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朱思存
黑土地的奇跡寰球汽車傳媒走進一汽-大眾長春基地
文、攝影/朱思存
記者的第四次長春之行依然和一汽-大眾有關。作為中國最早的合資廠商,一汽-大眾在長春這座內陸城市已歷經二十余載的精耕細作。誠然,一汽-大眾曾經創造過太多輝煌的數字,這也使得它在面對爭議時需要付出的心理成本更加高昂。在近期有關一汽-大眾的巨大爭議面前,這家中國乘用車市場的領導者能否用事實回擊非議,生活和工作在那里的人們是否深陷輿論的漩渦中無法自拔?
此次寰球汽車新聞報道組走進一汽-大眾,就是希望通過全方面的采訪各領域人士,深入一汽-大眾長春基地各個車間,嘗試向外界全方位、多角度的呈現出一個真實的一汽-大眾。1.寰球汽車傳媒董事長兼CEO吳迎秋(右)與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張丕杰(左)互贈禮物
百度地圖上顯示,作為一汽-大眾主生產基地的長春距離最近的港口大連港的距離超過700公里。在2012年底哈大高鐵建成開通前,長春人民如果想去“看看大海”,可能要坐一整晚的火車。盡管這只是記者個人的一種推算,但從地緣位置上講,身處內陸的長春似乎并非是孕育現代工業的熱土。
因為地緣的特點,長春即便作為省會城市,也難有其它城市高不可攀的房價,加上近年市政建設的有力推行以及白山黑土的良好生態,長春市民的幸福指數始終位列全國前列。當地人對這一點深以為自豪。在他們看來,長春既有著一汽-大眾這樣強大的企業作為城市發展基石,同時又有著良好的“軟實力”作為吸引人才落戶的條件,這是當代中國所非常難得的。
其實,無論是創業初期還是輝煌的頂點,長春對于中國的工業、特別是汽車工業都是一座舉足輕重的城市,但用衡量城市的常規標準來看,顯然會有很大落差。與北、上、廣那些時常看到的高聳雄偉、氣勢磅礴的建筑不同,這里的建筑大多是四四方方的、盡管帶著一點“蘇聯式”的冷峻,但成蔭的綠植覆蓋依然讓它們看起來非常壯美。在一汽-大眾生產廠區所在的綠園區,過去曾經存在于全國很多地方,但如今大多已蕩然無存的“家屬區”和其所代表的夢想和幸福感依舊鮮明。盡管長春市已經開始拆除一些略顯破敗的建筑,但正是這些紅磚瓦房,在幾十年前,就幫助“一汽人”實現了擁有自己一方天地的夢想,而他們的子女,很多繼承了父輩的事業,如今和更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技術、設計、產品質量控制人才奮戰在一汽集團各個子公司中,成為建設這座汽車城的一份子。
事實上,這正是一汽-大眾不同于其他很多合資企業的特別之處。在企業員工的一言一行中,你總能很清晰地捕捉到一條與這座汽車城休戚與共的脈絡,而這座城市也將這股榮光,盡可能地展現在每一個到達這里的人面前。比如,長春龍嘉機場的旅客通道中,依次鋪開的一汽-大眾、一汽-大眾奧迪和一汽馬自達三幅廣告讓每一個抵達的旅客都能清楚知道,自己即將奔赴的是怎樣一座城市。
參觀一汽-大眾長春基地的活動被安排在抵達長春后的第二天。時間尚早,我們一行人站在206大門口,等待著即將到來的工廠探秘。
盡管已不是第一次來到長春基地參觀,但記者的內心依然懷有深深的敬畏。我清楚的記得第一次看到廠區中那輛為慶祝“奧迪百萬輛下線”而特別懸掛的展車時的心情:作為中國汽車工業合資典范,一汽-大眾在大眾和奧迪兩大品牌的帶領下,一方面創造出驚人的銷量增長速度,另一方面,它也經歷了其他企業從未有過的質疑。作為一家反應相對“遲鈍”的企業,沉默幾乎成了大眾保持尊嚴的一種固定模式,但它對中國汽車工業在技術人才儲備、產品質量控制體系以及體量的增長等方面的貢獻卻毋庸置疑。
記者來到長春基地時,正逢一汽-大眾的“寒冬期”。據相關報道顯示,一汽-大眾在5月份的銷量下滑超過兩成。然而,記者注意到,在長春基地的正門-206大門外,一切一如平常。臉龐透紅的工人夾著香煙蹲在馬路邊嘮起家常,西裝革履的德國技術人員則埋著頭吃著早飯。更多的,是滿載廠區員工的大巴由這里駛入深深的廠區。車隊與彎曲的道路交織在一起,耳畔似乎已經傳來了隆隆的機器聲響。
