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恩+李丙建
過去習慣坐辦公室,搖筆桿子,處理機關事務,現在嘴里經常蹦出來的詞是“資金”“項目”,心里盤算的是成本、收入;過去西裝革履,現在開口就是“我們村”,經常沾著兩腳泥。山東省環保廳派駐到成武縣孫寺鎮的五位“第一書記”自從來到幫包村,出思路、找項目,心和村民貼在一起,實打實念起了“村經”“錢經”。
“第一書記”變成了村里人,曾經貧瘠的村莊因為“第一書記”的到來變了樣,擁有了無限發展可能。
趙輝原為環保廳一個處的處長,和他相熟的人,總喜歡叫他“趙處”。他為人謙和熱情,老百姓也跟著喊“趙處”。作為省廳五名“第一書記”的領頭人,任職后他卻犯了難。
一批和二批“第一書記”幫扶的“五通十有”工程已經完成,第三批“第一書記”的任務是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村集體收入,可五個行政村的集體經濟是一抹空白。他帶領其他同志跑遍了所有幫扶村,深入了解村情民意。
孫寺鎮有號稱“三縱兩橫”的木材加工集群產業帶,很多村民靠木材加工走上了致富路。但仍有部分村民渴望發展而苦于資金短缺。趙輝得知這一信息后,腦海中勾畫出一幅藍圖——上馬村集體的木材加工廠,公開由村民承包,而承包金即成為村集體收入,用于集體公益事業支出,建設資金由后方單位解決。
在黨小組和村委會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決定在趙輝任職的侯樓村進行試點。經過選址、征地、搭建功能用房、購買機械、安裝線路等一系列工作,一座功能齊全的木材加工廠順利完工。村民侯照端以5.4萬元承包金,成為首個承包人。開業當天,在鞭炮齊鳴中,村民們自發扭起了秧歌。
趙輝創新形式增加村集體收入的模式,成了全縣“第一書記”學習的樣板,大家紛紛前來取經,而孔李莊村和劉莊村的一些村民干脆涌到劉仁海、牛炎兩位“第一書記”的辦公室。“劉書記,人家侯樓村都建木材加工廠了,咱也建唄!”“牛書記,咱村要建了木材加工廠,我承包,我出的承包金保證比侯樓村的多。”帶著村民的熱切希望,兩位“第一書記”向趙輝匯報了這一情況。
“既然群眾干事創業的熱情這么高,咱‘第一書記當然要大力支持。你倆現在就著手辦吧!”趙輝工作上向來是雷厲風行。兩位“第一書記”不敢怠慢,建廠到承包完畢,所用時間比侯樓村縮短了好幾天。
面對侯樓、劉莊、孔李莊村集體增收項目的迅猛發展,王增國、王修保兩位“第一書記”坐不住了。但王莊村和于樓村距離木材加工產業帶較遠,而且村民并不熟悉木材加工方面的行情,盲目發展,定然適得其反。
兩位“第一書記”和村委成員開起了“群英會”。王莊村是蔬菜專業村,有幾十年的種植傳統,但種植模式幾乎一成不變。那咱何不發展現代化蔬菜大棚?王增國帶上村委成員和幾個種植能手奔赴壽光等地。高標準蔬菜大棚種植的巨大效益,讓他們為之振奮。當即決定在壽光采購建設用材,聘請當地專業技術人員,指導開展蔬菜大棚建設。回村后流轉開發大棚用地20畝,建成的5個高標準、高質量蔬菜大棚投入使用,實現集體收入5萬余元。
截至目前,5村投入資金250余萬元,建設楊木加工項目12個,建設蔬菜大棚10個,規模化養殖場2處,規范整治坑塘18畝,年產值可達億元以上,利潤360萬元,增加就業崗位200個,年增加村民收入250萬元以上,既實現了村集體增收和村民致富,又充分發揮產業項目的示范帶動作用,極大激發了村民的創業致富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