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永強
望著右前方300米之下如方舟般肅穆莊嚴的天安門廣場,54歲的陶炳蘭少將穩穩地握緊了直-8B直升機的駕駛桿。
2015年9月3日10時40分許,伴隨著旋律激昂的閱兵進行曲,懸掛著巨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編隊成“70”字樣的空中護旗方隊,米秒不差地呼嘯掠過天安門,揭開了勝利日閱兵的序幕。
廣場上歡聲雷動,無數人舉頭仰望,向代表國威軍威的戰鷹致以敬禮。震撼的開場,精彩的亮相,瞬間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作為第一個駕駛戰機通過天安門接受檢閱的共和國將軍,解放軍總參謀部陸航部副部長陶炳蘭少將,為了這飛過天安門的短短十幾秒,已經帶領麾下近百架陸航直升機,一絲不茍地訓練了100多天。

2015年9月3日,“狼牙山五壯士”英模部隊方隊在將軍帶領下通過天安門廣場
幾分鐘后,緊跟三軍儀仗隊,在7面英模部隊戰旗的指引下,狼牙山五壯士英模部隊方隊鏗鏘行進,領隊的是第65集團軍軍長張海青少將和副軍長趙冀魯少將。
臨近觀禮臺,兩位年過50的將軍抬臂、敬禮,收腹、踢腿,以嚴整的軍容和標準的正步,展示出共和國將軍的風采。
在他們身后,一個個由將軍領隊率領的威武方陣,排山倒海而來,依次通過天安門。
56位中將、少將,率領1.2萬余名官兵,出動500多件裝備、近200架飛機,接受莊嚴檢閱——這在共和國閱兵史乃至世界閱兵史上都是第一次。
軍容嚴整、氣勢如虹的將軍領隊,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他們,也是解讀當下中國軍隊高級指揮員群體的一個珍貴樣本。
高級將領受閱的深意
當陶炳蘭少將駕機通過天安門上空之時,閱兵分列式開始。
在三軍儀仗隊方隊之后,10個抗戰英模部隊方隊依次出場——“狼牙山五壯士”、“平型關大戰突擊連”、百團大戰“白刃格斗英雄連”、夜襲陽明堡“戰斗模范連”、“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劉老莊連”、“攻堅英雄連”、“東北抗聯”、“華南游擊隊”和武警部隊抗戰英模部隊方隊,他們代表著抗日戰爭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抗日武裝。
步伐鏗鏘,軍號嘹亮。率領10個英模部隊方隊正步通過天安門的,清一色都是現役少將。
從敬禮線到禮畢線,自東向西,總共96米,正步128步。每個方隊的兩名將軍領隊,都和身后平均年齡比他們小30多歲的士兵一樣,邁著有力的步伐通過天安門。
行進中的方隊,四壁如銅墻,整體如鋼板。
徒步方隊之后亮相的是27個裝備方隊,由地面突擊、防空反導、海上攻擊、戰略打擊、信息支援、后裝保障等作戰模塊編成,也全部由軍以上領導干部擔任領隊。
走在最前面、分乘五輛指揮車率領裝備方隊接受檢閱的是:北京軍區副司令員白建軍中將、海軍副司令員田中中將、空軍副司令員陳東中將、第二炮兵副司令員吳國華中將、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副司令員潘昌杰中將。
在他們身后,受閱的500余臺各型裝備,均為國產現役主戰裝備,84%是首次亮相。
11時許,戰機嘯音掠空。空中梯隊100多架飛機從楊村、唐山、南苑等8個機場向天安門飛來。率領空中梯隊接受檢閱的是空軍副司令員鄭群良中將。
領隊機、預警指揮機、轟炸機、殲擊機、海軍艦載機、海上巡邏機、加受油機、直升機等9個梯隊的戰機,涵蓋了解放軍陸海空三軍航空兵現有的先進作戰和保障機種。
在殲擊機第二梯隊,駕駛殲-10A殲擊機的是沈陽軍區空軍參謀長常丁求少將。
