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讓愛心更有力量?就需要把慈善公益的行為變成愛心的修行,慈悲心的修行。只有這樣,心和行才能相互促進,就像播種、收獲,再播種、再收獲那樣,不僅可持續發展,還能增長廣大。
慈善的本質是什么
做一件好事容易,但要堅持做下去,并且做得歡喜,做得有力量,決非易事。事實上,不少人在行善過程中經歷了各種挫折和困擾,身心俱疲者有之,委屈無奈者有之,內憂外患者有之。更多的,則是覺得前途迷惘,后繼乏力。為什么會這樣?難道公益就是一種單純的付出,終有一天會耗盡心力,難以為繼?怎樣使之成為不斷增上的良性循環?
愛心,佛教中對應的概念就是慈悲,進一步深化,就是大慈大悲。這不是一種狹隘的愛,不是對某個人的愛,也不是基于血緣或感情的愛,而是面向一切眾生的博大之愛。如何讓愛心更有力量?就需要把慈善公益的行為變成愛心的修行,慈悲心的修行。只有這樣,心和行才能相互促進,就像播種、收獲,再播種、再收獲那樣,不僅可持續發展,還能增長廣大。
同時,我們要了解心理的運作規律。每個人都有各種心理,其中,愛心和慈悲心是代表生命內在正向、高尚的心理。如果我們在從事慈善公益時不斷重復這些心理,它們就能因此得到強化。所以,愛心的成長是來自對愛心的重復和強化。當愛心成為內在的主導力量及生命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心靈就會不斷提升,人格就會隨之健全。慈悲心同樣如此。
如果不是本著愛心和慈悲心,哪怕從事同樣的公益事業,并在客觀上對受助人有所幫助,但對轉變自身心行是沒有任何作用的。這就必須明確:慈善的本質是什么?它的核心價值又是什么?如果對這兩點認識不清,慈善就可能變成偽善,公益就可能變成利益。即使事情本身的性質沒變,也可能因為處理不當,使參與者的心行受到傷害。
慈善的本質是什么?在我們通常的概念中,慈善無非是一種捐獻、施舍,或幫助他人的行為。但如果沒有愛心和慈悲為基礎,這些行為還能不能算是慈善?古人不受嗟來之食,為什么?就是因為這種施舍帶有蔑視。在佛教中,善具有善良、道德的內涵,換言之,慈善就是立足于慈悲心的道德行為,否則就只能算是行善而非慈善,至少是要打折扣的。
至于慈善的核心價值,現代人受唯物論影響,對慈善的認識偏于唯物,甚至有一定的功利色彩,覺得慈善是身份和社會地位的象征,以此塑造公眾形象,贏得大眾信任。事實上,這些只是慈善的副產品,并不是它真正的意義所在。
佛教認為,每種行為都有內外兩種結果,慈善也不例外。所謂外在結果,即事情本身產生的效果,比如因為你的幫助,使對方解決困難,從中受益;或是通過慈善,為自己培植福報,得到社會的尊重認可。所謂內在結果,即通過這一行為培養的能力,更深一層,則是心靈得到的提升,人格得到的成長。
大慈大悲究竟有多大
慈善的本質就是慈悲大愛。只有來自慈悲心的善行,才是名副其實的慈善。如果只是為了沽名釣譽去捐獻,算是慈善嗎?如果只是迫于壓力去助人,算是慈善嗎?從嚴格意義上說,如果不是來自愛心和慈悲心,僅僅是一種捐獻或助人的善行,是不能稱為慈善的。
東西方的宗教和哲學中,普遍將慈悲大愛視為人類的重要德行,并以此作為慈善的重要心理基礎。中國儒家強調仁,所謂“仁者愛人,仁者無敵”。它所推崇的慈善,就是立足于仁愛精神的善行。我們最熟悉的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訓。西方基督教提倡博愛,即愛人如己,認為這是神的德行,也是每個基督徒應該奉行的。這個“人”不僅包括親人,也包括陌生人,甚至仇人。所以,基督教是立足于博愛來建立慈善行為。但這種博愛對人類和動物是有分別的,對教徒和異教徒也是有分別的。上帝愛他的信徒,卻對異教徒充滿敵意;上帝愛他的子民,卻把很多動物作為人類的食物。所以這種博愛還是相對的,在平等和廣泛兩方面,達不到佛教所說的大慈大悲。
