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文+周艷
甘肅扶貧開發走過30多個風雨歲月,承載著隴原兒女的情感和希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里程碑。如今,在“十二五”收官,“十三五”開啟之際,經歷了多年的探索與變革后,甘肅人民期待著下一步與全國人民共同奔向小康,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扶貧攻堅。

“貧中貧”直面“難中難”
說到扶貧攻堅,就不得不提起甘肅人民首創的“三苦精神”,即“領導苦抓、社會苦幫、群眾苦干”,它終結了甘肅“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歷史,取得了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貧困地區經濟社會面貌發生顯著變化、農村居民溫飽問題基本解決的歷史性成就。
如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甘肅人民奮斗的腳步并未就此停止,著眼于全局的發展戰略和目標,隨著扶貧標準的提高,甘肅人民要想在2020年和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小康,還面臨著極大的困難和挑戰。

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富民產業發展不足,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弱,區域間發展不平衡,特殊類型地區和特殊群體的貧困問題積重難返,這些都是甘肅省扶貧開發路上的“攔路虎”,嚴重制約著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步伐。
2013年初,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時強調,甘肅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在全國都是典型的,連片特困地區黨委和政府的工作重點要放在扶貧開發上,把扶貧開發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縱觀歷史與現狀,橫看中央的重視與人民的期待,扶貧必然成為了甘肅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
有人說,走一走東鄉三千條溝,轉一轉莊浪萬畝梯田,嘗一嘗土豆洋芋馬鈴薯,看一看漫山黃土不到邊,就可以體會到“扶貧是甘肅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這句話沉甸甸的分量。
到2014年底,甘肅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17萬人,規模為全國第七,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5736元,比全國人均純收入少4156元,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的33.2%下降到20.1%,居全國第二,常年返貧率在15%~20%。同時,由于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極端干旱區、高寒陰濕區和林緣區,扶貧成本比西部其他省份的重點縣高出25%~35%。
無疑,這對甘肅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也就是說,甘肅與貧困斗爭的歷史遠未結束,延綿幾代人的貧困想要斷根,絕非一朝一夕,尤其是越往后,扶貧難度越大,而構成最后貧困堡壘的,都是已經過多年努力卻仍難以根除的頑疾。
2015年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召開華東7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時強調:“要采用超常舉措,拿出過硬辦法,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用一套政策組合拳,確保在既定時間節點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
2015年 6月18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召開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吹響了扶貧攻堅決戰決勝的號角。“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增強緊迫感和主動性,在扶貧攻堅上進一步理清思路、強化責任,采取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續的措施,特別要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
貧困不休,奮斗不止。精準扶貧呼喚“超常思維”完成超常的任務,需要用超常的思維大膽破舊立新。為此,甘肅很清楚,難點就是著力點,壓力就是動力,只有增一倍才能跟上全國的速度。