“從徒步到乘車,從地面到空中,每一個閱兵模塊都由現役將軍擔任領隊,這在共和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閱兵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總參作戰部副部長曲睿少將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以將軍擔任領隊參閱,體現了高級將領聽黨指揮、率先垂范、帶兵打仗的能力和作風,對部隊全面建設也是很好的引領和示范。”
在國外,由將軍領隊參與閱兵并不鮮見。尤其在俄羅斯,每年5月9日舉行的衛國戰爭勝利日閱兵慶典上,總能看到將軍領隊的身影。而在我國,閱兵時擔任領隊的通常都是校官或尉官。
在共和國閱兵史上,將軍領隊受閱雖不常見,但也并非絕無僅有。
在1959年國慶10周年的盛大閱兵典禮上,率領軍事學院校官隊伍方隊第一個通過天安門城樓的,是兩位身材頎長的英俊將軍——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紅軍戰士吳華奪少將和胡定千少將。中外攝影記者蜂擁而上。很快,兩位將軍帶領受閱部隊受閱的精彩鏡頭,刊登在英、美、意、日等國的報刊上。
“未來,中國的勝利日閱兵可能常態化,并在閱兵安排上與國慶閱兵區別開來,而將軍領隊受閱可能也將常態化。”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和百科研究部研究員彭玉龍說,“這對于展示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塑造部隊高級領導干部良好形象、傳達捍衛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決心信心,都有極大的作用。”
實現錢學森設想
在天安門廣場精彩亮相的共和國將軍方陣,堪稱當今中國軍隊高級指揮員群體的代表。
將軍是一支部隊的旗幟招牌。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非常注重官兵一致,不少高級將領身先士卒,與普通戰士并肩作戰,有的甚至犧牲了生命。
據曲睿少將介紹,這次閱兵從全軍中遴選50多名將軍領隊受閱,目的就是“體現我軍高級指揮員在習主席強軍目標的引領下,練兵打仗、帶兵打仗的風采”。

2015年9月3日,陶炳蘭少將在起飛前查看艙內狀況
在之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閱兵聯合指揮部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北京軍區副參謀長王舜介紹說,擔任將軍領隊者必須是現役將軍,必須是本方隊所在部隊的指揮員或者上一級部隊的指揮員。
本刊記者根據前期采訪掌握的資料整理發現,最后確定的56名將軍領隊來自各大軍區、各軍兵種,既有軍事主官,也有政工干部,還有技術型高級軍事干部;既有長期率領部隊作戰訓練的高級指揮員,也有負責指導全軍某一方面工作的總部機關負責人;并非是清一色的男將軍,還有一名帶領醫療衛生方隊的女將軍。
據悉,這些將軍領隊,雖說是經過遴選,但是帶有一定的隨機性,基本上都是參與閱兵的作戰部隊帶兵人和對口上級機關負責人,應該說反映了全軍現役將軍群體的真實面貌。
如果要對這56名受閱將軍的整體特征進行描述,不可或缺的關鍵詞包括:學歷高、經歷全、年富力強、視野開闊、執行大項任務多。
將軍領隊中,“60后”超過60%,其中徒步方隊的20名將軍領隊,有19位生于1960年至1965年之間,50歲出頭,正當壯年。他們基本上都是在改革開放前后參軍入伍,全部擁有本科以上學歷,不少還有研究生學歷,甚至博士學歷。
