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茜
圖+帕米爾 蝙蝠 海盜王基德
重慶奇洞錄那些沒被記錄的傳奇洞穴
文+陳茜
圖+帕米爾 蝙蝠 海盜王基德
本刊記者雖然對探洞的一線體驗大呼過癮,但那終究不過是專供初學者們嘗鮮的“小菜”而已。重慶作為一座喀斯特地貌濃郁的城市,地下世界精彩紛呈,這里不僅有中國最深的洞穴武隆氣坑洞,有世界體積最大的洞穴奉節小寨天坑,還有中國第二深豎井萬丈坑……但是,除了這些為人們所熟知的洞穴外,渝北的鬼泣洞、綦江的斗牛洞、秀山的蟒洞,這些幾乎沒有被記錄的洞穴,更代表著重慶地下世界的神奇。
而這一次,這些奇洞,將首次在本刊上露出真容。
英文導讀: In fact, there are many hidden caves in Chongqing. The members of Flying Tigers challenge these cave such as Devil Crying cave, Bull-fight cave and so on.
此次探洞屬于半科考性質,探洞的原因源于渝北小華山地區關于“鬼泣洞”的傳說。相傳每至滿月之時,村民路過此洞附近都會聽見從洞中發出的種種難以形容的怪聲。似古代戰場上兩軍對壘,陣陣擂鼓聲或短兵相接聲;又似明清時期,繁榮的商業大都市里販夫走卒的叫賣聲;或似大街上車水馬龍之聲……剎那間出現,又剎那間消隱。由于社會生產力低下,當時的人們便將這捉摸不透的自然“怪”象附之于鬼神之說,“鬼泣洞”之名也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2010年10月,重慶飛虎探險隊成員從重慶出發,在渝北小華山地區走上了鄉村小路。由于前天下了場微微的細雨,原本易走的路變得泥濘,加之背負的一系列探險裝備,腳步不由緩了下來。通過詢問過路村民鬼泣洞的位置,大約一個多小時后,重慶飛虎探險隊來到了鬼泣洞的所在之處。
令大家驚訝的是,鬼泣洞呈現在眾人眼前的并不是一個黑森森的洞口,在洞口四周堆砌著整齊的青色石磚,只留了一個小門狀的入口。據給探險隊帶路的村民講,青色石磚是解放前當地的地主鄉紳為封印住“鬼泣洞”中神秘的東西而出錢修筑的。給隊伍帶路的村民在接近洞口附近時,就再也不愿意往前靠近了。
在洞口換上專業的探險裝備后,探險隊的隊員們開始陸續進入了這扇“門”。“門”后是一個較為空闊的洞腔大廳,由于空間空曠,但凡有一點聲響,聲音便會在洞腔大廳久久回蕩。當探險隊繼續探索前進了一段路后,一處懸崖巖壁擋住了隊伍前進的步伐。

左右頁圖:洞穴探險有垂直繩降的刺激,也有發現地下陰河與奇異鐘乳石的狂喜。
在詳細的勘察了洞內地質和環境后,重慶飛虎探險隊隊長多多決定安置下降設備,以便讓隊員們安全地繼續前行。原本無聲的洞內瞬間被電錘撞擊巖壁的聲音所吞噬。突然,從腔道口快速掠出幾個模糊的剪影,嚇得新隊員小媛驚叫一聲,但同行的資深探險女隊員影子卻淡定地告訴她:“就是只蝙蝠,怕啥子嘛。”
在錨點和下降的繩子安置完成后,經過隊長多多的仔細檢查調試后,探險隊員們開始依次安裝好繩子,準備下降。多多一馬當先,他先將自身的下降器(STOP)套置在繩上,從容地安裝好,然后迅速調整好身體的角度和下降姿勢,用腳輕蹬巖壁,在下降 器與繩索發出的“嘶嘶”聲中,消失在了腳下漆黑的地底深處。
大約幾分鐘后,對講機里傳來隊長熟悉的聲音:“安全脫繩,空氣正常,其他隊員可以依次下降了。”于是,其他隊員們開始依次下降,老隊員與新隊員們交替而行,以便及時地觀察和協調地操作,最大限度地保障安全。
當探險隊下到第三層時,眼前的景象令眾人眼前一亮,在隊員們頭燈的照耀下,可以看見第三層遍布著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鐘乳石,有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幕、石瀑布,甚至還有珍貴的珊瑚晶花。形狀也呈現出針狀、絲縷狀、發簪狀等。華麗奇巧,令人目不暇接。
當探險隊從25米左右的懸崖峭壁降至第四層后,發現這里居然還存在著一處地底深潭,巖壁下的潭水呈青藍色,清澈但一眼望去卻看不見底。在一個巖壁石頭上,一只全身呈灰白色的青蛙,安靜地立在那里,與周圍的環境恰到好處地融為一體。


