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亭(洛陽歌舞劇院演藝有限公司,河南 洛陽 471003)
模仿在作曲教學中的應用
李玉亭
(洛陽歌舞劇院演藝有限公司,河南 洛陽471003)
模仿,是學習作曲初期最好的學習方法。通過對優秀音樂作品的模仿學習,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作曲的基本方法,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和理性認知 ,盡快的掌握作曲的學習技法。
關鍵詞:模仿;作曲理論;音樂思維
中圖分類號:J61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5-0085-01
作者簡介:李玉亭,洛陽歌舞劇院演藝有限公司音樂制作人,國家三級演奏員。
模仿是學習作曲比較的有效方法,它不僅是對前人行之有效的駕馭作曲技術的模仿,更重要是對前人駕馭自如的經驗通過模仿性質的練習從中直接掌握那些技能。本文結合自己的實際實踐,分別從三個層面闡述如何教會學生通過模仿的途徑,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和理性認知,進而幫助學生建立自主自足的創造思維和駕馭這些思維,調動相應的技法,并使之上升到一種學理高度。
眾所周知,在作曲教學中所提取的技術手段,都是從前人創作那些具體經典范例中歸納出來的,它往往被歸納分類,從而形成如旋律學、和聲學、曲式學、對位法、管弦樂法等應用學科,但在這些相關學科的教科書中,因為便于敘述,作者往往會把本來應當綜合使用的各種不同類別的技術(如和聲、曲式、 旋律、 織體)加以分解,因而便有了諸如:三和弦的連接,各類終止式,和聲序進功能,阻礙終止等。而學生在研習某一技術的過程中,卻因為這些被分割的技術描述,而變得只會做局部結構性質的習題,無法應對一個結構完整又具有表現要求的創作對象。我想,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最有效的方法應該是引領學生從一個前人的經典作品中,通過意境分析與相應的技術手段分析,幫助學生全面理解作曲家是如何根據預定的表現意圖,提取相應的技術部件,并在一種符合邏輯的、可被理解的過程框架中使之外化為可感的音響實體。隨后,根據所分析而得來的理性認知與感性經驗,讓學生模仿這一路數,以 “半復制” 的方式(沿襲這一經典的理路)進行操作,重構一個新的音響實體。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模仿學習是學生綜合認知和綜合運用作曲各種技術的一條最好的途徑,但這種模仿寫作的前提必須建立在對模仿對象初步的音響感性認知(無樂譜的音響感知)和具體的理性分析(樂譜的整體分析)的基礎上,這是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
所謂“立意”,指的是一個音樂作品,在其構思之時所依托的意象(引起視覺聯想的)或意境(引起情態、意緒聯想的)。這通常是音樂創作的文化前提,沒有文化前提的音樂創作是不存在的,即便是車爾尼的練習曲,他也同樣具備某種寫作意圖的,如某種特定技術的集中訓練,以及樂曲的意態傾向(如明快的、抒情的、柔和的、激動的等等),這就是創作立意。舉一個例子,門德爾松《無詞歌》第九首,是一曲帶有贊美詩風格的小型鋼琴曲,它甚至沒有任何標題暗示,但相信所有聽過它的人都會從那段3小節琶音引子之后那段緩慢如歌的音響中體認出某種虔誠莊嚴的宗教氛圍。第3小節開始,有一段由兩個樂句構成的樂段,它的末端有個諸如語氣停頓的明顯間歇之處,作曲家采用的方式是E大調的正格終止(學生在某些基礎課程中已學過),由于旋律音的落點恰在音階的主音上,再加上音樂的節奏語氣給人一種類似于句號的明確停頓,因而展現出某種階段性的完成。在這段音樂中,其緩慢的速度,輕重起伏的力度變化,尤其是處于聲部上方的曲調會令人想起某種歌唱的狀態,而縱向組合的四部和聲織體,在特定的速度運行中讓人聯想到教堂唱詩班那種莊嚴的合唱,最終讓聆聽者將它對應于某種教堂的意思氛圍中。通過對經典作品的模仿,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具體和生動的作品中易于感受到音樂結構、 技術運用是如何與作品所表現的內容、 立意相結合的,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擺脫學生普遍存在單一與狹窄的思維局限。另一方面,由于學生年齡有差別,文化底蘊的積累有限,要感悟與模仿作品的立意寫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在模仿構建寫作時,要求學生根據模仿對象展現的音樂意境按照大致相同的手法進行模仿寫作,這種模仿構建,對學生把握各種音樂情緒的構建能力有很好的作用。
作曲技術的運用能力是學生駕嘆作品最重要的和必須具備的條件。大多數優秀的學生,除了具備豐富的音樂想象力之外,熟練綜合運用各種技術是一關鍵的因素。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常發現個別學生具有很好的音樂想象力和靈敏的音樂感,但往往寫不出符合邏輯與具有結構力的作品,其中原因與缺乏技術有直接的關系。通過模仿寫作,學生能較好地運用在分科教學中學習到的各種技術(曲式學、和聲學、復調等)有機的整合到習作中,這對提高學生多種技術運用能力的增積與儲存有明顯的效果。
學生是否能構建起自然、有序的音樂整體印象,織體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織體模仿在初學作曲階段較為常見。模仿是人共有的本性,也是學習的有效的途徑之一。它既是一種積累,也是一種加速的過程,這一過程也是對某種早已上升到理論層面的特定藝術表現規律的把握與沉淀。當然,作曲學習的模仿與別的藝術模仿不盡相同,作曲模仿并不是“依樣畫葫蘆”式的復制,它可以是整體上的風格模仿、結構模仿、思維模式模仿,或者是單一層面的旋律形態模仿、織體模仿、和聲手法模仿、句子結構模仿等。從模仿的內容來看主要在音樂的立意、意境、音樂情緒、音響風格、結構形態以及技術手法等方面。簡單說就是對某作曲家的風格、某時期的風格或某地域的風格模仿,或者以模仿對供象的結構方式、結構形態為標本,以自己的旋律語言、和聲手法、織體形態加以變化模仿。
有人或許擔心模仿是否會壓抑學生創造能力,其實模仿并不是目的,只是一種學習的手段。模仿的根本用意在于將感性與理性兩個層面整合起來 ,避免抽象、孤立的技術訓練與鮮活可感的、既有想象力的,又富有內涵的藝術表現的分離。其實模仿是人最本能的素質,幾乎所有學習都是順著人的這種天然素質,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而展開的。我認為,在作曲的教學環節中,尤其是初學階段,其著眼點,與所下的功夫應該在此,而不是一開始就教學生如何與別人不同,與別人不同是由學生在掌握了豐富的素養后自己悟出來的,我們應該培養他們的悟性。模仿就是學習初期最好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