比如帶領“劉老莊連”英模部隊方隊的濟南軍區裝備部副部長劉衛星、帶領“平型關大戰突擊連”英模部隊方隊的第16集團軍副軍長吳亞男、帶領常規導彈第二方隊的第二炮兵某基地司令員李軍等都擁有博士頭銜。
“兩彈一星”元勛、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在上世紀80年代曾提出一個著名的設想:未來我軍的軍長應該普遍是博士、師長普遍是碩士,到那時候,這支軍隊將前途無量。從受閱將軍群體的學歷層次來看,今天的中國軍隊正向實現錢學森設想大步前進。
56名將軍百煉成鋼
《瞭望東方周刊》采訪發現,56名將軍領隊,絕大多數都有著扎實而豐富的基層經歷、主官經歷、跨區跨軍兵種交叉任職經歷和執行多樣化重大任務的經歷。
由駐守南疆的新疆軍區某師炮兵團官兵為主抽組的履帶自行火炮方隊,是所有受閱方隊中距離北京最遠的部隊,前來參加閱兵,機動距離總行程達5300多公里。方隊將軍領隊、南疆軍區副司令員柳林少將,曾擔任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哨所——神仙灣邊防連所在邊防團團長,在高原邊防服役20多年。
高機動突擊車方隊以駐守青藏高原的某部官兵為主抽組,駐地最高海拔3600米,是海拔最高的受閱部隊。擔任方隊領隊的西藏軍區副司令員唐建明少將,已在高原服役整整40年,曾擔任西藏軍區某山地步兵旅旅長和邊防軍分區司令員,多年鎮守雪域邊陲。
“平型關大戰突擊連”英模部隊方隊將軍領隊、第16集團軍參謀長黃銘少將,十多年前就有從東北跨區到大西北交叉任職的經歷,曾擔任新疆軍區北疆某邊防團副團長。
岸艦導彈方隊將軍領隊、海軍北海艦隊副司令員周煦明少將,在潛艇部隊長期服役后,曾于2001年交流到第31集團軍交叉任職兩年半,擔任集團軍副參謀長,實現了“由海到陸”的跨越。
對于這些將軍領隊來說,帶兵打仗、練兵打仗、率部隊參與重大演訓活動,是家常便飯。
黃銘少將在擔任師長的時候,曾帶領部隊多次參加“和平使命”聯合軍演。
“攻堅英雄連”英模部隊方隊將軍領隊、第21集團軍副軍長田福平少將,曾組織部隊遠赴海拔4300米的青藏高原腹地實施長達4個半月的“高原寒區使命課題訓練”,為未來作戰積累了經驗。
第二炮兵部隊共有6個裝備方隊7種導彈武器型號亮相勝利日閱兵,是自1984年國慶閱兵戰略導彈部隊首次亮相以來,第二炮兵同時展示型號最多、枚數最多的一次。而帶隊受閱的6位將軍領隊,既有基地軍政主官,也有副司令員、參謀長,還有指技合一的總工程師,充分體現了中國戰略導彈部隊高級指揮員的鮮明特色。他們都曾多次參與指揮演習、試驗等重大任務,累計立功次數達10次以上。
和平雖日久,將軍未下鞍
“執行出海任務越多,越能感受到祖國的強大和我們自身的成長。”艦空導彈方隊將軍領隊、海軍東海艦隊副參謀長黃新建少將去年率隊連續出海213天,出色完成了馬航失事客機海上搜尋和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執行第17批護航的任務。
他是我國培養的新一代導彈驅逐艦首任艦長,擔任過兩個支隊的支隊長,曾帶隊多次出訪,并與外國海軍多次進行聯合訓練、演習和護航行動。
從駕駛戰艦駛向深藍到帶領戰車接受檢閱,在黃新建看來,兩者沒有區別,“閱兵和打仗一樣,都需要率領部隊以最高標準完成使命。”
和平雖日久,將軍未下鞍。
和黃新建一樣,將軍領隊群體普遍都曾參加過搶險救災、維穩處突、維和護航等非戰爭軍事行動,經受了急難險重任務的考驗,取得了不凡的“戰績”。
百團大戰“白刃格斗英雄連”英模部隊方隊將軍領隊、第14集團軍副軍長鄧志平少將和“華南游擊隊”英模部隊方隊將軍領隊、第42集團軍參謀長陳相文少將,年輕時還有參加邊境自衛反擊戰的經歷,并都榮立戰功。

