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吉洋 (發自臺北) 撰文/攝影
愛鄉護土理念的成年禮“黃蝶祭”吸引臺灣年輕人回歸鄉土
◎林吉洋 (發自臺北) 撰文/攝影
以保護生態為宗旨的臺灣“美濃黃蝶祭”,自1995年第一次舉辦以來,迄今已滿20屆。在客家話里,“蝴蝶”被稱為“揚葉飛”,美濃黃蝶祭的口號“揚葉飛飛歸來”,表達了期盼蝴蝶回歸山林的愿望。

返鄉服務社區工作者帶領學生志愿者制作“黃蝶祭”20年主題板
位于臺灣高雄的客家小鎮美濃,每年7月都會在當地的黃蝶翠谷,以客家古禮舉行祭蝶儀式,讓游客欣賞蝶舞奇景之余,體味生態保護的重要性;也意在向大自然道歉,因為人類無限制開發山林,毀掉了原本屬于蝴蝶及其他生物棲息的山谷,當由人類召喚蝴蝶回來。這場運動始于反水庫,經歷了20年的發展,已成為例行的鄉土環保運動。
2015年7月12日,第20屆“美濃黃蝶祭”如期在美濃鎮黃蝶翠谷舉辦。清晨的大雨令會場一片泥濘,開場是學生志愿者制作紙偶組成的生態多樣性隊伍游行,9點鐘祭典正式開始,由地方領袖與各派政治人物共同主持,祭典受邀者身著客家傳統服裝,左胸掛上手繪黃蝶,共同參與獻祭。
近年的“黃蝶祭”結合志愿者培訓、環境藝術、生態教育與河川保護等主題,吸引各界人士聚集到美濃黃蝶翠谷。“黃蝶祭”邀請政治人物參與,是想借此機會讓其簽署環保公約,成為一種“政治承諾”,環保組織可以此公約監督政治人物的作為。今年的活動宣言里提出了三項要求:
一是要求高雄作為臺灣最大工業城市,逐年降低對于石化及重污染工業的倚賴;二是要求各黨參選人承諾放棄開發水庫及“工程取水”等手段,并提出多元取水、循環用水之永續水政策;三是承諾推動農業復興,杜絕農地炒作、興建別墅等,通過政策鼓勵年輕人投入農村產業,解決青年就業問題。
對市民而言,“黃蝶祭”是一種自然教育活動,要組織一連串生態保護活動,例如保護生命樹、植物拓印、尋找鐵刀木、森林尋幽等。近年的“黃蝶祭”開始與藝術展演跨界結合,由專業舞蹈家編舞,當地藝術團隊參與演出。舞劇描述因為人類發展的欲望導致環境異變、節令錯亂,農民祈求“蝶神”回歸山林,讓人類與大自然恢復原本的共生關系。
“黃蝶祭”堅持不接受政府補助,完全由民間獨立操作,成為臺灣最具有代表性的民眾自主環境慶典。
關于黃蝶翠谷的故事,須追溯到一個世紀以前日本殖民統治時代。
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后,清政府割讓臺灣給日本,日軍登陸臺灣后遭遇全島的武裝反抗,臺灣民眾游擊隊雖與日軍裝備懸殊,仍致日軍傷亡慘重,征臺司令北白川宮親王戰死臺灣更震動日本朝野,而高溫與山林瘴癘引發瘧疾,更是日軍最大的敵人。