那么,大慈大悲究竟有多大?就是要超越一切國家、種族、文化、宗教的界限,甚至超越人類和動物的界限。它的對象是所有眾生,包括人類,也包括飛鳥走獸,蚍蜉螻蟻。而且這種修行是有標準的,只有對一切眾生具足平等無別的慈悲,才稱得上大慈大悲。如果還有一個眾生是你不愿慈悲的,或是在慈悲程度上有所區別,就說明慈悲的修行尚未圓滿。
所謂慈悲,即與樂拔苦之意。慈是給予快樂,眾生需要快樂,我們就想方設法幫助他們獲得快樂;悲是拔除痛苦,眾生不愿痛苦,我們就不遺余力地使他們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獲得無苦之樂。
在佛教中,慈悲是菩薩的重要修行。說到菩薩,很多人以為是高高在上的神仙,或是殿堂中供人禮拜的塑像。其實,佛教認為每個人都具有和佛菩薩同樣的潛質。當然,從潛質到成就并不是水到渠成的,還需要通過漫長的修行,需要在不斷利益眾生的過程中去成就。這種修行是從樹立崇高愿望開始的,要發愿從迷惑走向覺醒,并幫助更多眾生從迷惑走向覺醒。這是菩薩的基本愿望,也是菩薩盡未來際的奮斗目標。
所以,真正的慈善必須立足于博愛或慈悲。只有傳承這些高尚精神,才能超越狹隘的自我,擁有博大的胸懷,并讓自他雙方在慈善行為中共同受益,而不僅僅是一種單向的付出,更不是一種以慈善為名的“索取”。
佛教中慈善的修行
佛教修行有三條道路,一是人天乘,受持三皈五戒,遵循道德和法律,成為世間的好人;二是解脫道,讓生命從迷惑走向覺醒,成為解脫的圣者;三是菩薩道,不僅自己希求解脫,同時要幫助更多的人從迷惑走向覺醒,成為覺行圓滿的菩薩行者。
人天乘是佛法修行的起點。從這個起點開始,佛陀就鼓勵我們廣修善行,所謂“人天路上,修福為先”。一個人想在世間生活無憂,事事順利,離不開福報。此外,修行同樣需要福報。有些人也想學佛,但為生計所迫,沒有時間;或是病魔纏身,沒有精力;或是家人阻撓,沒有順緣。諸如此類的障礙,都是因為缺乏福報。
那么,福報來自哪里?就像收獲來自耕耘,我們也需要培植福田,才能獲得福報,為生活和修行積累儲備,提供支持。
福田有三種。第一是悲田,以慈悲心對待貧苦大眾及需要幫助的人。世上有千千萬萬的人生活在痛苦中,其中有物質層面的痛苦,還有精神層面的痛苦。當我們對這些痛苦感同身受時,自然希望為他們做些什么,令他們減輕痛苦,獲得無苦之樂。
第二是恩田,對有恩于己的一切心懷感恩,包括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親友,也包括國家、民族、社會大眾,甚至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傊瑢κ篱g的一切都要知恩報恩。沒有他們的付出,我們根本無法在世間正常生活。
第三是敬田,恭敬那些有德行的人,包括佛法僧三寶,也包括其他宗教的宗教師,及社會上那些德高望重者。當一個人虔誠而恭敬時,內心會因此得到凈化,令生命清凈莊嚴。現代人崇尚自我,蔑視權威,以為這就是個性解放。事實上,被解放的往往是我慢,是貪嗔癡,結果就是肆無忌憚,為所欲為,讓心靈充滿垃圾。
這三種田是來自三種心,即慈悲心、感恩心和恭敬心。當我們以這樣的心面對一切時,就會因為慈悲而與眾生心心相連,因為感恩而與一切廣結善緣,因為恭敬而對圣者見賢思齊,從而源源不斷地產生福報。所以,我們要培養這三種心,耕耘這三種福田。
菩薩道的慈善行
