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夢悅
于淑珍:讓生活充滿陽光
文/王夢悅
引言:“并蒂的花兒競相開放,比翼的鳥兒展翅飛翔……親愛的人啊攜手前進,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一首天津歌唱家于淑珍演唱的《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成為了那個時代的流行經典。從藝近60年,于淑珍已經滿頭白發,仍然儀態雍容,聲音甜美。作為歌唱家,她雖然早已退休,卻依然沒有忘記觀眾和舞臺

于淑珍(攝于1985年)


于淑珍(攝于2015年6月)
2015年初夏,“珍韻流芳——歌唱家于淑珍訪談會”在北京國家大劇院藝術資料中心舉行。從南京、天津、哈爾濱、重慶等省市趕來的歌迷集聚到這里,以專輯《于淑珍歌唱藝術集》為媒,共同分享她所走過的近一個甲子的藝術人生,傾聽她的音樂代表作品。當得知到場的粉絲不僅有自己的同齡人,還有70后、80后,甚至90后時,她感慨地說:“我原先以為只有一些老年觀眾喜歡我的歌,現在看到還有許多年輕的朋友,這給了我很大的鼓勵……這么多年來,我對掌聲并不陌生,但是今天我被大家的熱情深深感動了,我要給遠道而來的朋友們深深地鞠一躬。”
于淑珍的從藝之路是從愛好開始的。從工廠的學徒工到歌舞團里的專業演員,憑借著對歌曲最真摯的喜愛,再加上天賦,才完成了這一華麗轉身。她經常說:“唱歌是我骨子里的愛好。”少年時扒著戲棚子看演員唱戲的畫面,成為于淑珍最為珍貴的童年記憶。16歲時,她進工廠當了學徒工。當聽說文化館招人時,她們4個姐妹一同報名,最后只有她一人被留了下來。于淑珍的從藝之路正是從文化館起步的。1956年初,當時舉行工人藝術調演,于淑珍以新疆民歌《美麗的姑娘》拿了一等獎,被天津人民劇院歌舞團選上并錄用為正式演員。

周恩來同于淑珍親切握手

鄧小平與于淑珍握手
剛進入天津歌舞劇院時,于淑珍總是忐忑不安,作為完全沒有受過專業訓練、自然成長起來的演員,她覺得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在最初幾年里,她一直想去音樂學院進修,但由于工作緊張而繁忙,這個念頭最終未能實現。之后她轉而更加抓緊一切機會學習,以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我是吃百家飯長大的”,于淑珍如是說,她的老師是廣義上的,“電臺里的歌曲、戲曲,眾多戲曲名家,甚至是觀眾的反饋都是我的老師。”
“要是能給電影唱首歌,出個盒帶,那我就滿足了。”在歌舞劇院從藝20多年后,于淑珍心里漸漸萌生了這樣一個夢想,那時已經是上世紀70年代末了,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實現夢想的機會竟然突然來臨,而且將她的事業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1979年,正在籌拍電影《甜蜜的事業》的導演謝添找到了于淑珍,邀請她演唱電影中的主題歌《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稀里糊涂好多好事兒就落在了我頭上”,據她回憶,第一次錄是用民樂伴奏,效果不理想,第二次改成了用電聲伴奏,當時用電聲樂在國內還非常鮮有,錄完后她心里一直打著鼓。讓她沒有想到的是,這部電影還沒有正式放映,她唱的這首歌竟開始流行了。有的影院即便是放映別的電影,也會播放這首歌曲,以此招徠觀眾。幾年后,《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便走出了國門,被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音樂教材。
于淑珍也因此成名。帶著這首歌,她走上了1984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以后的幾十年,如果哪次我登臺不唱這首歌,很多觀眾都會覺得不是我了。”于淑珍開朗地笑道。
于淑珍成名了,她的名字也隨著歌聲傳遍了大江南北。但同時也給她帶來了不少的煩惱。有一陣子,她平均每天都會收到10多封來信,對于觀眾來信,她都會仔細閱讀并盡可能回復。“每個月光是回信就要花掉我6元多錢,正好是一級的工資。我有時候開玩笑說,哎呀,怎么成了名,還要降級呢!”她愉快地回憶道。在那些雪片似的來信中,有求歌片兒的,有示愛的,甚至還有求我幫助買天津產飛鴿自行車、縫紉機的。對于要歌片兒的,她一開始都是工工整整地用手謄寫,后來因數量太多寫不過來了,在歌舞劇院的幫助下才得以復印解決。不過后來單位認為,這屬于在外接活兒,需要交給歌舞劇院20%的勞務費。她打電話給導演謝添問怎么辦,謝添從劇組的存留款中拿出200元寄給了她,于淑珍從中提取了一部分交給了天津歌舞劇院。
作為歌唱家,于淑珍不僅在演唱專業上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職業操守上也令人敬佩。一次天津歌舞劇院到外地巡回演出,西安是最后一站。沒想到在西安的第一天,于淑珍發現自己的嗓子失聲了。隨團醫生告訴她嗓子已經充血了。“這幾場音樂會賣的又主要是我的票,所以要由我來決定。我考慮,如果順延演出,80多人吃住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要是退票也很難,會給劇場增添很多麻煩和壓力。就這樣,我說一定要演!”有的老演員有點看不下去了,提醒說:“你這是在毀自己啊。”每天一場,每場8首歌,這樣的強度就是堅持唱下來,今后很可能就不能再唱了。幸好,于淑珍堅持了下來,她的演唱依然清新甜美,而且每場演出她都堅持真唱,給西安的觀眾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左起:呂文科、關牧村、呂遠、于淑珍

于淑珍在國家大劇院接受訪淡
1998年,于淑珍告別了絢麗的舞臺退休了。與其他歌唱演員不同的是,她不教學生、不帶徒弟。她說:“有些年輕人慕名而來登門拜師,我都婉言拒絕了。我不敢隨便收學生,因為我沒有正式進過音樂學院,聲樂功底不夠厚實,有的人能唱好但未必是好老師,帶徒弟是要負責任的,當我覺得自己能力不夠時就不去做。”于淑珍雖然不收學生,但她對去音樂學院開講座卻樂此不疲。她說,自己喜歡和現在的年輕人說心里話:“同學們,千萬別只學一首歌,一定要多唱新作品,一定要有自己首唱、原唱的歌。”現在的民族聲樂演員,“共性多了些,個性就差了些。”她最愛聽的一句話是:一群人唱歌,閉著眼睛就能聽出來,這是于淑珍!“無論唱民歌還是通俗歌曲,總之要唱出自己的特點、自己的味道。一個毫無個性特征的人,在藝術上是不可能成功的。”
退休后的于淑珍,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去上學。她在天津老年大學報了名,第一次走進校門,有人問她,您又來教聲樂了?她擺擺手說,我是來當學生的,上書法課來了。后來,她又學了幾年繪畫,揮毫潑墨把牡丹、梅花畫得有模有樣。以書畫為伴的日子,讓她學到了知識,愉悅了心情,提升了素養。平日,于淑珍在讀書學習時,注意積累一些格言警句。只要喜歡,她就用毛筆抄錄下來,反復閱讀,思索、理解。“有人問我退休以后不感到寂寞嗎?其實,老年人一定要想開,到什么時候做什么事兒,能唱就唱,不能唱就學點兒別的東西,挺好的。”說這話時,于淑珍的臉上又漾起了幸福的微笑。

于淑珍和關牧村同臺演出后合影
(責任編輯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