黃蝶翠谷里的黃蝶沿著河谷遷徙,形成壯觀的畫面。 連偉志/攝

美濃地區小學生獻舞
日本當時設立了統治臺灣的機構——總督府,于1935年在臺灣南部精選一處山谷開辟熱帶實驗林,植物學家從東南亞、中南半島、澳洲等地帶回大量植物樹種種植,包括金雞納樹(又名奎寧樹、可制作抗瘧疾藥物)及共生物種鐵刀木(用于制作步槍槍托、鐵道枕木),以儲備戰略物資。
這片林場位于高雄美濃平原東北端開合處,被稱為“雙溪熱帶母樹林”,周圍陡峭山嶺激流而下的兩條溪流,匯合于封閉式的溪谷,當地人稱為“雙溪”。山谷因袋狀封閉地形的保護而遠離人煙,減緩了開發的機會,孕育了大量的生態物種,吸引珍稀瀕危物種在此地繁衍棲息。
鐵刀木的嫩芽是蝴蝶幼蟲的食草,山谷因此成為蝴蝶的天堂,每到7月仲夏時節,成千上萬只黃蝶沿著溪谷漫飛,場面蔚為壯觀,山谷也被當地人美稱“黃蝶翠谷”。
然而,1992年,臺灣“行政院”發布“美濃水庫”計劃,地點就在黃蝶翠谷,一座設計高約220米、蓄水量3.2億噸的大型水壩將淹沒山谷,距離最近的村莊不到5公里,水庫興建的消息引發美濃居民的恐慌。
此時黃蝶翠谷內的山林已被大量砍伐,用于種植果樹,原來是有門路的政商人士早已獲悉水庫興建計劃,悄悄開發大片山谷內的森林地,密集搶種果樹,以待水庫興建動工換取補償金,謀取暴利。為了遏止在黃蝶翠谷肆意毀林開發事件,當地生態愛好者及青年教師成立“八色鳥工作室”,長期監測守護山谷生態。
隨著一件又一件興建大壩的黑箱作業曝光,反對水庫興建的聲浪高漲,當地教師與返鄉青年陸續組成各種隊伍,邀集正反方與政府水利部門召開公眾聽證會,公開辯論在這里興建水庫的利弊,高達95%的美濃人明確表達反對水庫興建計劃,最終使得這項計劃流產。
1995年,反水庫運動的精神領袖——文學家鐘鐵民以美濃愛鄉協進會理事長名義發起,竭盡全力舉辦了第一屆“黃蝶祭”,倡導“生態優先”的“黃蝶祭”就此拉開序幕。
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干事邱靜慧介紹,美濃發起以“社群主義”(社區參與者為共同的目標聚在一起,并同意那些支配社群秩序的規則)為基礎的環境運動,除了強調對自然環境生態的保護,更延伸到對農村整體環境的守護。
美濃是臺灣南部具代表性的客家、農村地區之一,越來越多外來地產開發商在此炒作農地,他們多半先興建農舍取得執照,再轉為興建豪華別墅,不僅造成基本農田流失,嚴重影響田間生態與田間水利設施,農地價格暴漲也促使土地廢耕待價而沽。美濃的社區工作者看到,農民拋棄土地、離開農村的結果是,農村逐漸失去原本和諧的鄉土文化,資本競逐游戲的最終輸家是整個社會。
于是,“黃蝶祭”每年都會設定新的主題,其宗旨從環境保護延伸到守護農村。今年“黃蝶祭”的主旨是“重返美濃、回到里山”。近年臺灣社群運動興起一股“里山”熱潮,日文中“里山”

“黃蝶祭”讓參與者共溫美濃人童年的回憶——穿水橋游戲
一詞指的是介于都會與深山過渡的淺山地帶,“里山倡議”的宗旨是確保工業社會與山地自然區域的過渡地帶能永續存在。
此外,每年“黃蝶祭”活動往往長達數日,需要上百位志愿者,因此志愿者的招募、培訓,是“黃蝶祭”籌備階段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黃蝶祭”的青年志愿者來源有三。一是當地學校實踐暑期公益服務的中學生;二是旅外大專學生組成的返鄉服務;三是來自各地的學生等志愿者。
志愿者進行鄉土踏查、海報制作、課程培訓,除了增長責任感與基本的公益精神外,還培養了對于鄉土的認同感。
當地農村的許多中學生是通過“黃蝶祭”,才深刻認識到故鄉的生態與文化。“黃蝶祭”也是養成青年學生愛鄉護土理念的成年禮。活動當天除了讓志愿者們帶領游客踏查小區生態,還特別安排“穿水橋”,參與者乘坐檳榔葉滑過橋墩水圳(人工修建用于灌溉農田的水利體系),體驗美濃地區青少年的兒時回憶。
今年“黃蝶祭”結束當晚,在感恩聚餐時,當地民謠歌手、早先的返鄉青年林生祥為大家彈唱了《揚葉飛飛歸來》的民謠作品。美濃愛鄉協進會理事長劉孝伸說:“暑假后不少人將離開故鄉外出求學、工作,希望每一年‘黃蝶祭’的青年、學生志愿者都能像黃蝶一樣,在明年的此時再次飛回美濃。”
如果說“黃蝶祭”是要喚醒現代人用感恩謙卑的心,來回報大地對生命萬物的供養,那么大自然留給孩子們的禮物,就是那些山林里古靈精怪的童年,兒時的山林記憶是孩子們一生受用無窮的想象力寶庫。
本欄目責編/葉曉婷 yexiaoting@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