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興兵 林永慧 羅南書
研究生教育是現代教育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建設是國家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的主要內容之一[1]。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是指高校研究生培養與企業實行共同建設,且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的校外培訓基地,其目的是為有效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實現高校、企業和社會三方共贏的人才培養。它以企業為依托,校企雙方通過教育、教學資源的整合實現人才培養、科技攻關、社會服務的有機結合,形成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心和科研成果形成及轉化中心[2-7]。
高校建設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的源動力在于提升高校科研實力,加快研發速度,提高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降低研發風險,通過開放式合作實現成果共享,相互受益。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科技水平提升以及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求,通過校企合作的形式,探索構建研究生培養新模式、新機制,使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成為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8]。創新基地建設不僅可以讓研究生有效解決其學科專業關聯的實際應用問題,提升個人的學術能力,還可以通過在基地的培訓,增強學術責任感,培養職業道德,從而為其更好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 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建設的現狀
自國家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實施以來,各高校的研究生創新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研究生教育創新模式。黑龍江省高校在省內骨干企業中共建設了10個省級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通過創新基地將校企二者的優勢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研究生培養新體系[9]。重慶大學2004年通過培養模式、管理體制、運行模式、整合資源等方面的創新,在全國較早建立起集研究生開放實驗室、創新項目研發及創新實踐為一體的研究生創新實踐基地[10],該基地以七個開放性創新實驗室為核心,采用研究生直接建設、研究生自主管理的模式,由實驗課程選修、研發實驗、研發實踐、自主研發及自主創業五個環節組成,設有“研究生創新基金”“優秀博士論文風險基金”及“研究生創業基金”,研究生小組通過課題申請、專家的評審通過后進入基地進行創新性研究。中國人民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重點高校相繼建立了開放性實驗室等創新基地,在行業和區域的創新發展中起到了提高核心競爭力的示范帶頭作用。
與重點大學相比,地方高校在師資、生源、經費、設備等資源方面相對不足,李會強等[11]認為地方高校在研究生培養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缺乏合理的知識建構平臺;缺乏合適的學科交叉平臺;缺乏優秀的實踐平臺。基于上述考慮,地方高校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紛紛提出了建立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的計劃及其基本構架。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服務區域經濟,為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與智力支持。地方高校與當地有代表性企事業單位合作建設研究生創新基地,廣泛吸納社會優質資源,促進研究生教育與科技、生產相結合,強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既有利于研究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又有利于服務當地經濟發展需要的“雙贏”合作方式。地方高校與重點高校相比,在師資力量、學科建設層次、研究生素質培養等方面都處于劣勢,其創新基地的建設條件與運行效果也偏低,如何在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的建設、管理與運行中突出自己的特色,以培養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為主體,使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這是目前一個亟需解決的課題。
二 地方高校創建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區域經濟是一種綜合性的經濟發展的地理概念,反映一個地區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特別是指礦產、土地、生物等自然資源以及勞動力、人才智力等社會資源的合理利用現狀,主要表現在區域生產力布局的科學性和經濟效益等方面,而生產力的提高主要依靠區域人才的培養及科學技術的創新來驅動,因此創建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地方高校的研究生創新培養應該從區域實際需要出發,培養其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能力,面向生產第一線,更好地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地方優勢產業和優勢企業集中反映了本地經濟優勢和經濟發展中的科技需求。所以,地方高校研究生創新基地的建設應該突出區域特色,選擇本地優勢產業中的優勢企業進行合作[12]。只有與地方優勢產業和優勢企業相結合后,地方高校研究生創新基地的建設才具備了可行性、必要性及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才能保持良好的長效運行機制。如,湖南工業大學商學院通過與當地優勢企業進行研究生創新基地建設與實踐,確立了培養地方經濟所需的應用型創新人才為建設目標,成立雙委員會,實行雙導師制,實施研究生選擇和激勵制度以及建立校、企、生三方責權利制的建設模式,從而為地方高校研究生創新基地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13]。