左右頁圖:在地下洞穴里,掩藏著千奇百怪的鐘乳石,每一處都可以用“鬼斧神工”來形容。據說,鐘乳石每一年只能發育3毫米。
“你們快看巖壁上面。”順著探險隊員蘋果手指的方向,隊員們一起扭頭看過去,在巖壁高處,隱隱現出一條被水流潮汐侵蝕而成的暗線。蘋果說:“這條水線痕跡明顯且不干澀,說明經常都有浸泡,距目測與我們現在看到的潭面相距約 5~6米,也就是說,潭水上漲的最高處遠遠高于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我想,這就是鬼泣洞的秘密。”探險隊觀察四周后發現,到了第四層已經沒有繼續前進的道路了。于是,隊長多多決定原路返回。
出洞后,重慶飛虎探險隊咨詢了地質教授,驗證了他們在洞底的看法,也揭開了鬼泣洞的神秘面紗。原來,在滿月之時,洞內會發出狀如軍隊廝殺的聲音,并不奇怪。因為月圓之時,便是月亮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而正是此時,它對地球的引力作用最大,致使地球上的江河湖泊漲落幅度大于平常,而鬼泣洞洞底的陰潭湖水也會受到影響,導致湖水上漲。之后,洞內原有的空氣被急劇壓縮,第四層的氣體快速通過狹窄的腔道進入第三層,空氣又繼續向上涌出,并通過了復雜多樣、崎嶇不平的喀斯特地貌,氣流通過摩擦產生出各種聲音,又被壓縮相繼通過第一二層,最終到達洞口時,便發出了千奇百怪的聲音。

關于斗牛洞,當地村民有這樣一個說法。說是上個世紀70年代初,兩頭發了情的公牛在山上打架,打著打著一頭牛忽然栽進了山腰的一個深洞里。當時,還是集體制度,村里的人想著,不管牛死沒死,都要把它找出來,死了也可以吃牛肉。于是,村長叫來村里膽子大的年輕人二娃下去查看牛的具體狀況。他們用麻繩綁著籮筐,二娃就坐在籮筐里,籮筐旁邊綁有一只鈴鐺和一只公雞鎮邪。村民們在上面拉著麻繩,慢慢將二娃放下去,不一會兒,便聽到鈴鐺直響,村民們怕出現意外,馬上用力將二娃拉了上來,只見坐在籮筐里的二娃臉色蒼白,全身哆嗦個不停。這時,一股氣體突然從洞中冒出來,瞬間籠罩四周。村民認為這是不祥之兆,紛紛逃離。更加奇怪的是,當人走后,這一股氣體如有生命般又慢慢退回了洞里。從此之后,再也沒有人試圖探過斗牛洞,直到2011年5月重慶飛虎探險隊的到來。
飛虎探險隊成員們先用電鉆打好錨點,相互檢查安全裝備后,向洞底下降。當下了一段距離后,他們才知曉斗牛洞的結構類似于一個金字塔穹頂,洞口如同金字塔塔尖,極其狹窄,但到了洞內,就比較寬敞。越往下,洞內越寬敞。經過60米的垂直下降后,探險隊下到了洞穴第一層,他們將頭燈開到最亮,也依舊無法辨認出頭頂巖壁的位置。
看著巖壁腳下黑洞洞的地底,探險隊員們感覺到有一股股風從地底冒出。經驗告訴他們,這個下面還有繼續延伸的空間。探險隊此次的任務就是摸清楚斗牛洞的具體結構,隊伍毫無爭議地繼續向下。隊伍在隊長多多布置好錨點和繩索后,開始繼續向地心深處下降前進。但這過程中卻發生了一點小小的意外。
因下降器使用不當,走在最后的女隊員蝙蝠在下降到一半時,被卡在了空中。她左手抓住繩索,右手使勁地在下降器上按壓,但是下降器毫無反應。時間一點一點地過去,她就像是被吊在空中了一樣,要是這樣持續十分鐘,蝙蝠的體力肯定會到達極限,后果不堪設想。因為目前探洞都是STR技術,用的都是單繩,探險隊其他成員不可能爬上去幫忙,眾人只能站在洞廳里干著急。好在蝙蝠畢竟是老隊員,在調整了心態之后,慢慢地就調好下降器。當她下到大廳時,額頭上滿是汗水……

當探險隊隊員都下降到距離地面80多米深的二層地穴,斗牛洞也就到底了。只見洞腔大廳有一個足球場大小,其內鐘乳石密布。在洞腔大廳旁邊,一條地下河流緩緩流淌,上面霧氣縈繞。想起之前村民們講的關于“妖霧”的故事,隊長多多推測,這是河流在流動過程中產生上升的水霧,在經過洞腔的擠壓后溢出了洞口,并非村民所說的“妖霧”。