于是,甘肅早已先一步又一次開啟了新一輪扶貧攻堅的歷程!
誰來精準?靠“雙聯”
2013年底,全國拉開了精準扶貧的大幕,這與甘肅2012年2月在全省范圍內開展的以單位聯系貧困村,干部聯系特困戶為主要內容的“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理念不謀而合,旨在精確地瞄準貧困人口,通過單位聯系貧困村,幫助村上找準一個發展路子,制定一個脫貧計劃,謀劃一個主導產業,指導、協調和幫助村鎮發展規劃和開發項目的實施,提高貧困鄉村的自我發展能力;通過干部聯系幫扶特困戶,幫助他們了解政策,分析致貧原因,引導他們轉變思路,開闊視野,找準脫貧致富路子,解決發展中的難事,切實在增收致富上出主意、想辦法。
有人說,“雙聯”行動既沒有先例可循,也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參考,但它讓各級干部與特困戶之間形成了“直通車”。“一竿子插到最底層”,讓干部真正“懂了農村”,制定政策能夠讓更多的基層百姓受益。也有人說,雙聯行動是一次不同以往的反貧困實踐,是一項扶貧開發的全新探索,是精準扶貧新思路的積極探索,是將多種扶貧資源和方式疊加的力量效應。

不管怎樣,在三年多的實踐中,從千里河西到隴東大地,從省委書記到普通干部,從駐甘部隊到中央在甘企業,40余萬名各級干部陸續走出辦公室,背負行囊,下鄉駐村,和群眾面對面、手拉手、心貼心,抓雙聯、促發展、奔小康,突破農村多年來的發展瓶頸,為貧困村打開了一扇扇發展之門,成為了甘肅加快貧困地區發展、助推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撐,成為黨群雙向互動、干群雙向受益的有效載體,成為群眾工作方面具有甘肅特點、在全國叫得響的特色品牌。
梁樓村是原甘肅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劉永富(現任國務院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的雙聯行動聯系點,也是進入隴南成縣陳院鎮的第一個村,轄6個村民小組337戶1339人,耕地面積3347.5畝,人均占有耕地面積2.5畝,地形以淺山干旱丘陵區為主,是一個典型的純農業村。雖有通鄉公路貫村而過,但由于歷史、自然等諸多原因,梁樓村勞動力素質低,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基礎設施欠賬較多,經濟社會發展滯后。2011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僅1600元,遠遠低于全縣平均水平,屬典型的貧困村。
雙聯行動開展以來,劉永富先后多次深入梁樓村調研,幫助理清發展思路,商定發展大計。在他的關心下,規劃的新產業、產生的新變化讓梁樓村日新月異、充滿活力。
2015年6月12日傍晚,記者一行一路驅車穿行在去往梁樓村的公路上,兩旁樹木蔥蘢、芳草青碧、空氣宜人。走進梁樓村,淺山丘陵區的田園美景格外好看,即將成熟的麥苗等待著豐收、到處盛開的鮮花爭奇斗艷、廣場上娛樂休閑的人們笑逐顏開,維修、改造后的房屋整齊有序,寬敞筆直的馬路、村道縱橫交錯,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產業蓬勃發展……谷禾之香、青翠之色、安居之樂,讓人心曠神怡,精神煥發,不由得感嘆:美景如畫,典雅宜居,豈止江南!
一進村委會,村主任朱小艷就向記者介紹劉永富為梁樓村引進的第一個外省項目。朱小艷指著甘肅民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廠房說:“這是當初劉永富副省長牽線搭橋給咱村引進的項目,由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投資。”該企業占地19畝,前期投入資金2600多萬元,主要生產有機復合肥、有機硅、防腐蝕涂料、電力護套等環保無污染產品,廣泛用于農業、建筑、水電、航運等行業。
在劉永富的協調下,該公司通過探索創新工業反哺農業的新型扶貧模式,以項目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加快梁樓村新農村建設步伐。公司建成投產后的利潤用于梁樓村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人居環境改善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民生實事。從2013年開始,該公司為了助推成縣核桃、蔬菜等農業產業的發展,研發出了適應當地的核桃專用肥、誘蟲板、蔬菜專用肥等高科技肥料投放市場,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14年8月,該公司董事長宋福如到梁樓村看望村民時鄭重承諾,將為全村6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養老金,并且要把梁樓村打造成一個具有造血功能的新農村,力爭三年內把該村建成甘肅最富裕的新農村之一。