地方行政部門也應該積極參與創新基地的建設,擔當重要的角色,應該倡導高校與科研院所或企業的合作,并作為重點工作予以推進,支持和落實優勢產業政策、支持重大科研項目作為地方重點產業發展,為創新基地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和推動力。合作單位也應該每年拿出一定數量的項目作為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的課題,并聯合行政部門在導師指導、實驗室軟硬件環境建設、管理等方面投入資金。地方高校研究生創新基地的建設應圍繞支柱產業和重點研究領域,加強科研合作,實現優勢資源的重新組合與共享,提高合作雙方師資隊伍的工程技術和科研水平,從而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進而可以使建設中的創新基地保持長效運行。
三 地方高校創建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建設的長效機制探索
目前有關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建設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研究生指導模式上,而對于采用何種機制才能維持創新基地的長效性卻仍然沒有明確的建議。地方高校專業研究方向相對狹窄,而可供選擇的合作單位也很少,而且以往的合作模式基本上是各自為主體,即高校創新培養僅把校外企業看成是實踐鍛煉的一個小環節,而校外企業也因為研究生培養對其服務意義不大也未加重視,這樣在運行過程中就有諸多不確定性,影響了創新基地運轉的長效性,因此就需要建立一套可行的機制來保證地方高校創新基地的長效運作。endprint
基于這一現狀,著眼于研究生創新培養基地的長效發展,采用創新基地與校外合作企業共建共管的方式,并由此建立起雙方需求互為動力的趨向以探索創新基地長效發展的機制。具體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索:第一,分析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的辦學特色提出合理的建設與運作模式。根據地方高校的師資力量、硬件設施、管理模式、研究生基礎素質等,對基地建設進行基礎評估,同時分析校外合作單位的研發實力、發展方向與高校研究方向及研究生辦學特色的匹配度,結合兩者的優勢提出有利于研究生創新培養、有利于基地建設長效運行的具體建設與運作模式。第二,分析研究生的基礎素質提出最佳的指導與輸出模式。研究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基本科研素質,尤其是從研究生服務地方的專業特色以及研究生的個人專業特長入手,制定切實可行的個人創新培養計劃,并將這個創新培養計劃與個人的畢業論文相吻合,同時將兩者的研究內容與地方企業的技術需求相銜接,根據這些實情,確定校內外合作指導的模式。同時由于創新培養具有服務地方的一種功能,還要注重輸出模式的確立,既要注重個人的專業創新培養,也要注重為地方經濟服務的功能,聯合校外企業等用人單位,本著直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目的,確定合理的輸出模式。第三,分析地方高校研究生創新培養的校企互為動力的潛在因素,確立有利于創新基地長效發展的動力模式。由于參與創新培養的研究生的科研素質存在差異性,教師科研方向會根據科研項目進行間斷性的調整,科研教師參與基地的積極性由于不確定因素也會發生變化,同時校外合作企業也存在效益等發展的不穩定性,這些都可能使創新基地的建設與發展出現間斷,為了保證創新基地建設的長效性,必須對影響校企合作的各種潛在因素進行分析,挖掘能夠調動對方積極性的良性因素,并將這些因素納入合作體系建立起校企互為動力的格局以利于創新基地的長效發展。
參考文獻
[1]樊鴻偉,洪剛,孫永波.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教育模式
研究[J].教育探索,2008(204):43-44.
[2]付云霞.淺議高校研究生創新基地建設問題[J].牡丹江
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54-55.
[3]胡燕平,郭源君,李會強.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建設與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2010(2):50-51.
[4]劉思華,李際平.湖南省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建設理論
與實踐研究—以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三個培養創新基地
為例[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206-208.
[5]王東旭.高校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建設面臨的問題及
對策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1(206):35-37.
[6]鄭江英,陳芳清,劉敏,林暢.共建研究生創新基地、校
企合作共同發展[J].中國電力教育,2011(1):44-46.
[7]郭永霞,鹿保鑫,阮洪生.農業院校研究生培養創新基
地建設體系研究[J].農產品加工(學刊),2013(311):81-83.
[8]潘立,趙穎娣.地方高校依托區域經濟特色建設研究生
創新基地的實踐研究[J].高教與經濟,2010(23):43-46.
[9]吳秋鳳.研究生培養“基地模式”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
研究,2008(5):125-126.
[10]方禎云.在創新中實踐、在實踐中創新——重慶大學
研究生創新實踐基地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學位與研究
生教育,2005(1):23-25.
[11]李會強,胡燕平,胡忠舉,劉衍瓊.地方高校研究生培
養創新基地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
踐,2011(9):28-30.
[12]劉敏.以區域特色建設省屬高校校外研究生教育創新
基地[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5(1):178-179.
[13]徐亞純.地方高校研究生創新基地建設實踐與探索[J].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2(5):127-1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