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寒溪夜浣
隱蔽的史家村古城縉云山叢林深處的秘事
文圖+寒溪夜浣
英文導讀: The old town Shijiacun lies in Mount Jinyun . But no one can tell its history and reasons. More and more people go there to look for historic sites.


史家村古城位于縉云山北端的密林之中,因為毗鄰澄江鎮史家村而得名。內外共分為兩層,規模極其宏大。外城城墻大多由黃土夯筑,少部分由條石砌固,雖然高度僅有2米,但全部修建在山梁高脊的絕壁之上,順勢舞動,與山脈融為一體而形成閉合空間,置身其下,猶如一道少則十幾動輒幾十米的銅墻鐵壁壓頂而來。城墻內的高脊以前曾做過平整,可供人在上面快速行走,靈活機動地應對外敵入侵,現在很多地方仍然是村民進山的便捷通道。外城的范圍共包圍了縉云山北段9個山頭,面積大得讓人驚嘆。
相對于外城,內城的區域則更清晰,整體占地約10畝,全部由大型條石交錯壘砌,最窄處厚度也足有5~6米。外城墻與內城墻之間為溝壑凹地,形成天然的環形甕城,僅有三條羊腸小道可以進入,分別連接內城東、西、北三座城門。目前,城門中已有兩座被拆毀,剩下城墻對望形成的隘口,僅存的一座城門為拱形,高約2米,拱門頂部中央的條石上刻著“光緒24年戊戌歳全月旦立”的字樣。與拱門相連的外部通道坡度達60來度,突兀而出,兩邊皆為懸崖,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架勢。
走入內城細探,才發現參天樹木和雜草叢生中暗藏玄機,眾多早已湮沒在歲月中的痕跡開始慢慢浮現出來。在原始森林中,房屋、高臺、營灶、水井的基石等遺跡給人緩緩展開了一幕幕熙熙攘攘的熱鬧場景,散落其間的還有瞭望臺、蓄水池、操練場、屯田等,刀光劍影宛若浮現眼前。
一座氣勢磅礴的古城,城門屹立、城墻高聳卻罕為人知;隱藏于叢林中的殘垣斷壁,忽明忽暗、撲朔迷離,引來無數探秘者;宋元明清四代流傳下來的傳奇往事,到底誰是這里最終的歸宿;遍布山間的神秘遺跡,又在訴說怎樣的跌宕起伏……

左右頁圖:史家村古城的外城墻處已經雜草叢生,曾經的瞭望塔也已經成為人們休息的地方。
當地村民只知道古城就像周圍的山脈一樣古老,卻無人能徹底說清它的由來。有老人說在清代時,為躲避戰亂和匪患,當地的熊氏家族舉家從村內搬遷至古城內,他們加固維修城墻,對原有水井、池塘、屯田等進行了恢復,并就近修建土房長期居住。由此,古城在清代民國時期也被人稱作熊家古城。但同時也說明一件事:在此之前古城早已存在并荒廢已久。到底這座古城最早為誰所建依然撲朔迷離。
如此龐大的古城,不管是石材的選擇、運輸,還是建筑的布局、修建,都絕非一日之功,也非普通家族可以完成,在古代是一項重大工程。當地很多村民都堅信它是南宋為抗擊蒙古入侵而建。
歷史上,蒙古軍隊大兵壓境,為抵抗外敵入侵,南宋朝廷以重慶府為中心,修建了大批防御工程,形成了三條線八十多城的山城防御體系,而釣魚城、白帝城、磐石城等“抗元八柱”則更是名聲大振。圍繞這個城防體系,各地還構建了很多與之呼應、互為犄角的輔城,由于并沒有作為阻擊的第一線,這些城池中的大多數都沒能真正直面蒙古鐵騎而青史留名,很多人認為史家村古城便是這其中一座。
相傳當時派駐負責修建和鎮守古城的南宋將軍姓李,其為守護古城殫精竭慮,過世后便被埋葬于此。這些年,在古城的腹地,不少徒步露營者陸續發現了一些宋代的古墓,周圍還有不少殘存的瓷片,從整齊的形制來看,頗有點戰士公墓的感覺,也使得抗元城池之說被很多人所接受。從位置上來看,古城在古代確實有著很重要的戰略地位,其扼守著嘉陵江東岸從璧山、重慶兩地進入合川的交通要道,與嘉陵江西岸的釣魚城交相呼應,如若當年蒙古軍隊選擇東岸作為主要進攻路徑,這里也很有可能成為前沿陣地,所以歷史學家猜測,這座古城修建于南宋末年,很可能為合川釣魚城的“姊妹篇”。




