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林梅(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淺析考試舞弊行為入罪問題
羅林梅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550025)
摘要:在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考試作弊現象泛濫,給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因此必須給予高度重視和嚴肅懲治。本文將結合《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中關于懲治考試舞弊的規定對該行為入罪問題進行闡述并提出有針對性的規制建議。
關鍵詞:考試舞弊;立法現狀;規制建議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5-0094-01
作者簡介:羅林梅,女,1989年9月13日,籍貫:貴州貴定,貴州民族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學
以2014年為例:6月,江西、河南、山東等地被爆高考替考事件,經查,江西有42名替考人被處理、山東有18名“槍手”被抓、河南查處的替考生高達127人;11月上海市公安部門展開統一行動,成功搗毀了一處制售考試作弊器械的特大跨地域犯罪團伙,12月武漢研究生升學考試考點抓獲數名替考人員,曝光“違規”找人替考的考生名單多達一百多人。
現如今買答案、找槍手是很容易的事,只要有足夠的錢,在百度上輸入“代考”、“助考”等詞語,作弊的信息就有幾十萬條。各大高校的公告欄、廁所墻壁上隨處可見張貼的相關小廣告,這些廣告提出考前答案、考后付款、考不過不繳費等承諾,不斷對學生進行誘惑,最后那些想達到目的又想走捷徑的考生便自覺被引上鉤。
目前我國并沒有專門的關于規制考試的法律法規,對于考試舞弊,主要是依據《中華人共和國教育法》、《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普通、成人高等學校本、專科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工作規則》、《公務員錄用考試違紀違規行為處理辦法(試行)》等法律法規來處理。教育體制中對考試作弊行為只規定為一般的違規行為,懲處的方式大多是對于參與替考的高校生開除學籍,被替考者會受到1至3年內禁止參加國家教育考試的懲罰。對于組織替考的中介、替考人、參與或協助考生舞弊的非應試人員,并沒有具體的規定。這些處罰力度明顯偏輕,往往不足以對作弊者起到警示和威懾的作用,而且與作弊者最后得到的利益相比差距很大,所以當遇到重大考試時,作弊者仍存在著僥幸的心理選擇作弊,導致作弊行為如此泛濫,到目前為止依然得不到有效的遏制。
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提及了有關舞弊行為的條款,根據該草案:“在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中,組織作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為他人實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幫助的,依照前款規定處罰。為實施考試作弊行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相關考試的試題、答案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代替他人或者讓他人代替自己參加相關考試的,處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這是打擊懲處考試作弊行為歷史上一項重大的突破,《草案》合理地彌合了現行刑法罪名體系的斷層,但仍有值得推敲的地方,亟需補充和完善。
(一)需明確“國家考試”范圍。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中規定,涉及組織考試舞弊的、替考的犯罪的考試范圍為國家規定的考試。但對于“國家考試”一詞卻沒有明確的規定。目前在我國,由國家機關組織的公開面向全社會的考試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類:一是選拔性考試,如高考、研究生入學考試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等;二是資格型考試,如國家司法考試、注冊會計師資格考試、教師資格證考試等;三是水平等級考試,如英語四六級考試、計算機的水平等級考試等;四是招聘考試,如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等等。但是這些種類的考試性質、目的、作用又大不相同,所以在認定的時候需要認真考量,是否有必要將這些考試都納入刑法規制的“國家考試”的范圍里。
(二)確定考試的時間范圍。《刑(九)草案》中只提及了在國家考試中的的舞弊行為如何懲處,但沒有對考試時間的范圍進行明確規定。如果將考試的時間限定在考試正式進行的那兩三個小時,顯然是不恰當的。考試舞弊的方式多種多樣,有試前提供答案、試中發送答案、試后操作改分以及槍手替考等等。由于現在的作弊方式五花八門,有的人又確實有門道在事前偷盜、偷看試卷,所以定會有試前答案的提供。所以筆者認為可以將國家考試的時間范圍確定為關于這一考試的起始和完全結束,即應當包括考前提供或購買答案、試中獲取答案、試后正式公布分數或正式錄取前為考試謀取不正當利益這一整個時段。
(三)對“情節嚴重”的認定。草案中規定:“在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中,組織作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對于什么情況算是“情節嚴重”、對“情節嚴重”該如何認定,草案并沒有對此進行解釋。
筆者認為,可將情節嚴重的情況歸納為以下幾點:1.指作弊的次數多達三次以上的;2.以團伙組織作弊或者代考作弊為職業獲取非法利益的;3.非法牟利數額巨大的(數額認定:數額較大是3000元以上,數額巨大是1萬元以上,數額特別巨大是3萬元以上);4.因作弊受過行政處罰兩次以上的;5.作弊行為造成的社會影響較大,危害較大的;6.因作弊行為造成其他嚴重情節的。
結語:為了維護考試的公平性和嚴肅性,保障考生的平等考試權,創建良好的考試氛圍、樹立良好的考風,杜絕不良的作弊、舞弊風氣,必須運用刑罰手段來規制,這不僅是刑法基本原則的體現,也是對公平、公正、誠信等社會原則的捍衛。
注釋:
①. http∶//edu.163.com/14/0607/09/9U4IHRHN00294MBA.html數據來源網易教育,最后一次訪問時間2015年4月27日.
②《中華人共和國教育法》第79條規定:“在國家教育考試中作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門宣布考試無效。”
參考文獻:
[1]呂維第.考試作弊行為的刑法規制[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5(3).
[2]周丹.重大考試舞弊行為的法律思考[D]湖南師范大學.2009.
[3]何一揮.淺析考試作弊行為的刑法規制[J]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4(5).
[4]張磊.高科技考試作弊行為刑法規制的困境與出路[J]法學.2010(11).
[5]王林.替考刑法規制初探[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10).
[6]葉良芳、應家赟.考試作弊及其相關行為的刑法規制探討—兼評考試作弊系列犯罪的設立[J]法治研究.2015(3).
[7]馮杰梅.研究生入學考試“作弊”現象的成因及對策研究[J].研招論壇,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