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景榮
2015年6月30日,在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儀式上,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國強、副主席楊惠妍繼續認捐1億元,兌現了自己的承諾。
整村改造幫扶
在2010年廣東首屆扶貧濟困日上,碧桂園集團承諾分四年捐贈2億元參與廣東扶貧濟困,并選定廣東清遠英德市西牛鎮樹山村作為首個扶貧試點,開展以綠色產業帶動住房、道路、飲水、通訊、電網的整村改造幫扶項目。
幫扶過程中,碧桂園集團專門組織了一支15人的專業扶貧濟困團隊,并成立臨時黨支部長期扎根農村,堅持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商量。在樹山村投入約5800萬元,為村民建起了一幢幢新樓房,一舉改變了村容村貌;再以“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幫扶模式,發展苗木產業。為農戶墊資50~90%,鼓勵農民用雙手和技術脫貧致富。現已有一個綠色產業示范基地,項目帶動166戶村民種植苗木360余畝,銷售收入1650余萬元,戶均收益約4萬元。
全民技能提升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幫助貧困農民掌握一技之長,2012年6月,碧桂園在清遠市佛岡縣、英德市、清新區“一鎮五村” 開展“全民技能提升項目”,免費開展職業學歷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項目開展至今,已投入2238萬元,幫助932名學生完成職業學歷教育;中期技能培訓10283人,通過就業推薦,幫助3486位村民到珠三角工作,平均收入提高20%。碧桂園還聘請農業專家下到田間地頭,對4359位砂糖桔種植戶進行培訓,使超1萬戶家庭受益。
2013年,碧桂園集團在清遠市清城區建起了全國唯一的一所扶貧大學——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 2014年9月已招收305名困難學子,學院以“辦慈善高校,助貧困學生,育精英人才,為社會服務”為宗旨,對貧困家庭學生免學費、教材費、食宿費,并提供服裝費、床上用品費和寒、暑假探親往返路費等,使受助學生“入學即入職,畢業即就業”,“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達則兼濟天下
楊國強是順德人,農民出身,少時家貧。他在今年的捐款儀式上說:“我十八歲前未穿過鞋,小時候放過牛,年輕時種過田。我知道貧困是怎么一回事,因為我曾經也一無所有。”人窮志不窮。工作后,他從底層的泥瓦匠做起,一步步做大做強,直至資產千億的房企董事局主席。
楊國強從未忘記回報社會,在成為富豪的同時也成為了聞名遐邇的“善長仁翁”。他率領碧桂園集團積極參與“雨露計劃”,設立仲明助學金,創辦國華紀念中學、國良職業培訓學校,開展“綠色產業扶貧”項目和實施“全民技能提升計劃”,迎接受災的汶川桑坪中學師生到廣東復課。
值得一提的是,楊國強父女及碧桂園集團在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歷來“揮金如土”。在2010年廣東首屆扶貧濟困日上,楊國強承諾分四年捐贈2億元;2011年,認捐5000萬元;2012年,楊國強承諾捐贈“一年一億元,十年十億元”,被稱為“十億叔”。此后,楊國強果然年年捐足1億元,加上2015年認捐的1億元,楊國強、楊惠妍及碧桂園集團在教育、產業、醫療、賑災等扶貧領域累計捐款總額超過20億元,并依照捐贈協議全部認捐款項都及時到位。
談到如此之舉,楊國強說:“我最開始的動力來自于貧困,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立下志愿努力讓自己的家庭、孩子過上好的生活。等到已經很富有后,就是努力為社會做貢獻的信念推動著我。我說過,現在只是為社會管理財富,為社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