從菩薩道而言,更是將慈善作為兩大修行項目之一。菩薩所做的一切,必須以眾生的利益為中心,以眾生的快樂為中心,正如《普賢行愿品》所說的那樣:“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
如果把諸佛菩薩比做花果,那么眾生就像樹根。我們想要成佛,必須不斷利益眾生。只有在利他過程中弱化我執,打開心量,才能成就慈悲,圓滿佛果。因為成佛就是高尚品質的成就,是大智慧和大慈悲的成就,兩者都離不開慈善實踐。
第一,樹立利他主義愿望。如何修習慈悲?首先要發菩提心,樹立崇高的利他主義的愿望,以利益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從迷惑走向覺醒,作為自己盡未來際的目標。正是這個愿望,決定了我們能否成為大乘行人,同時也標志著我們開始成為菩薩。否則,不論做了多少利他善行,也只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樂善好施的人,一個助人為樂的人,無法成為大乘佛子。
第二,以慈悲心為基礎。平常人更多是關注自己的感覺,關注自己的痛苦和幸福。而慈悲心的修行,需要對這一關注點加以改變。佛教有部重要論典叫《入菩薩行論》,其中特別講到“自他相換”的修法,就是把對自己的關注轉向對眾生的關注。從處處想著自己,轉為處處想著他人;從關注自己的痛苦,轉為關注眾生的痛苦。你能關注多少人,也決定了你的心打開多少,最終成就多大的慈悲。如果你只能關注一部分人,那這種慈悲是有限的,屬于凡夫的慈悲;如果你能關注一切眾生,才能成就無限的慈悲,才是佛菩薩的慈悲。
慈悲心的修行,是從關注他人的痛苦開始。當我們發自內心地關注他人痛苦,并對這些痛苦生起深深的悲憫,慈悲心才會隨之生起。所以,佛陀告誡我們要把一切眾生視為自己的獨生愛子,只有這樣,才會與他們心心相印,感同身受。
佛教所說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謂無緣,即沒有任何條件,和對方也沒有血緣親情,更不圖絲毫回報,僅僅是因為不忍心他們遭受痛苦,就發愿幫助對方。所謂同體,是把眾生和自己視為一體,對眾生的痛苦感同身受。就像你現在腳痛了,手立刻會去撫摸,以緩解它的痛苦,完全是一種不假思索的自然反應,不會考慮能否得到回報。同樣,如果我們真正將眾生和自己視為一體,看到他們遭受痛苦,自然會盡己所能,施以援手。
雖然無緣大慈和同體大悲都不是凡夫的境界,需要通過修行來成就,但孟子也說過,人皆有惻隱之心。只要讓這一心行不斷擴大,乃至無限,就能成就佛菩薩那樣的慈悲。其中,又包含廣度、純度和力度三個標準。
所謂廣度,是從對幾個人的慈悲,到對很多人的慈悲,乃至對一切有情的慈悲。每一個眾生,不論貧富貴賤,親疏遠近,也不論虎狼還是螻蟻,更不論他對你是什么態度,能給你帶來什么回報,無一不是你慈悲的對象。
所謂純度,是將夾雜在慈悲心中的我執、貪婪、驕慢、好惡等不良心行全部剔除。凡夫的慈悲是不平等的,總是帶著或多或少的分別。所以我們在修習慈悲的過程中,往往同時在修我執,修好惡。這樣的“慈悲”,自然會讓人患得患失,覺得自己做了很多好事,為什么得不到理解,為什么不是善有善報?其實就是因為純度不夠,所謂“因地不真,果遭迂曲”。這就需要不斷考量發心是否正確,行為是否如法,才能對現有的“慈悲”加以提純,從凡夫有所得的慈悲,升華為佛菩薩無所得的慈悲。
