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美國的保羅在天津大學文法學院教英語,每年最讓他期待的就是天津大學舉辦的國際文化節。據了解,天津大學自1954年開始招收留學生以來,已經有60年的歷史。為了促進各國留學生間的友誼,加強中外留學生之間的交流,天津大學已經舉辦了6屆國際文化節。保羅認為,精彩的小活動更能體現天津是一個國際化都市,處處散發著大氣、包容的氣質。這是保羅在天津大學國際文化節上拍攝的場景。

保羅攝
活動期間,主辦方收到歐文希浦學校一個特殊的請求——外國專家離開天津還能否參賽?當了解美國外教馬修參賽的目的后組委會應允。他想用攝影作品《閑趣》來體現外國人眼里的天津生活,參賽只是為了留下他對天津的思念。
“馬修是個開朗、隨和的人,因為合約到期、學校業務調整,他于6月初離開了天津,當他知道攝影比賽的時候特意給我發了這張照片,請求我幫忙參賽,他說不是為了得獎,只是想留下他對天津的思念。”馬修的同事——歐文希浦學校的姜老師解釋道,馬修特別喜歡攝影,沒有專業設備,也要用手機拍照留念。“他拍的都是些平凡的生活畫面,我曾建議他拍些天津地標性建筑,他說在他眼里,最平凡的生活最打動人,這樣的天津最讓他留戀。”

馬修攝
“來到意風區仿佛找到了童年記憶,在天津找到了家鄉的感覺。”英華國際學校外方校長羅馬諾出生于意大利,后移居加拿大,6年前來天津工作,自從參觀過意式風情街后就對這里念念不忘,每當想家的時候就去意式風情區走走,順便拍些照片發給家人,讓他們知道在東方也能看到意大利的風景。他的攝影作品《此景如家》就是這樣一張反映鄉愁的照片。

羅馬諾攝

安德森攝
“挑來挑去還是這張照片最滿意。”來自加拿大的安德森在回國之前將這張《微縮天津》交給攝影比賽主辦方。攝影比賽活動自啟動以來,安德森一直在拍風景、人物的照片,近800張作品中只有這張最能表達他的想法——“我生活在這里。”
“這張是攝影比賽啟動儀式那天拍的,在城市規劃展覽館里看到天津全貌時,我很激動,仔細地尋找我去過的地方,那里有我的足跡,讓我有一種參與感與融入感。”安德森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國際學校任教,他說,假期回國的時候要把這張照片拿回去給家人和朋友看看,“我沒法讓家人和朋友看到天津全貌,我會拿著這些微縮照片給他們介紹天津,讓他們知道我生活的城市是什么樣子。”

孫肖恩攝
來自加拿大的孫肖恩拍攝的《海河新貌》獲得首屆攝影比賽二等獎,第二屆比賽開始后,他信心滿滿地繼續報名參賽。“我還鼓勵我的外籍員工踴躍參加這次活動。天津發展的速度很快,與兩年前相比就有很大變化,比如濱海新區中新生態城、于家堡等,值得抓拍的地方太多了,有很多美麗的地方可以記錄,但是要選擇好拍攝視角。”孫肖恩說。從事商業投資的他把天津形容為一個正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正在不斷成長當中,有非凡的活力與潛力。孫肖恩還表示,他很關注天津的人文方面,一張照片傳達的信息有局限性,因此會拍攝一組照片來完整地表達一個故事,比如古文化街、意大利風情街等都是不錯的拍攝場地。這不,他帶來了一組展示天津婚禮主題的作品,并在最終的評選中脫穎而出。
為了讓外國專家切身感受天津城市建設,2015年7月,天津市外專局與中建三局組織專家進行項目采風活動。建成后的高銀金融117大廈主體結構高度將達到596.5米,超過當地“北方第一高樓”的津塔,成為僅次于迪拜哈利法塔的世界第二高樓。5名外國專家登上117大廈,在此俯瞰津城,感受天津“高度”。
“這么高的樓在德國幾乎沒有。”來自德國的克里斯汀感慨道。克里斯汀來津已有7年,在天津實驗中學教經濟學與商業管理。“2004年我有機會來中國,當時在北京留學,從那時起我就愛上了這個國家,后來更是被天津人的熱情和友善吸引,就決定留下來。”克里斯汀自豪地說,在他的影響下,身邊幾個朋友和妹妹也跟著來津發展,他的目標就是等爸爸退休后帶著媽媽一起來津定居。
攝影比賽進行期間,正值畢業季,天津外國語大學外教克拉克用相機拍下學生參加畢業典禮的瞬間。《驚喜》這張照片是他參加“洋眼看天津”攝影比賽的作品,雖然是一張平凡無奇的合影照,但其中卻蘊含著豐富的師生情誼。
“照片里是外教麗絲和她的學生王芃,雖然麗絲已經離開學校,但她聽說要舉行畢業典禮,還是趕回來參加。”克拉克說,麗絲是法國人,在這里只任教1年就離開了,但是她仍然惦記著天津的孩子們。克拉克在天津任教的6年里,為學生拍的畢業典禮照片,加起來有上千張。“我會好好珍藏,等回英國后,翻出照片看看這些教過的孩子,會讓我想起在天津的點點滴滴,對我來說,這是中國留給我的一筆寶貴財富。”
“麗絲的出現成了我們畢業典禮最好的禮物。”王芃說,麗絲教的文學和寫作技巧讓她受益頗多,“一日為師,終身受教,我會一直和老師保持聯系。”

克拉克攝
中秋節來臨之際,位于天津的聚龍集團棕櫚油生產基地格外熱鬧。在企業的烘焙體驗室內,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專家們正與烘焙師一起動手制作月餅。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老外”在烘焙師的帶領下,外國專家們用聚龍集團生產的烘培專用油動手包起了月餅。隨行的外國小朋友也不甘示弱,自豪地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月餅制作成果。
制作之前,來自美國的艾爾伯特從包里拿出圍裙系上,他妻子解釋說:“知道今天要做月餅,艾爾伯特提前做好了準備。”“我非常愛吃月餅,中秋節讓我想起遠在美國的親人。這次活動也讓我感受到中國朋友的關心,第一次接觸如何做月餅,我很享受這個過程。”艾爾伯特手里做著月餅,嘴里也不閑著,邊說邊享受月餅的美味。
來自波蘭的查理婭和美國的萊斯利是一對戀人,分別在青年宮和天大教英語。此次活動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是我們在天津過的第二個中秋節,不但吃到月餅還學會了制作月餅,很開心。”在查理婭看來,月餅是浪漫的代名詞,去年他們第一次和朋友在天津過中秋,在河邊伴著圓月吃月餅,非常愜意。此次中秋之行,更讓他們感到驚訝,了解到天津民營企業的迅速發展,工業經濟的強勁勢頭。
將月餅這種中式傳統美食與西式的烘焙工藝相結合,成為節日里一道別樣的風景。品嘗著自己制作的香甜月餅,聽著中國古老的“嫦娥奔月”傳說,許多舉家而來參加活動的老外興奮不已,紛紛拿起相機拍下這些歡樂的場面,徹底感受了一把中國的“團圓節”。

馬佳麗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