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紀是一個競爭的時代,是人才的競爭,是人才素質的競爭,時代發展呼喚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我國教育法明確規定我國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這里,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是我國教育工作的總方向,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教育方針中的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它要求整個教育事業要與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并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內容和方法上有不斷的新的發展;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這是教育培養目標的重要標準,“德”不僅僅是品德,還同時包括政治素質和思想素質;“智”也不僅僅是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智力,還包括養成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體”同樣不僅僅講體格、體能和體質,還包括掌握體育知識和技能、娛樂身心、培養高尚情操等,德、智、體全面發展將促進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總的培養目標。可見,德、智、體全面發展就是我國教育方針對人才素質的要求。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要統籌體育、藝術和語文、歷史、品德五科在綜合育人方面的融合,要進一步修訂課標和教材,形成從小學到大學五個學段的銜接。在立德樹人工程里,特別把體育和藝術列入其中。努力使學校體育、藝術真正成為立德樹人的載體,切實發揮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在全面育人中不可替代的價值與功能。正如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所說的,學校體育和藝術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戰略轉型發展期。
一、以促進教育轉型內涵發展為目標
1. 時代背景下的定位設計。到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正在設計并將付諸實施的“十三五”規劃必須緊緊圍繞實現這個奮斗目標來制定。學校教育發展須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諧共振”,當前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沒有變,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和矛盾疊加的嚴峻挑戰并存。把握戰略機遇有效應對挑戰,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人力資源強國的奮斗目標,培育和儲備數以億萬的具備優良素質的、合格完善的公民,并從中產生成千上萬的優秀專業和創新人才,是各級各類教育的使命。經濟社會發展靠人力,人力提升靠教育,教育發展靠質量,質量提高靠學校。在外部政策、條件保障愈加完善的情況下,內涵建設為主的學校質量教育在轉型回歸本位中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需要全面追求學校品質的提升和學生素質的提高。因此,注入大學體育與藝術教育活力來引導和支持教育內涵發展的綜合改革迫在眉睫。
2. 關注學校品質和學生素質。學校品質的基本特征表現在,它是質量、內涵、文化、特色、信譽的集合體;它是關注生命、熱愛生活、體現責任的綜合展現;它是辦學觀念到辦學理念、再到辦學意識、最終形成辦學思想的認識過程;它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政府教育“四位一體”的大教育觀;它是校長領導、教師專業和學生學習“三大能力”的匯聚體;它是“為了所有孩子”面向全體以示公平和“為了每個孩子”彰顯個性以示公正的教育態度;它更加強調立德樹人、強健體魄、審美素養和科學探究的育人活力;它是學校課堂品質、校園品質、環境(社會與家長)品質的整體反映;它是華夏文化、隴原傳統與現代精神的綜合展示。
美國教育專家維廉·班奈建議對“學校品質”的十個考察方面:①環境安全,秩序井然;②教育科目明確;③注重和尊重個人的特點和獨創性;④高水準的師資隊伍;⑤校方領導得力和健全;⑥高標準,嚴要求;⑦注重布置有效的作業;⑧經常自我評估和意見反饋;⑨家長積極參加學校活動;⑩走進學校,如同走進一個溫馨的大家庭。
學生素質的基本體現在于“素質非教而育”。在處理“成人”與“成才”的關系上,素質教育的目的不在于造就“才”,而在于完善“人”。只有首先是個完善的“人”,才能造就成“才”;只有數以億計的中國公民都成為完善的“人”,才能在此基礎上產生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學生素質不可或缺的五個方面是:“身”—健康的身體;“心”—健全的心理;“情”—豐富的情感;“智”—正常的智慧;“美”--審美的素養。蔡元培先生在1921年北大新生開學典禮演講中上提出的《現代大學生的標準》中談到,大學生一是要有獅子般的體魄,二是要有猴子般的敏捷,三是要有駱駝般的精神,若再加兩條就是審美的眼光和自愛、愛人。
今天,我們的教育觀念,須從以學校教育與學科教育為主,轉變到以素質教育與全民教育為重。促進追求競爭力與快樂學習之間、抓經濟與重教育之間、社會價值觀與人才培養價值觀之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完善辦學條件與提升學校品質之間、“成才”與“成人”之間的相和諧、相協同。
