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宏安
一股“農”情,共筑夢想
文/張宏安

開博(左二)與安徽合一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戴有國(右一)及其工作人員合影
Nunn Kimberley Ross是來自澳大利亞的外教,他給自己起了個中國名字叫開博。根據他的研究,他的“祖祖祖祖……先”來自蒙古。也許是為了與中國學生“套近乎”,也許是他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執著熱愛,有著一顆“中國心”的開博,深受學生的喜歡,也將他自己深深地融入到了這方熱土。
結姻緣于中國的開博娶了一位四川“辣妹子”,上起課來的開博教學風格也有股“辣子”的味道,熱情奔放,激情四射。
只有“很勇敢”的學生才去聽他的英語角,他說起話來,口角爽利,大開大闔。只有在他的英語課上,才可以充分地襯托出中國學生的軟糯嬌憨,即便是有過海外工作或學習經歷的朋友有時候也有“保持沉默”的時候,或許因為知識背景、文化差異或者口音的緣故只能聽個大概吧。
每當開博戴起那副金邊玳瑁眼鏡,站在講臺后面擲地有聲地發表完獨特見解后,總不忘補問大家一句“還有問題嗎”,說完身子微欠,望著大家,眉眼中盡是認真。雖然學生們有時候并不能完全聽懂他究竟在“強烈”地表達著什么,但“片刻安寂”的課堂氣氛絲毫不影響他的教學興致,因為他總是可以很耐心地回答看似很幼稚的問題,或者與大家用哪怕很簡單的口語進行交流。
在開博的課堂上,“開粉”們總是坐得滿滿的,學生們時而屏息聆聽,時而頻頻頷首,不時還有哄堂大笑。見此情景,你一定篤信開博穩居學校最受歡迎外教“頭牌”的稱號名不虛傳。
“聽他的課收獲的信息量特別大,在他的課堂上最能夠鍛煉聽力。”據一位“開粉”介紹。
“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眼中的開博是個有信仰的人,似乎在他的每一個毛孔中都充滿著張力與激情。然而,當農民卻是外教開博最大的夢想。古語云:“名者,命也。”或許他的名字中的諧音“畝”在冥冥之中就與農田相契合在一起。
盡管,世界歷史、地理、文化等英文內容在開博課程表單里非常之多,但是在課堂上與我們共同探討農業話題才是他的“心頭之好”,從國外農業現狀到農業產業發展,從杏仁、葡萄種植到山羊、龍蝦養殖等等不勝枚舉。見開博如此醉心于“農業”,自詡見多識廣對農業“有幾分話語權”的我,便與他有了更多的機會腦力激蕩甚至碰撞角力。
為了向外教“炫耀”正呈現出鳳凰涅槃之勢的安徽農業發展 “新常態”,筆者偶得機會,便邀請開博參觀了位于李克強總理家鄉,安徽定遠縣東大崗的農業示范區。
由于工作關系,筆者之前曾采訪過安徽合一農業有限公司的戴有國董事長,戴有國所投資的農業產業示范園位于定遠縣東大崗。聽說“老外”來自農業發達的澳大利亞,戴有國熱情地邀請開博去欣賞美麗的桃園。
聽說“受邀”到李克強總理家鄉參觀農業產業項目,一心想當“農民”的開博,興奮點被徹底地點燃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過詩一般的田園生活,是大多數人共同的夢想和精神寄托,這一點不分國界與膚色、地域與時空。
透過車窗,望著碧藍的天空與農舍田地,不常“下鄉”的“農民開博”一時難掩興奮,望著“遠山與白云”和“農舍與耕田”,操著英文并偶爾夾雜著生硬中文不時發表他的“真知灼見”。
開博認為下一個助推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和增長點將出現在農業產業上,這一點與正處于行業“風口”上的戴有國“不謀而合”。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具有想法的人在其想法實現之前都是怪人。”堅信“做企業一定要做趨勢”的戴有國,滿懷期待地盼著自己的農業項目將來能夠蛻變,為新農村建設出一份力。
其實,農業項目屬于長期投資,對于民營企業來說資金壓力不言而喻。盡管新技術等渠道和方式正如火如荼,但對于準備長期深耕農業產業示范園的戴有國來說,僅靠“見招拆招”也只是杯水車薪。有了“外來和尚”的一番支招點撥,或許對他來說將有所啟發。
一面是英語科研教學,一面是熱衷農業事業。貌似風牛馬不相及的這兩件事件,在英語教育上是否存有關聯呢?
管窺一斑,可見全豹。通過這個案例至少可以從開博的英文教學中透出以下幾點“新常態”:
“小題大做”:會說英語不一定會教英語,能教英語未必能教好英語。舉例來說,青年人往往認為農業“土”,但“洋”外教卻可以通過潛移默化的教學引導,把小文章做成“大舞臺”,把“土”話題做成“洋”主見,這是新突破。
“做到極致”:避開坐而論道,夸夸其談,以敏銳的視角反映廣闊的新時代、新世界、新動向,打造多重思想交匯的磁場空間,深度挖掘英語教學內容精髓,使得每一節課都能“亮點頻出”,呈現出的課堂內容給人啟發,并從中獲得新知、新覺、新聞,這是開博教學的新亮點。
“互聯思維”:能夠把外語課堂內容做透、做深、做精,需要理解中國文化和風俗,把握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脈動,將其“中西合璧”、“學貫中西”,最終通過教、學、研的內在機制有效結合起來運用到教學中,這是開博的新思路。
新的一年即將到來,一年的勞作、打拼、戮力終將付于歲月的煙云中,但是我始終堅信,不論歲月歷經怎樣的洗禮,未來每當我回憶起與開博在東大崗的“農情”時刻,我的內心依然滾燙滾燙。(作者單位:合肥新動態英語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