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主筆 劉國偉 本刊記者 葉曉婷
暖氣歷史不過100年居室采暖:各國過冬有高招
◎本刊主筆 劉國偉 本刊記者 葉曉婷

丹麥哥本哈根的阿維多供熱式電廠
人類坐在屋子里享受暖氣的歷史,迄今不過100多年。和我國一樣,世界上還有許多國家寒冬來臨時非常重視供暖大計。但這些國家所采用的供暖方式不盡相同,以至差別甚大,這與其能源結構、技術水平、所處地理位置、氣候特點和經濟發展等因素有著密切關系。但相同的是:在供暖方面各國無論走市場化道路,還是由政府主導,都在節約能源減少污染上下狠功夫。
國際業界提到的區域供暖(district heating),在我國被稱為集中供暖,簡單說就是建立中央鍋爐,通過預鋪的管道網絡將熱能(熱水或者蒸汽)輸送到建筑物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蘇聯和歐洲國家建立了規模龐大的區域供暖網絡,一直到冷戰后的今天,這些供暖設施仍發揮著重要作用,只是與過去相比,供暖方式有了重大變化:在熱能來源上更加高效,能效低下單純制熱的供暖鍋爐數量日益減少,更多的熱電聯產(發電廠既發電又能把余熱用于供暖和生產)設施投入運行;在能源品種上更加多源,以往嚴重依賴煤炭,現在更多依靠天然氣和電力;在家庭利用方式上,居民可以自行取暖,有了更多選擇自由。
俄羅斯的區域供暖網絡是蘇聯計劃經濟時代留下的重要遺產,是該國公民一項重要的生活保障和福利措施。以莫斯科為例,該市的供暖網絡始建于20世紀30年代,每年從10月運行到次年四五月,到1997年有172個供暖單位為該市供暖。
莫斯科的城市供暖管線錯綜復雜,管線損壞和泄漏能導致一些家庭幾周甚至幾個月受凍。進入新世紀后,熱電聯產為俄羅斯提供了50%以上的電力和熱水。經過技術改革,以往使用煤炭和燃油的蒸汽渦輪機開始被使用天然氣的燃氣輪機代替,以往利用低效率的大型集中供暖鍋爐來服務大片城區和整個小城市的做法,正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2013年丹麥發布的一份“歐洲供暖路線圖”認為,從當前到2050年期間,用區域供暖方式能降低歐盟能源的價格。經濟更為發達的中歐、西歐和北歐國家,也不同程度地重視區域供暖,其中天然氣是最重要的原材料,需要大量從俄羅斯進口。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僅基于垃圾焚燒建立起來的3個熱電聯產設施,就為城市提供了22%的熱能,發電廠和工業設施提供了72%,剩下的6%由燃燒化石能源和生物質材料的鍋爐提供。2015年,瑞典有60%的房子利用區域供暖過冬。
英國的區域供暖系統也是二戰后規劃和建立的。2013年,有1765個區域供暖系統遍布英國,僅倫敦一地就有920個。上世紀70年代歐洲能源危機爆發后,意大利的家庭自備供暖比例擴大了很多,既節約了大量能源也減少了污染。如今都靈仍然有著國內最大的區域供暖網絡,為該市一半人口供暖。
挪威全境只有2%的地區使用區域供暖,如此低的使用率是因為該國具有豐富的水電資源,所以居民們把80%的電力消費用在了冬季取暖上。偏居一隅的冰島更是不走尋常路,90%左右的建筑使用地熱能驅動的區域供暖系統,對此《環境與生活》雜志2013年8月刊《地熱開發重新進入中國視野》做過詳細介紹。
德國和丹麥解決供暖問題的方式,具有示范意義。
德國的區域供暖在統一前的東德尤其發達,如今全德境內仍有14%的居民生活區采用區域供暖。德國的熱電聯產極其出色,全國50%的電力需求通過熱電聯產技術覆蓋。歐洲統計局2013年發布的統計資料顯示,2011年德國熱電聯產設備發電裝機容量為26.61吉瓦,發熱裝機容量為更大,高達66吉瓦。更多的德國家庭冬季主要采用天然氣、燃油、電力和生物質能源(如木材和甲烷等),經常是一戶或幾戶用一個天然氣鍋爐采暖,滿足一家或數家的供暖和熱水供應。德國1981年公布了暖氣和熱水計量收費條例,分戶熱計量收費開始在德國推廣,這使節能意識走進千家萬戶。

