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鋒
鞏固和發展村“兩委”換屆成果,妥善解決農村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切實增強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的整體功能,是加強換屆后村“兩委”班子建設的核心工作,直接關系到黨在農村的執政地位是否鞏固、農村全面奔小康能否達成、依法治村和從嚴治黨能否實現。從依蘭縣委的實踐看,完善以下“五項機制”至關重要。
完善教育培訓機制,提升綜合素質。一是集中培訓。縣委組織部、縣民政局結合全縣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以縣委黨校、現代遠程教育站點為主體,定期組織集中培訓, 重點加強理想信念、道德品行和法制意識教育。二是日常培訓。鄉鎮黨委結合村“兩委”任期內的工作目標,重點加強村級民主管理、服務群眾等方面知識的培訓。三是定向培訓。縣直有關部門對村級其他組織負責人進行現代農業、市場經濟、實用技術等方面的業務定向培訓。村“兩委”負責人每年至少參加一次縣或縣級以上集中培訓,累計培訓時間7天以上,其他干部每年接受各類培訓不少于7天。
完善選拔任用機制,優化班子結構。一是嚴控村“兩委”干部職數。提倡“一人多兼”的履職模式,由村級主要干部兼任村治保、調解、民兵等其他配套組織負責人。未經村“兩委”換屆選舉產生,一般不得擔任村干部,如確因工作需要聘用村干部,需嚴格把關、嚴控職數。二是改進屆中調整方式。屆中調整任用村干部由鄉鎮黨委具體負責,對村黨組織書記人選,需報請縣委組織部同意后,鄉鎮黨委方可進入考察程序;調整黨支部委員,由鄉鎮黨委報縣委組織部備案,并鼓勵優秀年輕干部到經濟貧困、工作薄弱的村任職。三是儲蓄培養后備干部。按照正職1∶1、副職1∶1.5的比例,建立村級后備干部隊伍;以“群眾推薦、黨組織推薦,黨員群眾測評、組織考察考評”的“兩推兩評”方式確定后備人選。通過2~3年的梯隊建設,打造一支年齡結構更優、能力素質更好的后備干部隊伍,為下一屆換屆選舉做好準備。
完善日常管理機制,增強服務意識。一是完善村級事務民主決策機制。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議事規則、村級重大事項民主議事制度、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的作用,確保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二是健全為民服務機制。深入開展“黨員走基層、服務送群眾”活動,及時調整換屆后的村“兩委”干部包干幫扶貧困戶工作,更新“民情電子臺賬”和“民生訴求臺賬”,每月召開一次村級“民情懇談會”;村干部每年對本村所有農戶至少走訪一次以上,排查矛盾糾紛,了解社情民意,建立健全維護群眾權益的長效機制。三是規范黨風廉政建設機制。強化縣、鄉兩級組織對村“兩委”的監督作用,逐級簽訂《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書》,層層落實領導責任;堅持寬嚴相濟,既運用紀律處分手段,又運用誡勉談話、通報批評等組織手段,對群眾上訪和舉報的各類信件進行及時處理。
健全考核監督機制,強化權力制約。一是健全村干部目標管理考核制度。各鎮鄉根據各地實際,完善村干部任期工作責任目標和年度工作責任目標,將考核結果與村級干部的績效補貼、評先選優相掛鉤。二是深化“雙諾雙述雙評”制度。進一步完善“年初承諾、年底述職并接受雙向測評”的模式,加大對測評結果的科學運用。以半年或一年為限,落實測評靠后的村“兩委”負責人到鄉跟班學習制度,督促村“兩委”干部履職盡責。三是落實發展黨員工作責任追究制度。繼續鞏固“五發展”成效,完善“一推一聯一審” “三票決三審定三公示”等制度,做好黨員發展工作。按照“誰介紹誰負責、誰經辦誰負責、誰預審誰負責、誰審批誰負責”的原則,對違反發展黨員工作程序、不堅持黨員標準、不履行發展黨員工作職責的黨組織及責任人,追究相應責任。
健全激勵保障機制,促進履職盡責。一是加大經費保障力度。建立完善“基本工資+績效津貼+特崗補助”的報酬保障機制,逐步提高村干部報酬;進一步健全村級干部養老保險、離任補助和困難救助機制,按照規定發放補貼。二是建立談心談話機制。建立鄉鎮黨委書記與村“兩委”班子、村“兩委”班子與黨小組長和村民小組長、黨小組長和村民小組長與黨員群眾三個層級的談話制度,破解政策疑惑、消除思想隔閡。三是拓展村級干部發展空間。加大從優秀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中招聘事業編制人員的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優秀村級干部參加公務員招錄考試;積極推薦政治素質好、參政議政能力強的優秀村級干部成為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先進模范人選。
(作者系中共依蘭縣委組織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