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 思
“老曲新唱”
—— 談“抗戰歌聲”反法西斯音樂會作品的編配
文/陳 思

有一種聲音應世世代代地延續下去,那就是抗戰的歌聲;有一類藝術家應當被歷史永遠銘記,就是那些堅持在戰火漫天、同仇敵愾的崢嶸歲月中譜寫這些歌曲的老一輩革命藝術家—— 他們的作品廣為流傳,并啟發和深深影響一代又一代后人,成為經久不衰的典范。
2015年9月,沈陽音樂學院分別在沈空軍人俱樂部、沈陽音樂學院音樂廳及盛京大劇院音樂廳舉辦了《抗戰歌聲——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經典聲樂作品演唱會。其中,大部分歌曲創作于延安魯藝時期,被當代作曲家改編為“交響合唱”,反響熱烈。作為新一代的藝術創作者,我們不僅要學習與掌握先輩們的藝術精髓,還肩負著不斷吸納與創新先進藝術理念的責任,讓藝術的生命充滿朝氣,永遠鮮活。
整場音樂會中有15首經典抗戰歌曲在編配的行列,包括《魯迅藝術學院院歌》《大刀進行曲》《團結就是力量》《擁軍花鼓》《延水謠》《解放區的天》《軍隊和老百姓》《在太行山上》《南泥灣》《我們的鐵騎兵》《到敵人后方去》《二月里來》《延安頌》《兄妹開荒》以及《歌唱二小放牛郎》。編配是指以原作為藍本,在既定的條件下進行創作與發揮,是對編配者音樂素養、審美意識及寫作功底的綜合考驗——作為本次音樂會歌曲的編配者,新一代作曲家們在遵照原作藝術風格的基礎上擴展人聲聲部、配以管弦樂隊的伴奏,巧妙安排各聲部間的關系,并適度運用新穎的和聲,擴充結構、調整速度,通過多樣化的“變奏”手法來豐富音樂的內容與表現形式,使原作變身成為一部部富于時代氣息、符合當代審美情趣的交響合唱作品。本場音樂會中的編配作品各具特色,不做一一列舉,本文僅以幾部編配手法特征鮮明的代表性作品作為分析的范例:
《在太行山上》(劉暉編配)是一部兼具抒情性與戰斗性的合唱作品。該曲為復二部曲式,第一部分速度稍慢,具有史詩般的氣質;第二部分速度較快,為進行曲風格。與其它版本相比,這部作品的編配更為獨到。首先,在前奏的處理上,其它版本基本采用樂隊全奏,開門見山,排山倒海。而該作品的前奏則由弦樂柔和引入,打擊樂迅起之后全奏進入,音勢對比強烈,為全曲的戲劇性風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此外,前奏中的半音化下行低音線條與上行的旋律線構成反向,音樂充滿了張力;其次,在作品的第二部分,作曲家運用弦樂(高音區)、硬質音色銅管以及打擊樂來強調旋律中重要的因素,并通過副旋律或短小的間插句來豐富音樂的層次,為實現音響的最大化做出了行之有效的努力。
《解放區的天》(李昊朗編配)為多句體樂段結構,襯詞豐富,節奏明快。作為音樂會曲目之一,作曲家通過“變化重復”的手法將原作擴充為A(快)-B(慢)-A(快)的三部性結構——第一部分(重復樂段,第一段為齊唱,第二段為男、女聲交替演唱)與第三部分(單樂段,男、女聲輪唱)采用混聲合唱+樂隊全奏的方式,氣氛熱烈;中段雖只有短短的一句(采用第一段的第一句),但慢速幾乎可以使其與前、后的部分抗衡。此處樂隊停止,女聲分為和聲性二聲部,氣氛由熱烈變為安靜悠遠。另外,音樂中的說白襯詞及切分節奏為作品平添了許多趣味性與時代感。《擁軍花鼓》(韓焱編配)是由作曲家安波根據陜北民歌《打黃羊調》改編而成,全曲表現出了熱烈的“民擁軍”的場面。這首作品自誕生以來,已廣泛流傳幾十年,并已被多個聲種和形式演唱過。陜北花鼓主要是由男女對唱形式表演,表演時一人持鑼一人敲鼓,伴奏也主要是由鑼鼓伴奏。