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穎
2015年8月27日,以色列駐華使館官方微博發布公益片《謝謝上?!?,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親自出鏡。
二戰期間,超過2萬名猶太人從納粹占領的歐洲逃至上海。
70多年前的故事,如今是中以關系的基石。
2015年1月,中以創新合作聯委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與以色列外長利伯曼簽署了《中以創新合作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
以色列駐華大使馬騰(Matan Vilnai)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非常棒的想法,能夠把不同國家聯系起來,也帶來了很多新變化,“我們確信以色列會成為‘一帶一路構想中重要的一環?!?/p>
在漫長而廣袤的“一帶一路”上,只有2.2萬平方公里的以色列是一個特殊角色。這不僅指它曲折起伏的歷史?!皠撔率且陨械纳?,是以色列人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樂于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來以色列學習,這對于中以創新合作來說至關重要?!瘪R騰說。
如今人們經常稱以色列是“四教圣地”:除了耶路撒冷作為三大宗教的圣地,以色列的科創文化也幾乎成了一門“宗教”,吸引全球朝圣者。
壓力產生創新
由以色列風險投資研究中心和畢馬威律所聯合發布的報告說,盡管2014年以色列只新增了29家科技公司,但一共有688家科技公司得到34億美元投資,投資額漲幅為46%。
在以色列駐華大使館新聞與公共外交主任裴俐(Efrat Perri )看來,以色列的創新動力和傳統來自建國初期就面對的嚴峻周邊形勢。
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正式建國第二天,阿拉伯聯盟國家就發動攻擊,即第一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市場太小,鄰國不太友好,所以以色列公司從一開始就必須有國際戰略,這是挑戰也是機會?!迸崂Α恫t望東方周刊》說,“以往以色列企業關注的都是西方市場,現在則瞄準亞洲市場?!?/p>
裴俐解釋說,自建國就開始的國防制度是影響以色列創新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以色列,無論男女18歲必須參軍。相對知識和技能的提升,“軍隊帶給以色列人的最寶貴的還是在艱難環境下如何解決問題?!?/p>
“對我自己來說,軍隊教會我責任與創新。因為以色列總是處于艱難環境下,只有想盡辦法去解決遇到的問題。”裴俐說。
以色列前總統西蒙·佩雷斯曾在《創新的國度》一書的序言中這樣說:以色列國防安全方面的創造力為民用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軍事發展往往具有雙重標準。

2015年8月26日,上海,76年前曾是猶太難民聚會地之一的白馬咖啡館“穿越時空”葦返提籃橋,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風雨同舟”紀念雕塑揭幕
例如,航空技術既能運用于民用工業,也能運用于軍事工業;兩者攜手并進,成為科技孵化器,讓許多年輕人能夠接觸到精密的設備,并獲得管理經驗。
以色列國防軍中設有專攻科技創新的項目Talpiot ——來源于《舊約·雅歌》中的一首詩,意指塔樓,象征成就。
以色列高級中學中2%的頂尖學生才有資格參與該項目的選拔。一旦通過,他們就將以士兵的身份接受長達41個月的訓練,并加強數學或物理專業知識的學習,從而滿足以色列國防軍在技術方面的需求。
非常多的Talpiot成員最終成為成功企業的創始人。
互相發現對方
以色列的科技創業熱潮爆發于上世紀90年代。
“90年代初,以色列政府通過支持創業公司孵化器來推動創新,實施的‘首席科學家計劃(Chief Scientist Programs)有助于激發創新,對創業公司提供資金支持。”裴俐說。
1991年,以色列政府創立了24家技術孵化器企業,政府通過最高30萬美元的小額資金資助了數百家公司。
隨后,以色列政府又發起Yozma項目——希伯來語“首創”的意思——出資創建風險資本基金。1992年到1997年間,Yozma籌集了多達2億美元的資金。
隨著越來越多以色列創新企業的崛起,美國、歐洲的資本不斷涌入這個“東方硅谷”。近兩年,越來越多的以色列企業開始與中國合作。
“以色列人口少、市場很小。中國公司可以負責中國市場,以色列企業則擅長技術,從2014年開始,中國與以色列互相發現了對方?!迸崂f。
2015年1月,以色列“可視化二維碼”技術廠商宣布,獲得了中國阿里巴巴集團的一筆投資,這是后者在以色列科技行業的首次投資。
裴俐的名片上也印有二維碼,掃描即可關注以色列駐華大使館的官方微博。以色列駐華大使館的官網微博已經有190余萬粉絲,是外國駐華使館官方微博中粉絲最多的。
“我們非常高興地聽到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中以自貿協定,并期待著談判早日開始。我們非常重視這個協定,認為這是需要優先處理的工作?!迸崂f。
實際情況則是,在以色列科技初創企業密集上市的吸引下,中國投資者已大舉涌入。
以色列總理辦公室替代能源項目科技與政策經理阿娜特( Anat Bonshtien)告訴本刊記者,以色列與中國對于彼此技術進展的狀況了解甚少,“與西方國家合作,我們清楚對方的進展和情況,也能更容易地找到能夠進行合作的領域,與中國就很難做到這一點?!?/p>
“一個例子是,以色列現在只知道中國方面對于甲醇燃料的研究,但對于其他一無所知。幾天前我收到了一份中國關于電池方面的研究報告,但卻是由美國同事給我的,這就很能說明問題。如果能有更多信息,知道中國某些技術的進展,就能更好地找到相關合作方向。”阿娜特說。
她告訴本刊記者:“如果有一個中以雙方共同融資的機制會很好,這樣兩國就可以在同一個合作項目上分別從兩邊獲取資金支持,這是最理想的?,F在我們和中國社科院有合作項目,資金就分別來源于雙方。”

以色列技術人員在浙江湖州“中以農業技術合作示范園”內查看、記錄蔬菜的生產情況。此園區引進以色列先進的噴滴灌系統,可以精確進行灌溉施肥
把歐洲的冬季廚房帶到中國
更早的時候,中以合作集中在農業等領域。雖然有近三分之二國土是沙漠,但以色列不但實現了農產品的自給自足,還成為了“歐洲的冬季廚房”,把農產品出口至歐洲。
在中國有極高知名度的以色列滴水灌溉技術,對此功不可沒——它可以在農作物產量提高50%的同時節約40%的水資源。目前中以雙方在水資源領域正在加強合作。
2012年,中以簽訂農業協定,兩國政府在滴灌領域投入了3億美元進行合作。
如今,“以色列的水技術將被應用于‘水城市的商業用途。這一項目也將展現以色列企業因地制宜的解決方案。我們非常希望在不遠的將來,這些方案也能在中國其他城市推廣?!迸崂f。
馬騰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鄉村人口涌向城市,中國的農業資源實際上正在減少。從這點上說,中以兩國在農業上的合作空間很大。”
2014年11月,中以雙方總投資8000萬元建立的示范農場在福州開園,農場項目包括蔬菜智能溫室、水產智能工廠、蛋雞智能工廠、奶牛智能養殖等。
“我曾去過云南、福建、寧夏和山東考察農業,相信中國和以色列可以實現更多農業上的合作目標?!瘪R騰說。
“在中國,創新被視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引擎,以及實現中國夢的路徑。我們都是文明古國,都在現代世界打造一個美好的未來。我們的社會都面臨著諸多挑戰,但也都在不停進步。我們兩國的經濟互補。”裴俐解釋說。
(特約撰稿徐晴晴亦對此文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