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葉菡
藝術家的反重力游戲
◎吳葉菡
浮在半空的汽車、斷為兩截的房子,比起正常的事物總是更能吸引人的眼球,且看看愛搞怪的英國年輕藝術家亞歷克斯·齊內克玩了什么把戲。

作品《齊心協力,舉起我來》和遠處的“倫敦眼”交相呼應
人們要欣賞藝術品,總會做一個選擇。但英國藝術家亞歷克斯·齊內克(Alex Chinneck),卻希望“逼迫”大家看自己的作品,而拋卻那個選擇的過程。
于是,他在公共場所搭建了讓人容易產生錯覺的藝術品,以吸引眾人注意。其中,“反重力”是齊內克的拿手好戲:在百年歷史的廣場上,被攔腰截斷的建筑物漂浮在空中;無人問津的老房子突然旋轉了180度;英國著名地標“倫敦眼”觀景摩天輪旁,一輛紅色小轎車竟倒立在天上……
這位藝術家到底如何操縱了重力,讓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2014年10月,倫敦考文特公園里有一幢新建筑拔地而起。不過這座建筑有點詭異,它的上半部分與底部分離,漂浮在3米高空中。這個名叫《你可以帶走閃電,但請留下雷鳴》的作品,使藝術家亞歷克斯·齊內克一夜之間被世界認識。
齊內克早就想建造一座“反重力”的漂浮建筑,但“有限的材料數量總是個困難”,他坦言。直至一家生產聚碳酸酯的公司提出幫助,才為齊內克的“反重力”夢掃清障礙。這種常用于電腦外殼的輕便材料,配上鋼材支架,構建起上半部分建筑。至于建筑為何如此逼真,是因為齊內克利用數字仿舊雕刻技術,“欺騙”了大家的眼睛。“即便觸碰,你都無法辨出真假。”他說。

作品《從我鼻子的膝蓋到我的腳趾肚》是一棟看起來倒立著的房子
即使材質輕巧,建筑何以漂浮?仔細看建筑右側的綠色餐車,其內部實為一個6噸的起重機,它支撐著上部重達16噸的鋼質支架和聚碳酸酯,在其綠色外殼的偽裝下,逃過眾人的眼睛。由此,這個視覺把戲才算解開了謎底。原來,這些讓人們產生錯覺的“反重力”作品,是齊內克把承受重力的支點隱藏了起來,并非不存在。
齊內克的另一作品《月球上的礦工》中,房子的大門倒立在頂部,窗檐則跑到了玻璃下面。這一次,齊內克以外星人的視角設計建筑,帶著你玩起180度大反轉。其實,他是在普通的墻面外層貼上繪好的薄磚和塑料,裝飾成了倒立的外墻。為了更顯逼真,還掛上有著100多年歷史的公司招牌。
不僅房子會倒立,最近齊內克更是將“反重力”進行到底,讓一輛重達一噸的汽車倒掛空中。
離“倫敦眼”不遠的南岸中心停車場上,一塊15米長的瀝青路面被剝開并反卷到了天上。一輛嶄新的汽車四輪朝天,緊貼著彎曲路面,倒是與遠處的摩天輪交相呼應。
乍看之下,這輛真材實料的紅色汽車下面沒有任何支撐物。這次又是什么“反重力”的把戲?據他介紹,秘密在于瀝青路面內隱藏起來的鋼材,它連接在汽車輪胎邊安好鋼架。精確計算支撐力后,這件《齊心協力,舉起我來》一夜之間被“舉”了起來。
英國《衛報》曾評論,“齊內克是個在建筑中制造錯覺的大師,作品中充滿了離奇。”

作品《月球上的礦工》也是倒立的房子,其實,藝術家只是在墻面貼上繪好的薄磚和塑料,裝飾成倒立外墻。

《月球上的礦工》在改造之前曾是棟廢棄的老房子
現代公共藝術往往在一片區域中顯得突兀,齊內克卻十分在意建筑原址的歷史和文化。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稱他的作品為場域特定藝術,即為了特定地點而創造的藝術作品。
《你可以帶走閃電,但請留下雷鳴》坐落的考文特公園西廣場,作為倫敦近代最早的露天廣場,受到各路街頭藝人的青睞。再加上旁邊的皇家歌劇院、特魯利街皇家劇院,讓這片區域飽含“演藝文化”。“我讓建筑的周圍環境來定義建筑風格,所以最終作品同四周環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還原了這里184年前的模樣。”齊內克接受“設計邦”網站采訪時說道。
這件作品僅展出23天,但游客絡繹不絕。“人流量較以往增加了18%,24個國家的新聞都報道了這件作品。”齊內克提到。
至于那棟后來被顛倒方向的房子,原屋已佇立了200多年。它背后的庭院曾是個馬廄,一旦需要,成群的馬匹就通過右側的走廊被運至泰晤士河和各大市集。可惜的是,這棟房子近些年已被廢棄。
在研究了原址的歷史后,結合這個有通道的建筑特點,齊內克發現一座建筑的形狀和歷史有著如此親密之關系。他可不想錯失這個良機,他構想出一座倒立房屋。“讓建筑風格融入周圍環境的同時,運用反向視角,能讓大家重新看待習以為常的生活。”一幢破舊的老房子未必能博得人們的眼球,但經過齊內克的靈感注入,人們重新關注起那些曾被流放到潛意識中的日常細節。
確實,除了專注于現場特色外,齊內克作品廣受好評的另一大原因,是作品多處于熟悉的生活場景,每個人都可以把它同自己聯系起來。為讓日常生活告別單調,他在司空見慣中注入想象。于是,一百多年前的建筑突然出現并浮了起來,每天路過的不起眼的舊房子翻轉了180度,停車場上一輛小轎車一夜間倒立天上。大家紛紛舉起相機記錄這些藝術品,表達了對作品的驚嘆和喜愛。
亞歷克斯·齊內克1984年生于英國倫敦,很難想象這位極具天賦的藝術家差點成了板球運動員。齊內克的父親是體育老師,一直想把兒子培養成職業運動員。直到齊內克16歲喜歡上藝術,才算告別了運動場。
隨后考入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的齊內克,讀完本科后只想趕緊離開學校。他覺得那里極度阻礙創意,而走出學校能擴寬表達藝術的方式。齊內克并不自稱為藝術家,他對建筑、工程和戲劇同樣感興趣,作品也因此糅合了多個領域柔和的特征。
齊內克坦陳,引導自己走向創意之路的是骨子里的叛逆。好在他的作品少了藝術的晦澀難懂,多了人人皆知的震撼,才讓父親放棄了培養兒子成為運動員的夢想,轉而支持這樣一位有趣的藝術家。
說到有趣,就像此刻你看到這座一面墻將要滑落的屋子,你不可能不想再看上一眼。這件題為《從我鼻子的膝蓋到我的腳趾肚》的作品,亦來自齊內克。

本欄目責編/廖素冰houlai@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