所謂力度,是讓這種慈悲具有力量,即使遇到違緣,也能保有初心,堅持不懈。有道是,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輩子好事不容易。慈悲也是同樣,發起一念慈悲容易,但如何才能使之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就需要不斷思維慈悲的意義,不斷提醒、重復和強化,讓這念心行得到法雨滋潤,得到成長空間,才會逐步具有強大的力量。
這種力量也離不開廣度和純度。如果一念慈悲生起時,我們還想著,那個人很討厭,或是做這些有什么回報,就會引發很多抵觸心理,從而消解慈悲的力量。所以,必須從廣度、純度和力度三方面同時努力,才能真正“讓愛心更有力量”。
我們從微小的慈悲到廣大的慈悲;從染污的慈悲到純正的慈悲;從萌芽中的慈悲到堅不可摧的慈悲,這個過程必須不斷努力。不僅是今生的努力,也包括生生世世的努力。為什么有些人生來就宅心仁厚,悲天憫人?正是來自過去生的積累。如果覺得自己缺乏慈悲心,不必氣餒,這并不是因為我們與慈悲無緣,而是說明一直以來都做得不夠,更需要加倍努力。
佛菩薩的生命品質,就是無限的智慧和慈悲,無論從廣度、純度還是力度,都是圓滿無缺的。對以佛菩薩為榜樣的大乘行人來說,雖然我們的慈悲還遠遠不夠,既不廣大,也不純粹,更缺力度,但哪怕它再少,也是從事慈善的必要基礎。如果沒有這念慈悲,就不是真正的慈善行為。
第三,依六度修習慈善。有了慈悲心的基礎之后,還需要落實到行動中。其中包含六個項目,又稱六度。
布施:有財布施和法布施之分。財布施屬于物質慈善,法布施屬于心靈慈善。佛教認為,后者的意義更為重大。因為物質慈善只能解決暫時的生活困難,而心靈慈善才能讓人徹底解除煩惱痛苦,解除生命的痛苦之因。否則,即使物質困難解決了,卻沒有良好的心態,一樣會制造種種問題。
持戒:即從事慈善過程中必須遵循的三個原則。一是止惡的原則,不能夾雜任何不良心理或不法行為;二是行善的原則,善行必須立足于慈悲心,而不是為了沽名釣譽;三是饒益眾生的原則,確定自己所做的事可以為眾生帶來利益,而不是一廂情愿地讓對方接受自己“幫助”。
忍辱:在從事慈善的過程中,我們會面對各種處境,包括對方的不理解、不接受,或是在社會上遭遇詆毀,被人說風涼話,甚至自己的家庭和事業也因此受到影響等等。忍辱是告訴我們,不論面對什么處境都能安然接納,最關鍵的,是不因此心生嗔恨,不陷入委屈、憤怒等負面情緒中。
精進:和世間任何事情一樣,從事慈善也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如果沒有勇猛強大的發心,沒有百折不撓的毅力,很可能在一段時間后就心生退意。這就需要真正認識到慈善的意義,以此作為精進的動力,遇到困難就解決困難,遇到挫折就加倍努力,才能發長遠心。
禪定:是讓心安住在慈悲的狀態中,并始終保持穩定,而不是被各種境界帶著跑。且不說世間五欲塵勞的誘惑,即使在慈善領域中,同樣存在各種包裝過的名利陷阱。如果沒有相應的定力,就會被這些境界左右,與慈悲的初心漸行漸遠。
智慧:就是在般若智慧的指導下從事慈善。
慈善的意義
或許有人會覺得,以上提出的標準實在太高了。能做一點慈善就不錯了,還提什么廣度、純度和力度呢?如果在做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放下不做就是了,又不會對生活產生什么影響,何必還要忍辱、精進呢?不是在自討苦吃嗎?不是在為難自己嗎?世人為了生存,可以吃苦耐勞,在所不惜,那是因為別無選擇。為什么做慈善還要如此堅持?這就需要知道,慈善的意義是什么。只有明確其中內涵,知道這么做對自己的幫助,我們才能歡喜承擔,才會把每一次的慈善行為,視為眾生給我們提供的機會;才會把每一次遇到的困難挫折,視為增進慈悲的善緣。