如今,宋福如兌現了承諾。梁樓村60歲以上的老人像城市白領一樣領上了“月薪”,而一個具有造血功能的新農村也已步入快速發展的康莊大道。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提升梁樓村農民自我發展能力,劉永富為村里引進了投資120萬元的金銀花種植基地,還擠出自己的辦公經費為梁樓村村委會修建了兩層現代化公辦樓,并建議朱小艷帶領村民申請婦女小額貸款開辦農家樂。沒多久,朱小艷與村民李建紅“聯貸”10萬元開辦的陳院鎮第一家“開心農家樂”開業了,生意如火如荼。“剛開業時,幾乎平均每天都有近2000元的收入。雖然很辛苦,可是看到鄉親們都能夠掙到錢,心里就特別高興。”朱小艷興奮地告訴記者。
眼下,房子新了、道路硬化了、文化廣場建起來了,梁樓村發生了巨變。村民養豬、養雞已經向規模化方向發展,并成立了中藥材種植合作社,新開辦了榨油坊、小賣鋪、面粉加工廠、農家樂等,生意紅紅火火。2014年5月27日,已調離甘肅赴任國務院扶貧辦主任的劉永富再次到成縣調研扶貧開發工作,并專門抽時間到梁樓村看望村里的老百姓。“梁樓村是我的第二故鄉,這里的老百姓就是我的父老鄉親,今后只要是為了梁樓村的發展,你們可以盡管來找我。”劉永富親切地對朱小艷說。
據悉,雙聯行動實施四年來,甘肅省市縣鄉四級1.5萬個機關單位聯系1.56萬個行政村、40.8萬名黨員干部結對幫扶67.1萬個貧困戶。省市縣共有429名領導干部聯系949戶企業,1.8萬名干部聯系802個城鎮社區的1.8萬戶城鎮貧困戶。總體看,雙聯行動已由58個貧困縣延伸到了全省86個縣(市、區),由農村延伸到了城市貧困戶,形成了大規模、全覆蓋、綜合性、常態化的工作局面且不斷向縱深發展。單位聯到村,干部聯到心,雙聯行動搭建了扶貧和踐行群眾路線的有效平臺,將扶貧攻堅與密切聯系群眾緊密結合,是扶貧工作戰略格局下的“大手筆”,是認識到位、感情到位、決心到位的社會參與扶貧的新舉措。
精準什么?看“1236”
甘肅省委省政府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不斷嘗試和實踐新的扶貧開發手段,積極打造工作新亮點,為全面完成扶貧開發各項目標任務探索了新路子。從2013年開始實施的“1236”扶貧攻堅行動,又一次向甘肅人民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甘肅省委省政府把全省58個片區縣作為主戰場,統籌17個插花縣區,瞄準最貧困的鄉村、最困難的群體、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緊緊圍繞持續增加貧困群眾收入這“一個核心”,確保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兩個不愁”,落實扶貧對象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三個保障”的目標,在基礎設施建設、富民產業培育、易地扶貧搬遷、金融資金支撐、公共服務保障和能力素質提升等方面實現“六大突破”,構建起了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推動扶貧開發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康樂縣地處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海拔高,氣候變化異常,南部高寒陰濕,北部干旱缺水,暴雨、山洪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嚴重影響著群眾生產生活、增收致富。結合全縣實際,康樂縣堅持以改善貧困地區民生、增加貧困人口收入、加快貧困地區發展為出發點,按照“1236”扶貧攻堅行動要求,實施“大扶貧、大開發”戰略,積極開創工作新局面。近三年來,康樂縣充分利用區域優勢和產業特色,按照龍頭帶農戶、協會搞服務、科技作先導、綜合搞開發的發展模式,不斷提高產業化開發水平。按照“秸稈養牛、舍飼養羊、生態養雞”的養殖模式和“一村一品”的要求,重點發展牛、羊等特色產業,不斷提升產業扶貧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上的比重。
6月11日清晨,康樂縣附城鎮劉家廟村支書、扶貧產業互助社理事長楊玉斌早早來到村委會,著急為發展養殖業的社員辦理貸款手續。幾乎每天從早到晚楊玉斌都這樣,用他自己的話說:“今年,扶貧產業互助社運轉很好,一直很忙,我們晝夜想著如何給群眾借款、幫助發展產業的事。”至于如何給群眾借款,楊玉斌說:“我們村干部對每一個貧困戶的情況都了解,就像自家一樣熟悉,適合發展什么產業我們也知道,所以借款時我們能把好關;再說,社員借的是互助社的錢,也就是大家的錢,所以人人關心他的發展,人人幫助他、監督他。”
在一摞又一摞借款手續賬單中,記者看到社員田永貴在互助社借到3000元的產業發展借款,又拿出自家積攢的1萬元準備養羊。據悉,他計劃修建一座比較好的圈舍,購買10多只羊,既育肥又繁殖。而當初利用扶貧產業互助社貸款發展養殖業的田買蘇(音譯),現在的養殖規模已經達到8頭牛和30只羊。如果沒有產業互助社的貸款,就沒有田買蘇現在的養殖規模。
劉家廟村扶貧產業互助社成立后,資金總額為38萬元,經過滾動發展現在資金總額已達到45萬元。“到目前為止,沒有一筆不良借貸,45萬元的資金還不夠用。隨著產業的發展,村民對資金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楊玉斌說,扶貧產業互助社成立后,不但解決了村民生產發展資金短缺的問題,還培養了村民的信用意識。