左右頁圖:黑暗的地下洞穴隱藏著需要億萬年時間才形成的秀美鐘乳石,但奇景背后同樣是暗藏危機。左頁下圖為重慶飛虎探險隊救援被困洞穴的探險者。
在勘探過程中,隊員蘋果借著頭燈竟發現了一個籃球般大小的鸚鵡螺化石。鸚鵡螺在地球上已經有5億多年的歷史,在遙遠的奧陶紀,他們曾是海洋里的霸主,從眼前的這一化石推斷,斗牛洞在億萬年前還是一片大海。
“2012年的蟒洞之行,或多或少帶有一些傳奇經歷。”多多回憶說,“第一次聽說蟒洞是在很多年前作為驢友徒步秀山太陽山原始林區時,聽當地村民說,每當天下大雨,蟒洞洞口就會光滑無比,并且洞內時不時會傳來“轟轟”的聲音,他們相信那是神龍從洞中出來到天上行云布雨去了。所以在當地,蟒洞又被叫做龍洞。”那時,隊長多多苦于沒有探洞裝備,只在洞口瞧了幾眼。時間來到2012年4月,已經開始洞穴探險的第5個年頭,多多帶著重慶飛虎探險隊再次來到了蟒洞,準備進入內部一探究竟。
坐了4個小時的車,飛虎探險隊到達了秀山。還沒顧得上休息,多多似懷舊一般,帶著隊伍輕車熟路地找到了蟒洞的具體位置。幾年過去,原本通往蟒洞光滑的石板路早已成了雜草的聚居所,而蟒洞洞口也長滿了茂盛的野草,已經無法看清蟒洞的具體形態了。多多繞著蟒洞走了一圈,大致判斷出蟒洞是一個豎井式的洞。
因為到達蟒洞已經是下午3點,隊伍決定先在洞口扎營,次日一早再下洞。當天晚上,下起了雨,駐扎在洞口的探險隊員在雨聲之外,聽到蟒洞內傳來了“轟轟”的聲響,這可把隊員們嚇了一跳,難道真如當地村民所說,這是“龍在翻身”?

因為頭天晚上下雨的緣故,探險隊入洞的下降速度變得異常緩慢,洞壁是巖石與泥土混合的巖壁,隊員稍一用力便會蹬掉一塊,他們只能放棄依靠四周的巖壁,利用探洞裝備慢慢往下滑去。原本以為這樣就不會蹬落巖石,誰知道,危險還是發生了。
當隊伍下到一半的時候,隊員蘋果忽然感到一陣疾風從她耳畔吹過,還沒反應過來具體是什么東西的時候,右腿的痛覺就傳遍了全身。她低頭才看清,原來是一塊石頭砸在了她的腿上。雖說沒有流血,但是清晰的痛覺提醒她,被砸中的地方肯定已經烏青。
更加危險的是,隨著繩索的晃動,洞口不斷有或大或小的碎石往下砸來。多多當機立斷,馬上命令隊伍回撤。原本多多想直接拉動繩索,將蘋果拉上來,但是繩索緊靠在巖壁之上,每拉動一次,繩索與巖壁之間的摩擦力就更大,牽動下落的石塊就更多,有一塊碎石甚至還打落在了蘋果的頭盔上。無奈放棄這種方法,只寄希望于蘋果自己利用上升器一步一步爬上來。所幸的是,雖然右腿被碎石砸到,但沒傷到神經,蘋果的腿部可以使出上蹬的力氣。原本下降只用了半個小時,但重新回到地面卻足足花了一個小時。
當蘋果回到地面時,大家都松了一口氣。檢查了她的右腿,只是烏青了一塊。第一次探察蟒洞以失敗告終。



第二年,當不死心的探險隊再次來到蟒洞時,終于摸透了它的內部結構。原來蟒洞整個結構都是碎石巖層,巖石與巖石之間的開口比較大,每當雨水不停沖刷巖壁,巖壁的石塊就會下落,當石塊落到70米深的洞穴底部時,聲音通過洞腔放大,在洞穴外聽到的聲音就像“龍翻身”一樣巨大。左右頁圖:在洞穴探險之前,詳細了解所探洞穴的基本資料,是對每個探洞成員的負責,因為只有了解了要探洞穴,探洞者才能及時準備好探洞的相關裝備,如遇到陰河遍布的洞穴就能有皮筏艇作為運輸工具。
(本文中所涉及的探險隊人員均用別名)
Those Hidden Caves in Chongq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