另一點尤為顯目——206大門外懸掛兩幅巨大的宣傳海報分別標有“責任”和“品質”二個詞匯。兩個再普通不過的詞匯,卻抓住了中國消費者的要害,對千萬量級的一汽-大眾而言,務實與鉆研本身就是大眾多年積累出的硬功夫。而一時的得失,對于一路已閱曲蕩的一汽-大眾來說,只能說是艱險待英雄,狂沙吹盡始到金。
在成都和佛山工廠相繼投產后,長春依然是一汽-大眾最繁忙的生產基地。在總裝車間,我見證了國內最忙碌的生產線。在偌大車間內,物流周轉、整車裝配、檢測等區域緊密排列。各個生產工序流程科學、合理,并采用先進的電動可升降滑橇等技術,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緊鄰生產線,還建有物流超市和車身立體庫,確保了生產過程的物流管理和供應。
據悉,通過優化生產流程,最大程度地挖掘生產潛能,轎車二廠的生產節拍可以達到64秒一臺車。事實上,總裝車間能夠高效地完成組裝工作,離不開前期部門有力的支持。比如在焊接車間,進口自德國KUKA機器人集團公司的機器人,正揮動自動搬運機械臂,把坯料送上一個個焊接工序。工作人員介紹,這些靈活自如的機械手,不僅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也能有效地保障操作工人的人身安全。組裝完成的車輛需要經過多重檢測方能真正走向市場。因此,整車先進的檢測程序也絲毫不能含糊,UPS電檢、轉轂試驗臺、前束調整、道路試驗均不可或缺。
對于焊裝車間生產的白車身,轎車二廠質保科的強度檢驗室要對其進行金相檢驗、超聲波檢驗等,確保車身焊裝的質量和整體的強度。檢驗室負責人介紹,為充分保障焊接的強度,一汽-大眾會將車身拆解,切割焊接處的截面,并用顯微鏡觀察焊接處,進行金相分析。此外,一汽-大眾也會采用不需破壞車身的先進的超聲波無損檢驗。
對于零部件的裝配來說,尺寸和匹配尤為關鍵。如果尺寸偏差過大、匹配出現問題,可能會影響風阻、油耗等性能指標。因此,在質保部測量技術中心,一汽-大眾的工程師們采用先進的精密測量設備,對零部件尺寸進行準確測量和控制。測量技術中心負責人表示,一汽-大眾要求外飾匹配工差不能超過0.5mm,超過即為不合格的產品。而對于發動機等精密零部件,對尺寸的要求則精確到微米級別。
在一汽-大眾提出的“2020戰略”中,成為“中國最優秀的汽車合資企業”和“員工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公司”,是一汽-大眾力爭的企業愿景。如果說先進的工藝是保證一汽-大眾產品品質的關鍵,那么員工幸福指數的高低,同樣關乎到每一款車輛的成敗。比起現代化水平更高的佛山工廠,長春工廠的“人力”資本更為密集。因此,如何避免因人工操作所造成的誤差和風險,更好做到對品質的不斷追求,也成為廠區工委所必需考慮的事情。
在總裝車間、轎車二廠等主要生產車間,記者注意到很多工位都放置有主題板報,里面所撰寫的內容除了文體活動、技術標兵評選,還有很多工人的座右銘。其實就好比“高高興興上班來,平平安安回家去”之類的主題標語,“幸福工作”在這里是一個再普通不過共知,但它的確蘊涵著“大眾制造”背后的一系列內涵。精湛的工藝、錙銖必較的精神以及充滿幸福和歸屬感的員工、綠植遍布的廠區,一汽-大眾品質的秘密,或許就藏匿在這點滴中。
一座工業城市的昨天與今天終究無法割裂,功能性的工業建筑,在長春基地中隨處可見,它們按照百科全書式的方法從外形和作用分類組合和展示,精密的運轉過程仿佛產生一種工業“圣像”。而對這座城市和所做事業懷有深深榮譽感的一汽人,正是鏈接這部精密機器的潤滑劑。無論是工人還是管理者,他們從不懷疑事業可能的高度,因而,夯實過去的輝煌,迎接未來的挑戰和榮譽,已經成為他們的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