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景林
(楚雄州農業機械推廣站 云南 楚雄675000)
農藝是指農業生產工藝過程及其相應的操作技術,而農機是指農業的機械化裝備及其應用技術。農藝技術是基礎和手段,農機是農藝技術應用的載體,農機農藝融合能夠促進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1]。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是采用高性能插秧機代替人工栽插秧苗的水稻移栽方式,是繼品種和栽培技術不斷更新后,進一步促進水稻生產降本增效的又一次技術革命,主要包括高性能插秧機的操作使用、適宜機械栽插的秧苗培育、大田農藝措施的配套管理技術[2]。在實施此項技術過程中,需要農機、農藝的合理有效配合。筆者通過對楚雄州實施水稻機插秧技術示范5年來工作情況的調研,分析水稻機插秧示范推廣的實踐經驗,探討進一步完善農機農藝融合、加快實施水稻機插秧技術示范工作的對策建議。
楚雄州總面積293 萬hm2,境內多山,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90%以上,州內海拔最高點3 657 m,最低點556 m。全州轄1個縣級市、9個縣,共有53個鎮、50個鄉。全州年均氣溫14.8~16.2 ℃,年均降水量800~1 000 mm,總人口268.4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0 萬人,是典型的農業州。全州境內耕地總面積17 萬hm2,面積在1 萬hm2以上的大壩子有5個,面積在1 000 hm2以上的小平壩共有62個,形成多個規模不同、獨具特色的農業區域,適宜不同農作物的土地規模化經營和連片種植。全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2 萬hm2,高產穩產農田6 萬hm2,農機總動力174 萬kW。2014年全州人均占有糧421 kg,農民人均純收入6 357 元,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42.6%。水稻是楚雄州的主要糧食作物,年平均種植面積約6 萬hm2,全部為單季稻,海拔1 400 m 以上中高地區品種以粳稻為主,1 400 m 以下低海拔地區種植有少量秈稻,全州水稻種植面積中60%的田塊適用于中小型插秧機開展機械化插秧作業。
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是楚雄州農機部門重點推廣的農機新技術之一。2009年楚雄州農機推廣站在牟定縣首次單點試驗示范1 hm2,經測產,平均單產達到11 670 kg/hm2,取得了較好的示范效應,隨后幾年,機插秧面積急劇擴張(見圖1)。

圖1 2009~2014年楚雄州水稻機插秧面積
實踐證明,在水稻機插秧技術中,塑盤育秧技術成熟,插秧機性能穩定,常規大田管理容易,具有省工、省種、省水、增產等優勢,降本增效明顯,易被群眾接受,在楚雄州中低海拔種植區有較好的推廣應用前景。
5年來,楚雄州累計推廣機插秧面積4 828 hm2,推廣使用軟秧盤200 萬余張,項目涉及全州7個縣(市)21個鄉鎮35個村民委員會5 000 余戶農戶,舉辦插秧現場會100 多場(其中省級2 場、州級14 場、縣級100 余場),培訓插秧機操作手400 人以上,培訓農戶18 000 人次,發放機插秧技術資料3 萬份以上,媒體宣傳50 余次,接待外地參觀學習交流10 余場次,項目實施工作達到了預期目的。
2009年以來,楚雄州插秧機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截至2014年底,全州累計有插秧機172 臺,其中:小型手扶步進式四行插秧機共計110 臺、六行高速插秧機62 臺,品牌主要為久保田、井關、東洋、洋馬、福來威、新天力、川龍、常發等機型。作業期間,農機推廣部門一方面積極組織操作手開展機插秧服務;另一方面,還組織外地插秧機到州內開展跨區栽插作業,彌補州內插秧機的不足。楚雄州農機推廣站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現有插秧機作業質量進行調查評估,認為其株行距、平均插深、漏插率、全漂率、翻倒率、傷秧率、勾秧現象及平均株數等技術指標都符合插秧機作業質量標準,機械制造質量和作業質量較為穩定,能夠適應泥爛而泥腳深的地塊,在楚雄州中海拔溫熱粳稻區和低熱河谷雜交稻、優質稻區有較強的適應性。
