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紓緯
國際專家著書談教訓干廁應用項目內蒙古夭折記
◎季紓緯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生態城鎮項目中安裝干廁的住宅樓
據在世界范圍內致力于可持續發展的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調查顯示,截至2011年,全球約70個國家記錄在案的有315個生態衛生項目,大部分位于農村和城郊。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的城市社區——大興生態小區,就是其中之一。該小區曾被稱為“全球最大的生態干廁(旱廁)小區”,是全球第一個在城鎮多層樓房中使用干廁的環保項目。然而,在運行3年后,生態干廁卻被該小區居民拋棄了,項目終告失敗。那么,從這個案例中我們應該汲取什么教訓呢?
作為鄂爾多斯生態城鎮項目負責人,瑞典水資源學家阿爾諾·羅斯馬林(Arno Rosemarin)在《城市生態衛生項目的挑戰——鄂爾多斯生態城鎮項目的教訓》(英文名為“The Challenges of Urban Ecological Sanitation——Lessons from Erdos Eco-Town Project”)一書中,詳述了項目失敗的原因。
2003年,瑞典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與鄂爾多斯市東勝區政府合作,在郝兆奎村啟動“瑞典-中國鄂爾多斯生態衛生城鎮項目”的建設。該項目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地區干廁應用項目,是瑞典國際開發署資助的全球第一個小城鎮多層樓房使用干廁系統的實驗基地。當初的設想是:通過“源分離”生態衛生系統,將每戶居民的尿液和糞便分開收集,經處理后用于農田施肥;其他生活污水采用活性污泥法就地處理后,用于小區及其周圍地區的綠化灌溉。
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SEI)是瑞典政府資助的科研機構,也是瑞典國際發展合作署國際“生態衛生研究”計劃的技術支持和執行機構。“生態衛生研究”是個10年計劃,于2001年發起,前5年著重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開展試點,進行宣傳和推廣實踐等;后5年,則拓展宣傳、形成國際合作網絡,以支持《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實現,通過試點工作積累的經驗和技術交流,來改善試點地區的衛生條件。
該研究所水資源學家阿爾諾·羅斯馬林在《鄂爾多斯生態城鎮項目的教訓》一書中談到,東勝區約有50萬人,市內部分地區一天只供應3次水,采用比傳統衛生系統節水的干廁顯得尤為重要。另外,在城市里,約1/3的人使用自己的抽水馬桶,另外2/3用的是公共廁所,其中絕大部分是骯臟的蹲坑廁所;在城郊及周邊的農村地區,大部分家庭使用狹窄的蹲坑廁所,條件很差,甚至存在開放式排便問題。羅斯馬林預想,干廁項目若應用成功,對中國甚至全球城市衛生系統的改造,將起到示范作用。
研究所之所以選擇在中國開展合作項目,是因為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使公共衛生系統壓力日增。到2008年,已有近半數中國人居住在城市,而其中僅有不到六成的人使用改進的衛生系統。中國經濟已經快速發展數十年了,時下面對的問題是能否在不傷害環境的前提下可持續發展。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強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這與研究所(SEI)的工作目標相契合。另外,中國有利用人類排泄物作為有機肥的傳統,政府亦有相關政策予以鼓勵,這也為研究所的“生態衛生研究”計劃提供了便利。
在選址方面,研究所需要在中國尋找一個處于起步發展狀態的二三線城市。這類城市的縱深污水處理系統尚未建設好,用水也比較缺乏。其次,這類城市的政府必須有強烈的改善愿望,能為研究所的試驗提供空間和便利。幾番考量后,研究所將試點定在半干旱地區鄂爾多斯的東勝區郝兆奎村。
鄂爾多斯生態城鎮項目采用公私合作方式,開發商為大興房地產發展公司,地方政府則為該公司提供土地使用權和事成之后的退稅保證。按項目原先的設計,是先在兩棟住宅樓里進行無水源分離馬桶使用試驗,技術成熟后再逐步推廣。當地政府覺得這是件大好事,于是一舉在39棟住宅樓里安裝,供800多戶居民使用。

