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金 石
鍵盤樂器的起源與發展 (之二十一)電子鍵盤樂器之單排鍵便攜式電子琴
編/金 石

20世紀20年代初,前蘇聯無線電工程師特萊明(Leon Theremin)發明了特萊明琴(Theremin)。它的外形是個方形箱體,左右分別是環形和豎直的金屬天線裝置,接通電源后,內部的電子管振蕩器和無數的電子元件使兩個天線周圍產生高頻無線電波,操控人通過雙手對高頻無線電信號進行干擾,使特萊明琴的音量和音高得以變化,形成了最初的電子音樂。這種電子樂器的出現為形形色色的電子鍵盤樂器的研發打開了一扇窗,從此拉開了電子鍵盤樂器發明創造的序幕。
20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末,隨著電子科技由半導體、二極管、印刷電路到集成電路、大規模集成電路直至近代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等不斷地發展進步,電子琴的發明制造技術也不斷提高。數字技術在電子琴制造方面的應用,使它的音色愈發完善、逼真,特別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在電子琴中的運用,使電子琴的體積更小、容量更大、價格更便宜。早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及一些歐美國家已經將電子琴向小型化、便攜式方向發展。
目前常見的單排鍵便攜式電子琴種類主要有:兒童式非標準鍵盤電子琴、便攜式手卷電子琴、教學類單排鍵電子琴、演出類單排鍵電子琴等。兒童式非標準鍵盤電子琴的琴鍵比普通鋼琴琴鍵小,通常沒有配重,音質較差,伴奏簡單,演奏的功能相對單一,但價格便宜,是低齡兒童入門學習和培養興趣的玩具用琴。便攜式手卷電子琴的琴鍵大小、音域與鋼琴相同,黑鍵和白鍵幾乎在一個平面上,它的琴體很薄、可折疊,使用時像畫卷一樣展開,鍵盤右側是琴的主功能控制區,一般有幾十種音色和伴奏節奏,音質相對差些,音響效果也稍遜色,但它的優點是攜帶方便,不占空間,適合聲樂或其他非鍵盤演奏專業及音樂愛好者使用。教學類單排鍵電子琴、演出類單排鍵電子琴的琴鍵與鋼琴相同,琴鍵也有配重,通常有四五個八度的音域,音色、伴奏功能、操控功能比前兩類琴更專業,特別是供演出使用的電子琴,還具有編輯音色、節奏、編曲、存儲音樂片段、播放音色存儲器等高級功能。
便攜式電子琴可以發出各種弦樂器、管樂器、打擊樂器及民族樂器的音色,以及這些音色的復合、疊加音色。不同音色是通過振蕩器將電的振蕩加以合成、分解成不同的諧波,不同的諧波會發出不同的聲音。電子琴的自動伴奏可以奏出不同風格音樂的基本節奏型,如探戈、搖滾節奏等,也可以在樂句的連接處插入變化的節奏、和弦,使樂句的過渡連接更自然、更有動力,自動伴奏功能中還有前奏、尾聲等等,還可以在伴奏部分選擇刪減或增加聲部,甚至可以先有打擊樂然后逐漸加入低音、內聲部及副旋律,使伴奏部分靈活多變、豐富多彩。伴奏部分的操控有單指和弦和多指和弦,還有音樂片段的錄音及音色預置功能等等。
鋼琴是通過手指觸鍵的速度、力度、用力方向等方式改變音色,電子琴是通過電子原理來發聲,無論用何種方式觸到琴鍵都不會改變音色,只是下鍵速度、力度的變化對音量有簡單的控制(電子琴的音量主要由音量鍵鈕控制),但在琴上的連奏、斷奏、跳音等奏法與鋼琴相同。在琴鍵左側通常會有一個滑輪,它可以使任意一個音高向上或向下奏出一個半音區間的滑音效果,用以模仿類似弦樂器滑音的技巧,還可以控制顫音效果。
總之,便攜式電子琴琴體輕便、音質優美、功能齊全、操控性能優異,在音樂教學領域被廣泛應用。它可以小組形式授課,能夠節省師資,有利于學生間的互相比較、互相學習,提高教學效率。演奏時還可以采用齊奏、合奏、輪奏等形式,提高學生的協作能力,增強團隊意識。由于便攜式電子琴自身的諸多優點,被越來越多的音樂愛好者、專業人士學習和使用,是電子琴家族中最受歡迎的一類。
(責任編輯 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