“上天能駕機,下海能操艦”的李曉巖少將(前左一),擔任陸戰兩棲突擊車片隊將軍領隊同方隊士兵一起訓練
輪式裝甲突擊車方隊將軍領隊、第54集團軍副政委劉法峰少將,在擔任濟南軍區某師政委時,曾率領全師官兵急馳千里挺進汶川參與抗震救災。
反導系統方隊將軍領隊、蘭州軍區空軍副參謀長潘國海少將,2013年甘肅岷縣漳縣地震發生后,指揮部隊迅速投入緊張救災。
白求恩國際醫療方隊將軍領隊、解放軍總醫院政治部主任田鷗少將,是將軍領隊中唯一的女將軍,但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同樣堪當大任。
2013年4月四川省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后,時任解放軍總醫院政治部副主任的田鷗,第一時間帶著專家醫療隊趕赴災區,她提出:“重傷員在哪里,總醫院的專家就要出現在哪里。”
公開報道還顯示,10多年前,田鷗在擔任解放軍總醫院紀委副書記的時候,曾大力整治醫德醫風。
武警部隊此次參與閱兵的3名將軍領隊,都來自武警北京總隊。這支部隊肩負首都社會穩定職責,也是武警部隊目前僅有的兩個正軍級地方總隊之一,而承擔受閱任務的“雪豹突擊隊”,更是聞名遐邇的精銳特種部隊。帶隊受閱的武警北京總隊副司令員徐平少將,就是當年主持打造“雪豹突擊隊”的指揮員。
“攻堅英雄連”英模部隊方隊將軍領隊、第21集團軍副軍長周建國少將,多年前在擔任某裝甲師師長的時候,也曾率領部隊長時間參與維穩執勤行動。
這個“60后”占主體的將軍群體,普遍視野開闊,思路清晰,思考長遠。
第一個駕機飛過天安門接受檢閱的陶炳蘭少將,不僅是一位經歷豐富的特級飛行員,多次帶隊執行重大任務,更擔任過解放軍陸航學院院長等職務,并參與籌劃編制“十二五”“十三五”期間陸軍航空兵發展規劃。
他還撰寫了《寫好飛行化陸軍的“隆中對”》《新一輪世界軍事變革呼喚構建完整低空作戰體系》等研究文章,對陸軍航空兵在未來戰場如何發揮作用、如何讓陸軍真正“飛起來”等問題提出了獨到見解。
“陸航在我國是一個成立不到30年的新兵種。”陶炳蘭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如果不能為明天的戰爭做好準備,一定會吃敗仗。”
在閱兵訓練基地,陸戰隊兩棲突擊車方隊將軍領隊、海軍南海艦隊副參謀長李曉巖少將的傳奇經歷,常被人津津樂道。
作為當年“上天能駕機,下海能操艦”的“明星”艦長,曾擔任遼寧號航母首任艦長的李曉巖,現在正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三棲指揮員”:除了駕機、操艦外,還要“陸戰能指揮”。
2014年初,他帶領海軍陸戰隊首次成建制赴內蒙古朱日和訓練基地寒訓;2015年初,海軍陸戰隊赴沈陽軍區洮南訓練基地寒訓,他又再次擔任指揮員。在他看來,海軍陸戰隊要向國際一流陸戰隊看齊,必須具備全時全域作戰的能力。
這次帶隊受閱,對于李曉巖而言,是熟悉最新型兩棲突擊裝備的好機會。
“現在的戰爭是立體戰爭,仗越來越難打,需要指揮員具備立體空間、聯合作戰的概念。”他說,裝備新了,謀打仗的思維也要新,視野要更加開闊。
“抗日戰爭時,我們用‘小米加步槍打敗了鬼子,說明那時候立足‘小米加步槍的作戰思維是很先進的。但現在如果再用這種思維,那就很難打勝仗,可能會吃很大的虧。”這位曾在世界著名海軍指揮學院留過學、擁有碩士學位的少將直言。
“海軍作為一個國際性軍種,要堅定不移地走出去。”作為解放軍第一支海軍艦隊——東海艦隊的一分子,黃新建更希望把將軍領隊與軍事力量聯系在一起。
在他看來,自己是海軍的代表隊,也是解放軍的代表隊。在他身后的,不只是一輛輛受閱裝備,而是一個個作戰編隊,一支支走向深藍的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