二、以高校體育與藝術教育活力為引領
甘肅高校的功能布局,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版圖上,體現出以省會蘭州地區(包括定西)為“一個中心”,東西(天水、張掖)輻射“兩翼齊飛”,形成河西(五市)、 河東(慶陽、平涼)、南部(隴南甘南臨夏)和北部(白銀)“四驅聯動”的,集綜合、應用和技術類相結合與普通、職業和民辦教育相互補的、地域產學研支撐和多學科多類型人才培養為一體的完整結構,應當也能夠為不同地區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提供強力支持。
1. 高校特別是師范類院校,在體育藝術類教育人才培養中的獨特功能和解決地方教育音體美師資結構性短缺的數量需求中,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體育、藝術工作無論在學校教育教學還是服務社會中,都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一是在黨的教育方針中,體育、藝術教育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是人的全面發展不可缺失的重要內容。二是學校體育與藝術教育工作直接關系到教育本質的體現和目的的實現,也是學校的特色所在,它在師范院校更是不可或缺。三是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在育人要求上有三個關鍵詞:一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二是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三是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因此,我們應該把學校體育與藝術教育工作高看一眼,厚愛一分;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高校體育、藝術教育與服務工作,把它上升到關乎青少年品德修養、身心健康和全民素質的高度做好這件大事。
高校的體育、藝術教育和人才培養工作是通過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支持和服務)而推進的。學科建設的核心,一是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能力,二是解決重大科技問題的能力。高校體育與藝術教育值得關注的重要的問題:一是如何創造條件打造人才項目基地一體化來整體提升體育、藝術學科教育教學水平,使其做大做強;二是如何在基礎教育主戰場對學校體育與藝術教育領域改革和發展起到引領、研究、輻射、示范、支持的“生力軍”作用;三是如何培養輸送優質合格的體育與藝術教育人才充實地方基礎教育,使其“能用、夠用、實用、好用”和“進得來,沉得下,留得住,用得好”;四是如何在體育、藝術學科學生專業能力培養和公共學科學生體育藝術素質培育中,作到“雙促進、相協調、同發展”,等等。
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地方院校轉型發展的新形勢下,要大力開展教育改革和創新,其核心實際上是如何培養人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有勇氣解放思想,弘揚體育精神,尋找改革的新思路。
首先要有新的“觀念”作為認識的啟蒙,經過對觀念的內化和提煉產生自己的“理念”,然后經過行動逐漸磨合形成“意識”,最終由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產生“思想”,作為行動的指南。
改革的實施,既需要領導者的高度重視和頂層謀劃設計,也需要凝聚廣大基層的探索創新和全體的理解共識。只有這樣,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在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才能取得突破,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才能真正順利推進。
2. 加強校地合作,使大學按教育功能和分布區域,整體提升支持服務水平和地方學校體育與藝術教育的育人功能。
在我們學校體育與藝術教育格局中,基礎教育是主戰場,廣大中小學校是“主力軍”,是重中之重;高校則是體育和藝術教育的“生力軍”;而其他社會力量如體校、藝校、廣電傳媒、文聯系統、劇團等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軍”。 形成集團作戰,三軍缺一不可。各級教育管理部門的體育藝術教育管理的職能機構應是調動三軍優勢形成“省市聯動、以縣為主”集團作戰能力的“參謀部”,統籌協調指揮評估學校體育與藝術教育工作成效。
提升大學功能和水平,優先發展教育,在經濟發展水平低、百姓重視教育程度高的甘肅,創業者最重要的應具備“三種能力”。一是勇于自主發展的開拓能力,能夠“敢為人先借梯上樓”,打造一種“精”;二是善于配置資源的駕馭能力,能夠“不求所有旦求所用”,匯聚一場“氣”;三是巧于精準發力的攻堅能力,能夠“有所為有所不為”,凝煉一個“神”。 把有限力量用在刀刃上,對準坐標,聚焦改革,突出重點,精準發力,搶踏時代發展的快車道。
要做好體育、藝術教育改革和服務社會的工作,就必須創新思路,開闊視野,整合力量,盤活資源,徹底改變高校、中小學和社會力量三方在體育、藝術教育與社會服務上各自為戰,沒有形成合力的現狀。這就需要校地之間實現真正的合作。
就高校而言,立足地域文化資源,引領各區域基礎教育發展,決定著高校的地位和作用極其重要。 就地方而言,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戰略是人才戰略,這也是黨中央確定的唯一“優先發展戰略”,各級領導、社會各界和學生家長關注和投入教育事業,特別是學校體育與藝術教育的程度多么高都不為過。中小學校,是體育、藝術教育的基礎所在,更是高校體育、藝術專業和非專業高素質生源所在;而高校培養的高層次體育、藝術專業人才和非專業全科教師人才又是中小學師資的主要來源。
