38.5℃就容易出現高熱驚厥現象,對健康的危害特別大,所以,一定要及時服用退燒藥。若寶寶體溫持續超過39℃,且精神萎靡,可先在家中口服退熱藥后,及時送醫院就診。
別重復給藥
不少媽媽心急,若服一種退熱藥降溫不明顯,馬上又換另外一種;或半小時沒退燒,又多服幾次或將劑量增加。由于藥量過大或各種藥物的藥效持續時間不等,混用可能使藥效重疊,結果燒退得太猛,容易造成虛脫或低體溫等新問題。使用過退熱藥后,最好4~6小時內不要重復用藥,也不要再使用其他退熱藥。
看體溫、看體重來服藥
按體溫高低來吃退燒藥,不是絕對按時間來吃,只要體溫沒有高過38.5℃就不用吃退燒藥(曾有過高熱驚厥的除外);另外,在藥物劑量上,要按照體重來選擇吃藥劑量,而不應以年齡劃分。
發熱不是疾病,只是一種癥狀。所以,要想有效控制引起發熱的疾病,需要尋找引起發熱的原因,也就是要弄清楚究竟是病毒、細菌還是支原體等感染引起的發熱。檢測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方法還是血液常規檢測。但是,通常要等到寶寶發熱滿24小時以后,血液檢查才能夠準確地顯示出體內的病菌反應。盡可能在明確病因后,再考慮是否使用抗生素。
宜保持家居空氣流通。眾所周知,散熱,主要是通過對流、傳導和蒸發三種機制,故空氣的流通有利于散熱降溫。
看護人要隨時觀察寶寶的各種癥狀,如果僅僅是流鼻涕、打噴嚏、喉嚨痛、咳嗽等,可繼續觀察一兩天,如果出現高熱不退、劇烈咳嗽、腹瀉、皮疹等癥狀,或者寶寶沒精神了,蔫了,就要警惕其他疾病或并發癥,必須立即去醫院就診。
多補水
如果寶寶攝入的水分不足,出汗、排尿少,體內的熱量就散發不出來,退燒效果就不好。所以,在寶寶發燒時,多喝水要比多吃營養食物重要得多,一定要想辦法讓寶寶少量多次地喝水。如果出汗多,還要在水里面加些鹽。如果寶寶不愛喝水,可為寶寶調檸檬水、蜂蜜水,讓寶寶多喝。也可把橙子、西柚等維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榨汁給寶寶喝,有利于身體的盡快康復。
少吃蛋白質食物
發熱會讓消化道供血量不足,從而蠕動和消化吸收能力減弱,此時,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會損傷腸胃,為其增加額外的負擔。因此,在寶寶發熱時,應少吃或不吃肉,同時少食多餐,并注意以流質、半流質、營養豐富且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面條湯、面片湯、粥等為佳,同時吃一些吃含水豐富的水果。
新鮮果蔬不能少
特別是含鉀多的菠菜、土豆、香蕉、柑橘等,蔬菜切得碎一些、煮得比平時軟一些,給胃腸減減負。水果盡量生吃,如果擔心溫度,就帶皮用溫熱水泡一會兒,不必擔心會損失維生素。若寶寶沒有食欲,可在酸奶中加入切碎的水果粒,促進寶寶食欲。
《母子健康》愛心提示
不宜濫用中藥
很多父母遇到寶寶發燒就會選用一些清熱解毒藥,如清開靈、雙黃連、小兒退熱沖劑等。事實上中醫退燒有十余種方法,如發汗退熱、瀉下清熱、養陰清熱等等,運用時需辨癥施治,用得對癥,高燒往往很快可退;用得不對,適得其反,清熱解毒藥大多苦寒傷胃,寶寶用后容易拉肚子。使用中藥要謹慎,最好請中醫兒科大夫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