關于慈善的意義,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慈善是圓滿慈悲心的修行。慈善和慈悲是相輔相成的。帶著慈悲心去從事慈善,在做的過程中,就能使慈悲心得到成長。而在慈悲心具足力量之后,又能為我們提供新的動力,推動我們進一步從事慈善,利益眾生。反過來說,如果我們不是帶著慈悲心從事慈善,而是帶著我執、貪著的心去做,即使做得再多,也很難感受到幫助他人帶來的快樂,反而會增加我執煩惱,甚至人我是非。事實上,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
第二,慈善可以破除慳貪。佛教認為,我們的心本來像虛空一樣,只是因為狹隘的自我設定,才變得如此渺小。而在慈悲利他的過程中,我們更容易跳出自我設定,消除自他對立,進而與眾生融為一體,讓心恢復虛空那樣的本質。從另一方面來說,貪著是一切煩惱產生的根源,而在從事慈善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舍棄財物來克服慳貪。當我們舍棄一分財物,也就克服了一分慳貪;當我們舍棄所有財物,也就克服了對財物的慳貪。此外,愿意用自己的時間、技術、能力來幫助他人,也是在舍棄對時間、技術、能力的貪著。總之,不論我們給予對方什么,都是在幫助自己破除慳貪,學會舍棄。
第三,慈善可以消除對立。佛教有句話,叫做“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今天這個世界,科技已經逐漸打破地域界限,讓彼此交流有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但人與人之間依然充滿冷漠、隔閡、對立和仇恨。尤其是冷漠,遠比以往任何時代更甚。為什么會這樣?就是因為我們只在乎自己的感覺,不在乎大眾的感覺。在從事慈善的過程中,我們有機會直接感受到眾生的存在,體會到眾生的苦樂。這樣做的時候,內心就會從冷漠、隔閡的狀態中走出來,對大眾生起同情、包容和接納。所以說,慈悲可以消除一切對立,也是建立和諧社會的基礎。當我們和這個世界沒有冷漠、隔閡、對立和仇恨時,人間就是和樂的凈土了。
第四,慈善是福報的源泉。經常有人說,當你身體健康時,財富、事業、名譽、感情才是有意義的。其實,僅僅身體健康是不夠的。那些被抑郁癥折磨的人,那些被負面情緒困擾的人,即使有健康的身體,也無法享受人生樂趣。所以說,外在的一切利益,離不開心靈的提升和改善。在從事慈善的過程中,可以通過這一行為調動正向心理。當內心充滿愛,充滿慈悲,充滿各種正向心理時,就能有效克服負面情緒,成為福報產生的源泉。在福報的基礎上,再去修習智慧,證得空性,就能具備佛菩薩那樣的無量功德。
總之,慈善的本質就是慈悲。只要立足于慈悲心來從事公益,不論我們有多少能力,也不論我們做些什么,或結果怎樣,我們首先會成為這一行為的受益者。因為慈悲心的修行有助于人格健全,生命提升。當我們自身發生這些改變時,外在結果又算得了什么呢?他人理解贊嘆,固然是皆大歡喜;結果不盡人意,也只是因緣使然,既然因上已經努力了,果上大可隨緣。這樣就不會有力不從心的無奈,也不會有“到底為了什么”的茫然。所以,公益不僅是讓他人受益,也是讓自己受益。
除了個人受益,慈善還有助于社會和諧,世界安樂。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樣,每一念善心的傳遞,都是一粒火種,假以時日,必將增長廣大,照亮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