2012年至今,云南省農業廳連續3年組成專家組,對祿豐署蠑農機農技植保專業合作社組織實施的“千畝”(66.7hm2)機插秧示范片進行驗收。專家組認為:在省、州、縣業務部門指導下,面對干旱,項目組織實施有力,技術措施到位,示范片群體表現整齊、長勢均衡、抗病青秀、熟期轉色好,示范片平均單產13 011.6 kg/hm2,機插秧與手插秧相比增757.5 kg/hm2,稻谷價按3.2 元/kg 計算,增加產值2 424 元/hm2;機插秧與手插秧相比節約種子75 元/hm2,節約育秧成本150元/hm2,節約栽秧用工1 800 元/hm2,合計節約成本2 025 元/hm2。新增純收益4 449 元/hm2,項目的推廣應用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達到機插秧降本增效的預期目標。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楚雄州根據農業部糧食作物整建制推進試點要求,因地制宜地發展了農機農藝融合技術及綠色防控技術,逐步完善機械整地、育秧、機插、綠色植保、收獲等全程配套應用技術[2]。以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為主的農業生產主體已成為農機農藝融合技術及綠色防控技術示范推廣的主力軍[3]。牟定縣科興農機專業合作社、祿豐署蠑農機農技植保專業合作社祿豐彩云印象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都采取了集中育秧、專業服務、代耕代種等多種經營形式的創新,為全州農機農藝融合技術及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逐步形成了區域化推廣的應用格局。
楚雄州將水稻機插秧工作納入年度科技推廣重點工作,州、縣兩級成立了由農機和農業技術人員組成的項目領導小組和專家組,實行首席專家負責制,加強項目的領導和協調,指導機插秧工作,因地制宜規劃項目,制定實施方案和操作規程。
面對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和鼓勵推廣機插秧技術的機遇,楚雄州積極爭取各級政府支持,做好插秧機購置累加補貼工作,引導鼓勵種糧企業、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購買插秧機,確保技術推廣所需機械及時到位。其中,祿豐縣新增插秧機實現了中央農機購置補貼、省級財政補貼、縣級財政補貼、鄉級財政補貼四級補貼,農民自籌少部分資金即買到先進高效的插秧機械。對購買插秧機進行補貼的同時,祿豐縣、牟定縣還對實施機插秧技術的農戶進行插秧費用補貼,為機插秧的擴大示范推廣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楚雄市、祿豐縣、牟定縣把機插秧工作同水稻高產創建示范項目相結合,通過示范帶動,促進機插秧推廣。2002~2015年祿豐縣被列入省級機插秧示范縣,在省、州兩級的指導幫助下,認真規劃項目,制定實施方案和操作規程,加強技術培訓,在示范區挑選村農科員和小組長作為技術輔導員進行田間指導,選擇科技意識強的示范戶帶頭進行試驗示范,輻射帶動周邊群眾積極開展機插秧[1]。同時,加強農機操作手培訓,使插秧機操作手掌握插秧機的調整、維護、保養和操作方法,為全面推廣水稻機插秧提供技術保障。
各級農機推廣站、農技中心、土肥站、植保站相互配合,各自發揮職能作用,協同完成示范項目工作。農機技術人員重點負責機械整田和機械插秧兩個環節,監督作業質量,指導機手按質按量完成機插秧;農科和植保防控技術人員主要負責機插秧的育秧及栽后管理,農機、農藝共同協作完成示范工作[1]。在創新推廣機制方面,積極鼓勵農機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和科技示范戶購買插秧機,帶頭應用機插秧技術,加強機手機插秧技術的培訓,引導農機操作手積極參與機插秧有償服務,既是插秧機操作手又是機插秧技術輔導員,在村組起示范帶頭作用。農業科技人員在機插秧推廣中積極開展育秧方式和插秧機作業質量對比試驗,通過推廣軟盤濕潤育秧和對插秧機作業質量進行對比,探索出了一套適合本地區成本較低、操作簡便、農民易接受的水稻機械育插秧推廣技術模式,并制定操作規程,使之標準化、規范化、本地化,培養了一批積極主動應用機插秧技術的水稻種植示范戶[2]。經過連續5年的示范推廣,水稻機耕、機耙、機插秧、機械植保防控、機收技術現已成為楚雄州水稻全程機械化的新亮點,農機農藝融合技術推廣及綠色防控技術已被群眾認識接受。