無水源分離馬桶的結構說明圖來源:《鄂爾多斯生態城鎮項目的教訓》一書

覆有不粘涂層的不銹鋼便斗來源:《鄂爾多斯生態城鎮項目的教訓》一書
源分離馬桶由該研究所負責設計,中國潮州的一個廠家生產,每個造價七八百元。它和普通馬桶的區別在于設計了小便斗和大便斗,都不用水沖,馬桶里儲存的是滿滿的鋸末,作用是節水、除臭和讓大便盡快變成有機肥。
小便時要對準馬桶前部的小便斗,尿液通過獨立管道進入地下儲尿池;大便時一坐下,倒扣的便斗碗就會翻轉過來,再拉一下馬桶右側的伸縮桿,碗里就會鋪上一層細細的鋸末,便后一起身,便斗碗就自動把大便和鋸末翻轉,落入地下室的儲糞桶,每個月,有工人來傾倒糞桶兩至三次。地下室里的抽風機,24小時不停地從糞管里抽風排向屋頂,用來除臭。

干廁使用說明示意圖來源:《鄂爾多斯生態城鎮項目的教訓》一書
但2006年干廁投入使用后,小區普遍出現糞尿后續處理無門、氣味難聞等各種問題,氨氣味彌漫在家里令人難以透氣,地暖的使用更加重了味道。因為需要不停翻轉,馬桶的便斗碗大量損壞,有的居民家中還從廁所里爬出了蛆蟲。2007年,鄂爾多斯迎來10年來最冷的一個寒冬,接近零下30℃的氣溫中,屋頂通風口的水蒸氣結晶形成冰霜堵塞了氣流,加上冬天尿斗結晶,地下尿井里的尿遇冷收縮,產生的氨氣排不出去,倒灌進居民家里,很多人反映“臭味熏眼”,各種問題的疊加使住戶失去了信心,在2009年只得將所有干廁改裝為水沖式廁所。
失敗之后,阿爾諾·羅斯馬林總結出如下教訓:
一是當地政府監管不嚴,有約20戶居民私自安裝了沖水馬桶并強行接入污水管,而政府并未予以干預,這對項目的整體實施明顯不利。
二是居民觀念問題。很多居民反映干廁是農村才使用的低級廁所,在城中的公寓里使用太不合適,感覺像是開歷史的倒車。而且,如有親屬來訪看到干廁會有些尷尬,這些想法最終變成了對干廁的抵制。
三是干廁的設計存在問題,導致使用不便。因為使用鋸末作為糞便掩埋材料,坐便時會有鋸末濺出來,并且相關操作對老人和小孩而言過于復雜。
四是設計問題導致異味。這是最嚴重、最令居民接受不了的問題。由于沒有水將排泄物馬上沖走,加之鄂爾多斯市整體建筑設計水平不如人意,建筑物內氣壓變化(穿堂風)較大,異味很容易四散開來,招致強烈的不滿。
五是居民使用習慣問題。用慣了沖水廁所的居民,已經習慣把廁所當作垃圾站使用,完全無視該項目提供的各種提示,隨意拋棄各種用過的衛生用品和垃圾。這種生活習慣的轉變需要長時間來完成,該項目只能加強對常規維護和氣鎖裝置監察的頻率。另外,沖水廁所的便利(沖完就走)已經在當地居民心中根深蒂固,大多數人根本不愿意特意為這五谷輪回之事費心,導致項目的開展遇到很多困難。
六是樓房建筑質量低。很多建筑問題在建筑完工數年后才被人發現,而當時瑞典方面根本沒有預料到試點區域的建筑缺陷。排水管道常年被建筑碎片、泥土和各種廚余垃圾堵塞,本身已經比較脆弱,加上重型機械在施工時不注意,使整個排水系統一直運行不暢。此外,風扇也有問題,使異味問題無法解決。
七是居民使用方法有誤。由于異味問題難以根治,很多居民不得已將水沖入干廁,試圖消除,卻反而加重異味。
該項目失敗原因還受其他因素影響。如鄂爾多斯市領導班子變動,新領導減少了對項目的支持;項目起初打算在建筑結構相對簡單的建筑上進行,但是后來改到了多層的復雜公寓建筑內,難度極大;原來在鄂爾多斯市實行的用水配給制在該項目執行過程中被廢止,居民可以更方便地獲取廁所用水。此外,通過煤礦業發展,鄂爾多斯市經濟水平迅速提升,當地居民更加認為使用干廁是一種生活質量的倒退。
最后的結局是,項目方重新設計了干廁系統,增加了一個自帶的小排風扇來解決異味問題。但是2009年,當地居民受“干廁比水廁低級”這一根深蒂固的想法影響,最終決定全部恢復改用沖水廁所,項目徹底宣告失敗。

多層公寓建筑內的“源分離”生態衛生系統示意圖來源:《鄂爾多斯生態城鎮項目的教訓》一書

“源分離”生態衛生系統示意圖來源:《鄂爾多斯生態城鎮項目的教訓》一書
本欄目責編/鄭挺穎 zhengtingying@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