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中期,正在上小學的劉亞洲看了電影《甲午風云》,滿心憤懣,第二天上課時在作業本上畫了這幅畫。50來,他一直保存著這幅畫。
一個國家要在世界上強大文明的國家中有資格占有一席之地,遇到任何挑戰都不可退縮。在這場偉大的戰爭中,作為抗日中流砥柱的中國共產黨人不是去回避、躲閃、隱忍,而是不斷奮起抗爭,創造出戰爭的奇跡,把“亮劍”精神貫穿始終。
戰爭的殘酷就是你死我活,戰場上的英雄是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打出來的。1944年,日軍已是大勢已去,但是國民黨軍隊在豫湘桂戰役中仍然潰敗不已。蔣介石在對高級干部訓話時說:“我們國家和軍隊的地位,低落到這種地步,我們如果還有一點良心血性,還能夠毫無感覺嗎?還能夠因循下去嗎?”
同樣是高級將領,在共產黨的隊伍中又是一番氣象。1940年10月29日夜,八路軍第129師集中第385旅與第386旅主力、新編第10旅及決死隊第1縱隊各一部,將參加報復性“掃蕩”的日軍第36師團崗崎大隊500余人,包圍于山西武鄉關家垴地區。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親臨陣地視察、指揮。日軍飛機輪番轟炸掃射,戰況十分激烈。
劉伯承建議彭德懷暫時撤圍,另覓戰機。彭德懷在電話里咆哮:“拿不下關家垴,就撤掉你129師的番號,殺頭不論大小!”彭德懷無所畏懼知難而戰,是英雄情懷。劉伯承不懼“殺頭”講真話,也是英雄本色。
因此,從塑造民族精神的意義上去仰望,抗戰英雄注定要成為民族心中經久長存的人物,并不僅僅因為戰勝攻取的成就,更在于其蘊藏的精神、情感、正義。
這次大閱兵既是對抗日英雄的緬懷,也是對和平的期盼。維護和平正是我們要對外傳遞的信號。
在人類戰爭史上,戰爭比和平更為久遠。和平不是無代價的。美國在“自由、平等和獨立”的名義下進行了無數次戰爭,這里暫不談戰爭的實質如何以及正義與否,但美國把這些戰爭無一例外地變成了自己的精神遺產,并以紀念碑的形式警醒后人:美國今天的社會是得益于這些人的。這一理念有值得借鑒的地方。一個民族要想興旺發達,必須有堅實有力的軍事力量來支撐這個民族的發展。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傷亡最大、代價最慘,其中,國力貧弱、軍事落后是根本原因。正因如此,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則顯得尤為重要。
和為貴,是我們民族的偉大傳統,所以才有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防御性軍事工程——萬里長城,而不是窮兵黷武地不斷發明毀滅人類的戰爭利器。但是,歷史已經警示,日本雖然缺乏戰略,但不缺少戰爭沖動。日本自近代以來,在對華政策上往往表現出挑釁性、進攻性、冒險性,主動制造沖突、摩擦、挑起戰爭,屢次打斷中國歷史性發展的機遇。
戰爭只有在逝者眼里才結束。中國要有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離不開一支維護和平的強大軍事力量。
(轉自《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