5年來,楚雄州共扶持發展了32個農機專業合作社和52 戶機插秧農機專業戶,支持了13個水稻種植大戶應用機插秧技術,全州出現了18個整村推進的機插秧專業村。牟定縣科興專業農機合作社通過走市場化道路,連續4年在縣域8個鄉鎮開展機插秧示范推廣工作,累計示范推廣機插秧面積1 000 hm2,發揮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祿豐縣金山鎮科甲村委會科甲村以農民技術骨干為主體,牽頭成立了祿豐縣署蠑農機農技植保專業合作社,農機戶帶機入社,連續4年累計完成機插秧面積達1 400 hm2,村委會下轄的6個村民小組連續3年實現了機插秧技術100%全覆蓋。合作社的成功運行,為機插秧技術實現連片作業、整村推進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帶動輻射了周邊村社積極發展機插秧,加快了機插秧技術的推廣應用。
楚雄州水利條件差,水庫壩塘蓄水量小,在干旱年份多數縣(市)水稻種植區育秧用水都得不到有效保證,大田用水又要優先保證烤煙生產,缺乏以機插秧配套的水利條件,制約了機插秧工作的推廣。
在楚雄州武定縣、雙柏縣等1 800 m 以上的部分高海拔冷涼稻區,受目前現有插秧機株行距規格的影響,種植密度不能適應高海拔農藝措施的要求,暫不宜推廣機插秧技術。另外,楚雄州山區、半山區水稻種植區多數以梯田、窄田、高埂田居多,耕作環境比較復雜,多數田塊不利于四行插秧機和高速插秧機作業,而目前研制開發的兩行插秧機較少,影響了山區、半山區插秧機械的推廣。
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以及廣大農戶缺乏塑盤育秧技術經驗,對機插秧能否穩產高產心存疑慮、信心不足,對新機具、新技術不敢進行大膽的嘗試,不敢冒然實踐應用,依賴政府補助的思想嚴重,還沒有形成對機插秧技術較強的市場需求[4]。同時各級部門對購買插秧機的補貼力度不夠,農機示范戶購買插秧機的積極性不高,插秧機的售后服務和技術保障工作不到位,也影響了機插秧技術的推廣步伐。
縣級和鄉鎮基層一線技術推廣力量不足,工作經費短缺,既懂農機又懂農藝的技術人員不多,難以滿足大面積推廣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的需要。水稻機插秧目前還處于試驗、示范的初始推廣階段,技術上還需不斷摸索和總結,特別是育秧、中耕管理及病蟲害防治,需要農機與農藝的有機結合,才能擴大機插秧的試驗、示范和推廣效果[4]。
繼續加大機插秧的示范推廣力度,積極宣傳惠農強農富農政策,積極爭取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支持和扶持。建議各級政府加大補貼力度,實行機插秧的全程補貼,全力推進機插秧工作,使插秧機數量和機插秧面積保持穩定的水平。
農機推廣站、農技推廣中心、土肥站、植保站相互配合,各自發揮職能作用,促進農機與農藝技術融合,共同做好水稻機插秧技術的普及應用,完善配套的技術規范,協同完成示范項目的各項技術工作[1]。重點抓好規范化育秧環節及大田整理質量要求兩個關鍵環節,探索適應楚雄州實際的旱育旱管、旱育水管、本田泥漿育秧等多種技術模式,降低育秧成本,確保栽插質量,為大面積推廣機插秧技術奠定基礎。同時,要集中技術力量和補助資金,重點扶持水稻種植企業、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和科技示范戶,使其成為水稻機插秧推廣的領頭羊,促進機插秧更快更好地發展。
充分利用購機補貼政策,通過樣板的帶頭示范作用,宣傳動員轄區內農戶報名購買相關機械,加大插秧機的售后服務和技術保障工作,在購買插秧機較多的地方設特約維修點,為用戶提供便利,降低維修成本[4]。積極引進適合山區、半山區操作的兩行插秧機,以滿足農戶的多機型需求。提高現有插秧機的利用效能,逐年擴大機插秧示范面積,最終實現農機農藝融合的水稻機插秧技術在楚雄全州推廣使用。
[1]趙建軍.關于農機農藝結合的思考[J].吉林農業.2010,(7):133-134.
[2]魏英俊,王 浩.大力推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的探析[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0,(12):13-15.
[3]舒字成.淺談農機農藝如何在四川更好地融合[J].四川農業與農機.2012,(3):16-17.
[4]陸江林,張文毅,金誠謙.我國水稻育插秧機械化制約因素分析[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3,(2):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