生物質取暖鍋爐在德國使用較多,碎木塊充分燃燒后對環境影響小。 來源:北方森林網
德國能源匱乏,德國能源機構重視發布節能措施并推廣使用可再生能源,生物質能取暖就是德國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一個重要方式。德國許多工廠利用燃燒木材、沼氣和生物柴油等獲取電力和熱能,許多家庭利用高效的家庭壁爐燃燒生物質材料來取暖,一個家庭獨自取暖,一年大概只要4.5立方米的碎木塊。
丹麥在20世紀提高能效、減少碳排放的最大秘密,就是把區域供暖和熱電聯產結合使用。1903年,丹麥建成了第一座熱電聯產電站,這是一座垃圾焚燒電站。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丹麥人用當地發電站產生的廢熱,建造了區域供暖系統向部分城市供暖,之后熱電聯產區域供暖技術在各城市得到廣泛應用。到了上世紀70年代,丹麥僅有30%家庭享受到了區域供暖系統,當前這個比例提高到了63%以上。
丹麥境內迄今有近700座熱電聯產電廠,擁有6個大型集中供暖區域以及400個小型分散的區域供暖系統。丹麥供暖系統熱量產自多種類型的熱源廠,來自生物質、天然氣、煤炭、城市垃圾、工業余熱等。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多地將可再生能源用于區域供暖,有些位于大型區域供暖區域的熱電聯產電廠已使用生物質代替了化石燃料,一些小型電廠安裝了太陽能供暖鍋爐。在用戶家里早已實現了分戶計量收費,用戶可對流量進行調節,以此來激勵用戶節約用熱。
據定居美國多年的季思聰女士介紹,在供暖方式、時間等問題上,美國各州各地的情況并不統一,沒有全國統一的供暖時間;美國的供暖方也不是政府,各州政府在保障民生的宗旨下會對供暖溫度予以規定;美國的“采暖”不同于中國,不論冬夏都是確定一個溫度段,然后用暖氣或空調去達到這一溫度。
季思聰女士說,新澤西州社會供暖以天然氣和電力為主,家庭、辦公樓、學校有大小不等的鍋爐間,和供暖范圍大小不等的中心控制開關。以季思聰家為例,中心控制開關從左到右有“冷氣,關閉,暖氣”三個檔,熱天放在冷氣檔上,冷天放到暖氣檔上。自己確定好溫度以后,鍋爐會根據室內溫度自行啟動,通過墻壁內的管道把熱風或冷氣送到全家的各個房間,達到設定溫度時就停止啟動,而到溫度下降或上升超過設定溫度之時,便再行啟動。

美國紐約大街上的“出氣筒”,當地下供暖輸氣管道發生泄漏或需要緩壓維修時,它可連通地下輸汽系統,將蒸汽排出。
提供服務的天然氣、電力等公司每月派人到位于各家戶外的電表、天然氣表來查用量,然后把賬單送到各家,用戶按時付賬即可。賬單上會寫明一個單位的電或煤氣是多少材料費,多少服務費,用了多少個單位,合計多少錢。賬單上還有一些其他信息,比如,與你去年同月花費的比較,全年最高費用和最低費用的列表等,使客戶對自己的消費情況有個全面掌握。