可見,高校、中小學基礎教育和社會三方具有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良好基礎和巨大潛力。以大學體育與藝術教育為突破口,實質性開展校地院校合作,是整體提升體育、藝術的育人功能和教育公共服務水平的最佳途徑,也是整體提升學校品質和學生素質的不懈追求。
3. 創新機制體制,以平臺和項目為抓手,搭建面向地方區域學校體育與藝術教育改革發展支持體系。目前,體育和藝術教育改革面臨的問題是缺乏技能型人才和條件設備不足,也存在體制機制沒有對接盤活的問題。在校地院校合作和資源共享方面,省內一些地區和學校已經探索出一些新的途徑和做法。如:平涼市一些鄉鎮學區學校,通過有限的體、音、美專業教師“聯片走教”,以學生不動資源動的方式在學區內校際間流動合作授課,比較好地解決了體育藝術類課程開設專業教師短缺的燃眉之急;西北師范大學集音(樂)體(育)美(術)舞(蹈)傳(媒)五院一體成立了甘肅省中小學藝術教育與研究中心,通過這一平臺組織藝術教育專業人才送教到縣、高雅藝術進中小學校園,效果良好;西北民族大學組織體育專業學生以志愿者身份,派往各地農村中小學將教育實習與指導校園足球有機結合,效果不錯;酒泉舞蹈家協會下的民辦小白楊舞蹈學校無償對移民區民族鄉鎮中小學《少數民族舞蹈課堂》的農村教師和學生進行技術支持的培訓,使所有師生能歌善舞;河西學院邀請省攝影家協會主席和省內高校音樂學院教授、蘭州演藝集團的舞蹈家“精品藝術進校園”,參與校園藝術節系列教學觀摩活動;省語委辦組織的“語言文字文化大蓬車”,將朗頌書寫、美術攝影和語言文字規范校創建等內容引入以中小學為主的邊遠地區;天水師范學院藝術類專業的師生主動參與了天水市教育局和文化局組織的“高雅藝術進中小學校園”支持團隊;省教科所組織全省中小學音樂教師技能大賽,規模空前,影響深遠;等等。這都充分說明只要盤活資源,互利合作,相互支持,才能“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要實現校地院校深度合作,整合資源和力量,關鍵在于理順機制,校對坐標,精準發力,落實到位。區域內高校引領下的學校體育與藝術教育的技術支持上,高校應與中小學密切合作構建“專業支持聯盟體”,以生源供需為導向,對學校體育與藝術教育領域,從高中職中階段,進而引伸到初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形成科學系統的、自上而下“縱向”培養的學校體育與藝術教育“產學研”支持體系;“橫向”要依托各級各類“學校體育藝術教育項目資源支持中心”,聯合省市縣體育與藝術行業協會團體的社會資源和民間力量,通過教育行政部門主導下縣域內學(片)區“聯片走教”和“聯校走教”合作模式及運行機制,使學校體育與藝術教育真正做到“資源不動學生動,學生不動資源動”,達到“面向全體,一人一技,一校一品”的教育目的。
三、以機制突破提出四點設想建議
1. 建立合作平臺。以大學,特別是師范類大學為主,盡快論證申請和籌備成立面向全省地區(東南西北中)的學校體育協同發展中心(聯盟)和學校藝術教育與研究中心(聯盟),并以此為平臺,整合各地區的體育、藝術資源和力量為生源提供學校,特別是中小學校體育與藝術教育提供支持服務。
2. 積極申報省高校科研項目。以平臺為依托,以項目為紐帶,通過實施項目建立高校、中小學和社會團體三方合作的管理模式和長期合作的有效運行機制,合作開展學校體育與藝術教育工作,以期形成“人才、項目、基地一體化”的產學研一條龍式的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體系。
3. 探索建立校地合作評價音體美師資培養質量和專業能力的上崗認證機制,建立雙證書制度。即可由高校與各市教育局聯合制定體育、藝術類畢業生實習實踐合格考評標準,對凡在本市中小學開展實踐教學和實習的師范類體育、藝術專業學生,經考評合格的,由高校和地方教育部門聯合給其頒發體育、藝術學科上崗達標證書,即可作為學校學生合格畢業、獲取學位的主要依據,又可作為專業教師資格認定的主要依據,優先入職從教。
4. 要高度重視對大學體育、藝術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干和學科團隊的培養以及實質性支持。對學校本專業教師校外立項的人才培養項目以及體育、藝術類合作和競賽項目,應納入學校教研、科研項目的資助和職務性成果的獎勵范圍,以不斷強化師資隊伍和提升學科建設水平;同時,可積極探索創新引進和吸納專業技能型的高素質體育與藝術人才的評聘機制,以補充和強化實訓環節的技術力量。
高等教育階段是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階段,更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的重要時期。大學體育與藝術教育為大學生承擔各種艱巨的學習和工作任務打下堅實的身體基礎,為智力水平的提高和思想境界的升華提供了前提,大學體育與藝術教育將德育、智育、心理教育、審美教育、勞動技能教育緊密結合,對大學生智力、品德、審美等方面的素質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成為提升大學生全面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高等學校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優化結構辦出特色,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謀萬事者不足謀一事,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長遠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創新者不足謀一步。站在一個新的歷史發展起點上,“高校體育”應當帶著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為我省學校品質提升和學生素質提高注入活力!
(本文為2015年7月27日的“全省高校體育改革發展論壇”上,省教育廳總督學、甘肅省第三屆大運會組委會秘書長李晶做的題為《大學體育應為提升學校品質和學生素質注入活力》的報告。文章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