左右頁圖:過去部隊的屯田已經成為一片規整的荒草壩子。曾經的城門條石早已被村民拆走,僅剩下一個隘口。城墻內還有獅子峰等壯麗景觀,密林環繞,讓人容易迷路其間。
盡管抗元堡壘說聽上去頗有點道理,但當地也有人認為它的年份并沒有那么長。目前建筑遺址的斷代多為清代,少有明代末期殘存,而宋代痕跡幾乎無從考證。當地廣為流傳的“八大王洗四川”的傳說則讓他們更加堅信,古城很有可能是為抵御張獻忠大軍而建。
據說當時戰斗非常膠著,張獻忠部隊多次攻城都無功而返,直到幾個月后,明朝守城將士得到了周圍城池陸續被攻陷的噩耗,擔心孤木難支,紛紛趁夜晚偷偷逃跑,才最終城破。張獻忠為泄久攻不下之氣,一口氣燒掉了古城內的全部房屋,于是有了現在的荒廢城池。
但是從張獻忠進攻重慶的路線來分析,進攻位于重慶北邊的史家村古城純屬多此一舉。村民解釋說,張獻忠執意繞道強攻古城的原因是看重了這里的隱蔽和險要,正好可以秘密隱藏其一路搶奪而來卻不便長途攜帶的大量金銀財寶,僅需少量人員便可保得平安,可謂一舉兩得,而這個傳說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也引來了絡繹不絕的尋寶人。
說到尋寶,不得不提及古城的神秘天書。關于古城外絕壁上有天書的傳說由來已久,據說最早為清末時期,當地藥農采集藥材發現,崖壁上面刻著大量難以辨別的符號,有人認為這里面隱藏著寶藏的秘密,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失落的文字,具體記載了古城的前世今生。可惜天書所在處的懸崖險要無比,之后無數人前去找尋,都未到達就悻悻而返。加上時間推移,植被不斷覆蓋,青苔肆意橫生,連懸崖的所在地也漸漸模糊不清了。直到多年前,幾個對古城充滿好奇的少年,帶著一捆繩子拴在身上,從古城北面的絕壁上吊下去探險,偶然發現一塊大石上竟然有很多的神秘文字,單個文字足有成人拳頭大小。當時,重慶市登山協會教練李賽霜、溫世超聽聞了此事,就立馬趕到了現場,利用專業設備,下降到絕壁之下,但因這一懸崖綿延數公里,搜索范圍太大,兩人在絕壁上搜尋五六個小時,也未能找到神秘文字,神秘天書也在匆匆浮出水面一瞬之后隨即消失得無影無蹤。


凡有古城之基,必聚尚武之氣;凡有尚武之氣,必涌將星之魂。盡管史家村古城的身世至今為迷,但依然不能阻礙它孕育一代虎將。這位大將軍便是為清代統一大業立下赫赫戰功的李芳述,至今,這位威名遠播的鎮遠將軍依然長眠于古城腳下龍院村的山槽之內。
整個將軍墓坐東面西,墓碑邊沿以淺浮雕龍紋和水波紋裝飾,墓前建有拜臺,臺前立有很多石人和石馬,還建有石牌坊。從墓碑碑文來看,該墓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曾進行過重修,重修的主持人為其長媳“正黃旗宗室”李門覺羅氏率處。當年,皇帝御賜這位正黃旗宗室愛新覺羅氏的滿清皇族與李芳述長子成婚,足見對其的器重。在李芳述將軍夫婦合葬墓附近1公里范圍內,可見李芳述祭祖的李臺坪祠堂和回鄉期間處理軍務的“老衙門”。李臺坪祠堂坐北朝南,總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祠堂里面有戲臺、中堂、走廊。每年清明節,將軍的后代們依然會在那里舉辦清明會。
李芳述一生頗具傳奇色彩。他驍勇善戰,從小兵開始,一路戰功卓越、被破格提拔,官至西寧總兵、貴州提督等職,在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大敗吳三桂叛軍,破關山、渡金沙,會合趙良棟攻陷昆明,迫使吳世璠城破自殺。后又平定湖南苗民暴動,連康熙帝都下詔褒獎他“久鎮邊境,馭軍有法。現今舊將,罕與比倫。特加封芳述太子少保,授鎮遠將軍。”過世后被贈太子少傅,謚壯敏,并賜隨葬祭品。
每每仰望夕陽西下,山坡上點點山羊歸窩,耳邊環繞著老鄉們娓娓道來的故事,回望間,林中忽而閃過一抹城墻,引人多少遐想與憧憬。千百年來,古城經歷了輝煌,也見證了衰敗,目睹了滄海桑田,也忍受了冷落孤獨,唯有那些傳說與故事永恒。不管真相到底如何,其實已不重要,他們早已成為了古城不可或缺的部分。
左右頁圖:從懸崖上滾落下來的石頭雕刻著老鷹的形狀,雖然鷹嘴已被摔壞,但羽毛和爪子都清晰可見。古城城門顯得非常落寞,偶爾有奔跑的小羊羔東張西望。而城里石龍寺依然殘香不斷。
The History of Old Town Shijiacun in Mount Jin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