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佳音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音樂(下)
文/謝佳音
除鋼鼓音樂之外,還有另外一種起源于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音樂叫做卡利普索,這也是一種在整個加勒比海地區都頗具影響力的音樂形式。
卡利普索(Calypso)是帶有強烈感染力、熱情的節奏,以呼應式的應答為其演唱形式的歌唱藝術,它來源于西非的抗議歌曲和法國的游吟詩人敘事歌曲,歌詞多是講述時事故事,涉及社會、政治問題,訴說不公平,帶有鮮明的諷刺意味。
有關卡利普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殖民統治時期,當時的黑人奴隸們被販賣到特立尼達的種植園勞動,統治者不允許他們相互聯系,于是,奴隸們就借自己的音樂來溝通、來嘲諷他們的統治者——那些來自法國和西班牙的移民們。

傳統的卡利普索被認為是舞會和派對音樂,至今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狂歡節上依然盛行。特多的狂歡節不亞于巴西的狂歡節,在節日期間,走到哪里都能見到卡利普索歌手的演唱。
卡利普索之所以吸引人,它的魅力在于其熱情的音樂和尖銳的歌詞。

卡利普索的音樂混合了多種多樣的音樂風格,其中包括西非的Kaiso和已經被人們遺忘了很久的法國圣誕節音樂Guesh。旋律高度發展但節奏相對簡單,多采用切分節奏;典型的伴奏樂器有吉他、班卓琴、鋼鼓和各種各樣的打擊樂器,這都和傳統的卡利普索保持一致。音樂元素的高度混合形成了卡利普索獨特的音樂風格。
卡利普索的演唱直接采用黑非洲的呼應式,有問有答,領隊的獨唱叫做Calypsonian,他即興編出歌詞,對社會現實、政治事件或各種要人進行詼諧的諷刺,通常是用法國克里奧約人的方言Patois演唱。歌曲一般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對勝利的期待和歡呼,另一部分則是對失敗者的嘲諷。


卡利普索的歌詞具有尖銳的諷刺意味,是政治性的、社會評論式的風格,這歸因于它的起源是奴隸們控訴他們殘暴的統治者,基于此,歌詞中的諷刺也隱含著隱喻與幽默,這也是卡利普索音樂一直以來所延續的藝術傳統。曾經有一首經典的卡利普索音樂,是Lord Invader的《朗姆酒和可口可樂》,這是一首述說20世紀40年代美國駐扎在特立尼達的軍隊里的一些不合時宜的惡行的諷刺歌曲。
卡利普索雖然沒有像有些音樂形式那樣在整個世界范圍里刮起一陣旋風形成那種短暫的風靡,但是卻在20世紀的前半個世紀里人氣飆升,涌現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卡利普索音樂人,他們的綽號也十分有意思,像上文提到的“主的入侵者”(Lord Invader),還有“匈奴王阿提拉”(Attila the Hun)和“咆哮的獅子”(Roaring Lion)等。1956年,人稱“卡利普索歌曲之王”的美籍非裔音樂明星亨瑞·貝拉方特(Harry Belafonte)的一首"Banana Boat Song" ("Day-O")引起了世界歌迷的熱捧,他的這張專輯也成為了整個卡利普索音樂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銷量過百萬的專輯。著名的卡利普索歌手“大麻雀”邁緹·斯帕羅(Mighty Sparrow)把卡利普索的音樂傳統順利地帶到了20世紀70年代晚期,但是自此以后,卡利普索迅速衰落,偏離到了其他的音樂風格中去。

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卡利普索和靈歌音樂開始結合,形成了加勒比海地區的一種新的音樂形式——索卡(Soca)。索卡和卡利普索相比,速度加快了,節奏變化更多了,但是歌詞中諷刺社會和政治的成分也相對降低了。索卡的音樂加入了非裔美國人的多種音樂元素,還從其他的流行音樂和特立尼達島傳統的鼓演奏中吸收了一些元素。杰出的代表是艾絡(Arrow)和他的歌曲《火熱火熱火熱》。
(責任編輯 張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