來源:丹麥能源署

2014~2015年冬季全美家庭供暖燃料使用比例
美國能源信息署(EIA)2015 年9月發布的《短期能源展望》稱,2014年至2015年冬季的美國家庭平均取暖開銷,按不同供暖方式為:天然氣最便宜,641美元;電力其次,960美元;丙烷(即液化石油氣)1554美元;取暖油最貴,1853美元。這份文件顯示,全美1.17億個家庭中用天然氣的家庭占了半壁江山,有5888.2萬個;使用電力取暖的家庭居次席,有4613.9萬個;使用取暖油的家庭數量居第三,有628.8萬個;使用丙烷的家庭有568.2萬個;使用木材的家庭有258.3萬個,其他或者不取暖的家庭共計219.2萬個。從地區分布上看,中西部家庭喜歡用天然氣的比例在全國最高,南部家庭比其他地區更喜歡用電,東北部家庭比其他地區的人們更偏愛取暖油。美國人用的取暖油是從石油里提煉出來的,2014至2015年冬季用取暖油和丙烷的家庭消費明顯減少。
用戶獨立取暖并不意味著美國沒有像中國、歐洲那樣大范圍的區域供暖。實際上,最早的商業化區域供暖就是在美國問世的。1877年10月,水利工程師博德西爾·霍利在紐約的洛克帕特啟動了最早的商業化區域供暖鍋爐,為14個客戶提供暖氣。19世紀末美國電廠發展進入急速擴張期,利用發電廠的余熱為居民供暖的做法正當其時,區域供暖走進了更多的家庭。即使在居民獨立供暖已成美國主流的當下,仍有少量區域供暖系統在發揮重要作用。
譬如1968年啟動的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市的中央商務區(CBD)供暖系統,本來是燒煤炭,為了改善空氣質量,2012年開始改燒天然氣。聯合愛迪生公司運營的紐約蒸汽系統,是美國最大的區域供暖網絡,為上千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商家和居民每年提供1100萬噸的蒸汽。有的電影愛好者可能有印象,美國女星安吉麗娜·朱莉主演的電影《人骨拼圖》里,那個心狠手辣、不按常理出牌的兇手,就是用紐約蒸汽系統地下管道里的蒸汽殺死了女人質。

博德西爾·霍利1877年在紐約啟動了世界最早的商業化區域供暖系統。
韓國與我國華北基本處于同一緯度。韓國的供暖方式既有區域供暖也有獨立供暖。
著名的供暖公司韓國區域供暖公司(KDHC)為韓國一半以上的人口服務,鋪設了1761公里的雙排供暖管線(截至2012年底)。
獨立供暖的家庭里設有取暖鍋爐,大多與城市天然氣管道接通,實行自備供暖。這種鍋爐在室內有調控器,可以根據需要隨時取暖和使用熱水,溫度可以調節。城市里的單獨住宅住戶和農村分散住宅的居民多采用獨立供暖。當然,也有少量住宅采用太陽能和鍋爐組合的取暖方式。韓國的區域供暖設施既有熱電聯產,也有單純制熱的鍋爐。
用地熱、太陽能等綠色能源來供暖,雖然潛力大,但是諸多因素限制了其發展。歐洲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JRC)發布的《2014年地熱能情況報告》稱,匈牙利、意大利和德國是歐洲主要的地熱開發增長區,但是從全球看,近些年來地熱能最大的用途是洗澡和游泳,其次才是住宅供暖,最后是溫室蔬菜大棚。地源熱泵系統是重要的地熱利用方式,但地源熱泵初期投入很大,成本回收期較長,這阻礙了其推廣。太陽能供暖系統也是如此,這就導致每年在美國安裝的太陽能供暖系統只有3萬多套,比燒木柴的家庭還要少很多。長期固定居住的用戶安裝地源熱泵是劃算的,美國早期安裝的一批地源熱泵迄今已工作了25到30年。有文獻稱,維護得當的話,地熱系統的壽命可長達50到200年。
(本文寫作過程中參考了《區域供暖歷史》《短期能源展望》《2014年地熱能情況報告》《區域供暖解決方案——丹麥經驗》等文獻以及國際能源署、美國能源信息署、國際區域能源聯合會(IDEA)、太陽能產業聯合會(SEIA)、丹麥能源署和維基百科等網站,特此說明并致謝。)

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在科羅拉多州的辦公樓外墻裝有滲透式太陽能空氣集熱器。該建筑獲得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LEED的鉑金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