在這次編配中,作曲家為了保持陜北花鼓的特點在西洋管弦樂隊中加入了小堂鑼、堂鼓等民族打擊樂器以表現熱烈、歡快的場景,而每段最后的竹笛與人聲旋律的“支聲”性寫法亦是為了保持陜北民歌的風格。該曲的原作有五段唱詞而無速度變化,此次編配作曲家將整體結構重新劃分為帶有引子的三個部分:引子部分的材料節選自原曲,是對原有旋律的變奏與加工;第一部分由第1、2段組成,采用女聲齊唱與輪唱的形式;第二部分由第3、4段構成——間奏過后轉回齊唱,后半部分(第4段)的開始處速度放慢近一半,隨后逐漸加快;第三部由第5段構成,為全曲的高潮——其與前面形成調性對置,即直接換調到上方大二度,而銅管組的加強效果更促成了高潮段落的形成。

《南泥灣》(陳思編配),原作是一首帶有濃郁陜北民歌風味的歌曲,結構為復樂段,有三段歌詞——以最大程度保留原作曲風為前提,編配者積極展開了自己的想象力,以恰當的寫作技法為音樂平添了許多趣味性與藝術性:首先,編配者通過多樣化的“變奏手法”使三個原本相同的段落富于不同的結構功能和音樂形象,并有效利用混聲合唱“可變性”“多層次”的優勢豐富了音樂的內容與表現力。其次,唱段之間設有連接,用以構成人聲與樂隊音色的對接及速度情緒的轉換,色彩性與戲劇效果鮮明。第三,前兩個唱段均以“人聲”為主,樂隊則采用弦樂“撥奏”蜻蜓點水式的伴奏方式,其目的在于突出最后一個唱段,即混聲合唱+樂隊——蓄勢已久的力量一觸即發,加之調性轉為上方小二度,煥然一新之感頓出。《歌唱二小放牛郎》(劉暉編配)是一首兩句體七段詞的敘事性歌曲,速度較慢,具有較強的抒情性。經過二度創作,該曲變成了富于速度變化與戲劇性的交響合唱作品。首先,作曲家在結構上進行了精心的布局,即前奏→第一段“領唱”→第二段“領唱+女聲”(和聲)→第三段“合唱”→第四段“領唱”→第五段“領唱”→第六段“合唱”→第七段“領唱+合唱”。整首作品以領唱為主,附加與穿插伴唱、合唱作為“調劑”手段,使得音樂富于變化。其次,該曲在速度上采用“慢-快-慢”的處理方式,即以第三段為分水嶺,其前、后的部分為慢速——第三段由下行音階式間奏引入,速度突起,音樂由抒情突轉為激昂的進行曲式風格,隨后速度突降,音樂趨于平緩。這種寫法不僅大大增加了音樂的戲劇性,更是音樂發展與結構平衡的需要。第三,作曲家在第五段中采用的弦樂“持續震音”的配器方式不僅與歌詞“敵人把二小挑在槍尖……”的悲壯情緒相吻合,還給予領唱者在節奏上相對自由的空間。值得一提的是,作曲家對第五段中“摔死在大石頭的上邊”一句進行了巧妙的改寫,即以“強調和渲染”為目的將“摔死在”三個字在高音區以下行三音列的方式重復了一次,大大增加了音樂的悲劇性色彩,直戳人心。最后一段為領唱+合唱,是整首作品中唯一一次由全體歌者演唱的段落,氣勢恢宏。此段多采用大三和弦,與前面的小調形成鮮明的對比,意味著悲痛與必勝的決心并存,正義必將永生。
《大刀進行曲》(劉利民編配)為多句體單樂段,主題果斷生動,形象地刻畫了抗日勇士的英雄形象。在這里,作曲家雖未對原作音樂的各要素進行改動,但在調性的安排上卻顯得獨具匠心,即前奏為C→第一段(領唱)D→第二段(合唱)bE的二度調關系布局方式——D與bE為相差五個調號的遠關系調,換調的寫法使調性色彩對比突出,而合唱的浩大聲勢令終段更加光鮮亮麗。
編配是音樂創作領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靈活、變通地將經典作品世代傳承,即老曲新唱(新奏)為新生代音樂人們所更好地接受。藝術創作之路充滿坎坷,任何一部藝術作品不可能盡善盡美,但可以日臻完美——懷著對藝術的敬畏,不斷地自我修正與更新才是藝術創作者們永恒的道路。
(責任編輯 吳家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