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娜
歌劇《傷逝》歸來后的新收獲、新思考
——一個女性文化的視角
文/李 娜

歌劇《傷逝》是韓偉根據魯迅先生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是中國第一部心理抒情歌劇,由人民音樂家施光南在1981年創作完成。全劇巧妙地通過四季的刻畫,反映出在當時的環境下,愛情的脆弱和不堪一擊。
“十年磨一劍”,從《傷逝》首演到復排經歷了30多個年頭,這部戲之所以能夠一直活躍在舞臺上,可以說是一個奇跡,為什么在當今這個浮躁的社會里,《傷逝》可以不被大眾所遺忘,這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
歌劇《傷逝》的藝術生命得以常青,首先因其植根于文學品格,上世紀80年代,歌劇應運而生,成為陽春白雪。它的典雅和韻味讓人耳目一新的同時也給人以驚嘆,《傷逝》劇中許多經典的唱段令人難忘,成為民族歌劇的經典范例,讓無數人為之震撼,這也是為什么一次次地被復排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傷逝》的歌詞真實別致,像散文一樣飄逸;劇本的創作角度新穎,這樣大膽的嘗試對歌劇的發展有著廣闊的延伸空間,是中國文學與西方歌劇的一次完美呈現。施光南先生為了創作出核心唱段,廢寢忘食,現在看來許多經典的唱段就是在他輾轉反側中完成的。如《一抹夕陽》《紫藤花》《風蕭瑟》《不幸的人生》等經典唱段,把女主人公子君悲傷惆悵、依依惜別的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由于詞曲作者潛心的完美追求,使得劇中唱段珠聯璧合,這些經典唱段也隨著時間的推移彰顯出品質的高貴。
從1987年開始,施光南先生用了3年的時間在廣州太平洋影音公司錄制了全劇的音樂,就在完成錄制的三個月后,他不幸因病逝世了,他為我們的民族歌劇留下一份寶貴的財富。選擇重新復排這部歌劇,讓生活在不同時代的青年人感受文化的盛宴,重溫魯迅的經典文學,唱響了時代的旋律。
大連作為東北文化和經濟的名城,有很多的青年人渴望著欣賞到高雅音樂,為了讓更多的人走進歌劇,讓歌劇走進人們的心中,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在2014年的秋天,將這部沉寂了30多年的經典歌劇《傷逝》重新搬上了舞臺。
經典歌劇《傷逝》經過重新編排后,還是有許多新的亮點和感受的,筆者有幸出演《傷逝》女主角子君這個角色,站在一個女性的角度重新審視了女主人公,感受到子君是一位新時期女性,有著追求個性的新思想,追求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她不在乎別人的眼光,勇敢地同舊勢力抗爭。與涓生結婚后,悲劇在一點點向她走近,每天忙碌于柴米油鹽的瑣碎生活中,開始為了生計而放棄了自己追求的理想,丟失了自我,漸漸地變成了一個家庭主婦,并在精神上依附于涓生,成為了男人的附屬品。這種結果并沒有使子君得到她所追求的生活和向往的自由,她從一個充滿理想的新時期女性淪落為男人的犧牲品。筆者認為,子君勇于追求自由的愛情,想像魚兒在海里自由地遨游,像鳥兒在天空自由地飛翔,不管世人的流言蜚語,不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快樂地生活,這種態度是值得稱贊的。但婚后不再堅持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涓生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她將當初自己的誓言“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拋在了腦后,這種思想是釀成悲劇的根源。子君的悲劇是當時的時代所造成的,加上男權主義的強勢,女權的低下,最終釀成了悲劇。子君在追問,子君在吶喊,她想從秋風和落葉中找到答案,她已意識到未來的日子結下的是苦果,她的心態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被現實的生活撕得粉碎,婚姻成為愛情的墳墓。
同時筆者也認為,子君悲劇的釀成,有很大的原因是涓生造成的,他對待愛情不夠堅定,軟弱自私,把擺脫子君作為尋求新生活的開始。子君自殺后,涓生一直活在歉疚和自責中,如果他能夠勇于承擔起生活的責任,共同面對生活的壓力,就不會是這樣凄慘的一幕!雖然這只是子君一個人的悲劇,但其實折射出當時大多數女性的遭遇,他們生活在封建社會,女性地位低下,沒有選擇的權利。一個有思想的新女性也必須在現實面前和社會的輿論下低頭妥協。子君雖成了這個社會的犧牲品,但也給了大多數女性新的希望和夢想。
在表演的同時,筆者感受到傳統文化觀念對中國女性的影響,從女性的角度感受到了中國女人一直處于社會的底層,但她們內心始終保持著崇高的信仰和對新生活渴望,她們希望在歌劇的世界里看到的不僅僅是正在經歷的社會,還希望看到自己心中理想的境界和狀態,她們渴望“和諧美好,男女平等”的理想,她們渴望有真正的話語權,但在現實生活中,這一切是不存在的,她們希望在藝術創作上得到心理上的“補償”。所以,在21世紀的今天,女性文化的創作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我們要不斷地挖掘女性審美的內涵,讓女性在人生舞臺上成為真正的第一主角,勇敢地面對自己的生存環境,擺脫壓力和輿論,擺脫傳統的價值觀,實現真正的女性價值觀轉變。
為了更加貼近年輕人的欣賞心理,歌劇由原來的兩個小時縮減為一個半小時,內容更加精煉,以子君的悲劇為主線,在“不幸的人生中”深深地思考,最后在合唱“紫藤花”的旋律中結束全劇。形式上也采用了室內歌劇的風格,壓縮了合唱人數的規模,采用了鋼琴伴奏,舞美采用布景道具。我們希望把這部經典的歌劇以更加簡單的形式呈獻給大眾,貼近大眾,貼近生活,可以在青年群體中廣泛傳播。我們希望通過這次的重排,自身得到更大的提高,有助于我們的教學和演唱工作,言傳身教,把每個眼神、動作傳授給在校的學生,讓那些有一定基礎的聲樂學生都可以走上歌劇的舞臺,提高每個人的戲劇表演功力,增長知識,開闊眼界。
《傷逝》的再次歸來,意味著中國大眾對中國歌劇的本體回歸,中國本土的歌劇還正處于一個上升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還需要不斷完善,兼收并蓄。《傷逝》的復排喚醒了歌劇向舞臺藝術回歸,讓人們走進劇院欣賞中國的歌劇,與當下大眾的審美取向相諧,讓觀眾享受到舞臺以外所不能產生的快樂,領悟到只有走進劇場,才能與人物同呼吸共命運,達到全身心的釋放。《傷逝》的復排讓人們想起了歌劇發展進程中許多難忘的往事,它承載著中國大眾的理想,它是一個生命周期的開始。此次的復排演出很難與30年前的首演等量齊觀,與大眾的期望值也會有差距,但這并不會令人感到遺憾,因為時也勢也,這說明人們看重的并不是《傷逝》復排本身,而是看重復排的意義!
所以,讓我們一起關注《傷逝》的歸來,一起享受民族歌劇的藝術魅力!
(責任編輯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