如今,日子越過越紅火,老百姓感到有奔頭了。記者在采訪中驚喜地發現,“聯村聯戶”和“1236”扶貧攻堅兩項政策疊加帶給老百姓實實在在的進步與發展,讓一些曾被認為更加向往外面“精彩世界”的農民工,也紛紛回到了家鄉發展。

分析“1236”扶貧攻堅的主要脈絡,可以清晰地理出思路,“一個核心”“兩個不愁”“三個保障”是攻堅目標,既明確了脫貧致富的根本任務,也體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六大突破”是攻堅重點,既抓住了貧困地區加快發展亟須破解的瓶頸制約,也切中了脫貧致富亟須解決的要害問題。此外,在“1236”扶貧攻堅的推動下,甘肅在全國率先探索創新了貧困縣監督考核機制、“減貧摘帽”激勵機制、健全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等一系列新機制,增強了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為扶貧攻堅匯聚了持久的澎湃動力。
“實際上,‘1236扶貧攻堅行動成功的關鍵就在于我們改變了傳統的扶貧方式,強化了頂層設計,強調了從扶貧體制機制上的創新。如告別傳統‘以GDP論英雄的思維,建立起以扶貧為導向的考核機制,在制度創新方面釋放了干部,改革紅利轉變給了群眾,等等。”甘肅省扶貧辦主任任燕順說。
如何精準?有“1+17”
眾所周知,“十三五”最后一年,恰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間節點。對于甘肅來說,時間更加緊迫,要用5年時間攻克絕對貧困這樣一座堡壘,唯有用“大手筆”的超常手段。
2015年6月初,甘肅省委省政府持續發力,經過深入調研、科學謀劃、頂層設計、充分論證,在“雙聯”和“1236”基礎上,強勢推出了《關于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意見》和17個配套實施方案(簡稱“1+17”方案),圍繞基礎設施、產業培育、生態環境、科教文衛、考核機制等方面,在投入方式上精準發力,在金融服務上精準支持,在社會幫扶上精準引導,在資源配置上精準優化,在服務保障上精準提升。
這“1+17”精準扶貧的“組合拳”,是甘肅對全省97萬貧困戶、417萬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期盼的主動回應;是聚焦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深入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拋出的又一“大手筆”;更是甘肅向全社會發出“抱團出戰”的鏗鏘足音。
分析發現,“1+17”方案明確了甘肅“兩步走”的路線圖。從2015年到2020年,按照前三年集中攻堅,每年穩定減少貧困人口100萬人以上,到2017年底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000元以上,其中扶貧對象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000元以上,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顯著提升;后三年鞏固提高,到2020年,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障”,消除絕對貧困,所有貧困縣實現脫貧,基本完成農村小康主要監測指標。
但是,“一分部署,九分落實”。“1+17”精準扶貧方案所涉及的每一項重點工作,都有明確的具體目標、著力重點、措施辦法、責任主體、完成時限和考核標準。面對艱巨繁重的任務,關鍵就在于落實,只有發揚釘釘子精神,在狠抓落實上下大功夫、下真功夫、下硬功夫,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積極作為、有力作為,才能把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的現實。
“貧”字刺眼,卻是甘肅無法回避的現實。種種困難,“逼”出了一套又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與措施。從40萬名干部“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到實施“1236”扶貧攻堅行動年均減貧140萬人,再到最新出臺“1+17”精準扶貧行動,甘肅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有效的行動,推動扶貧政策向特困片帶聚集、扶貧資金向貧困戶聚焦、幫扶力量向貧困對象聚合,這“三大行動”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是甘肅精準扶貧思路不斷深化、拓展和完善的過程,形成了目標責任明確、各方協調推進、措施有力有效的大扶貧格局。確保做到對象、目標、內容、方式、考評、保障“六個精準”,扭住扶貧攻堅的關鍵點,瞄準精準扶貧的“滴灌”口,打出精準扶貧“組合拳”,亮出了甘肅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扶貧開發任務書、作戰圖和時間表,走出了一條具有甘肅特色的扶貧開發路子。
可見,甘肅已找到了脫貧“快進鍵”,我們有理由相信,甘肅抱團出戰,路在腳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