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瓊英(青海省祁連縣教育局教研室,青海 祁連 810499)
淺議語文閱讀教學
崔瓊英
(青海省祁連縣教育局教研室,青海 祁連810499)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由于小學生年齡特點,使得閱讀教學不盡人意,因此,本文結合筆者經驗,略談如何進行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供同行,老師借鑒。
提問是為一國兩制的方針的提出作鋪墊。然后,展示,港澳臺問題的相關材料,設計問題:臺灣問題與港澳問題的本質區別是什么?這個提問是為進一步學習港澳回歸作好鋪墊工作。最后組織學生看《七子之歌》視頻關于港澳臺的內容,讓學生體會港澳臺人民盼望祖國統一的迫切心情,同時認識到祖國統一大業一定能實現。
(四)教師應因材施教,注重“雙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通過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學習,擴大掌握歷史知識的范圍,深入地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從高中歷史課程的性質和課程目標來看,高中歷史要求學生掌握的是都是最基本的規律和理論。這些內容在高考的試卷中也有明顯的體現。歷史老師應該根據藝術生自身的特點備課、傳授知識。很多學生對老師不滿意不是因為老師講得不好,而是歷史老師沒有根據藝術生的特點授課。藝術班歷史老師講課時應注重“雙基”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課本上特別抽象難懂的知識干脆舍去不講,比如:高中歷史選修一《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六單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對于藝術生來說較為難理解,考綱也不考,在講改革時,這一單元就可以忽略不講。教輔上較偏較難的題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直接劃掉。教師從學生特點出發,靈活地運用教材,降低課堂教學難度,對教材進行適當地、科學性的補充和刪減。在練習考試中,藝術班老師可以適當降低試題難度,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考察。通過這些措施使藝術生逐漸樹立起自信心,消除自卑感,從而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因此,教師應結合藝術類高中生的實際情況,立足教材,因材施教,夯實基礎,增強藝術生學習歷史的自信心。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5-0120-01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和主體,語文教學中,我們經常看到,學生學了多年的語文,寫作能力及表達能力仍不盡人意。因此,閱讀教學中的種種困惑長期困擾著奮戰在教學第一線的廣大語文教師,那么怎樣進閱讀教學呢?怎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一、培養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如:在教學《恐龍的滅絕》一課時,我先在課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種恐龍的圖片,用多媒體播放出來,每播放一張學生就興致盎然地發出驚嘆聲,他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在他們的學習興趣被激起時,馬上揭示課題,學生就很容易地入情入境,展開想象,他們的求知欲立刻加深,學習興趣立刻被調動起來。
二、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樣的道理,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僅培養他們的興趣還不行,只有教給他們正確的閱讀方法,他們才能知道對一篇文章怎樣去閱讀。其步驟一般是:
1.課前指導學生進行預習。預習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①讀通課文,要求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②圈畫生字詞,借助字典、詞典理解音形義;③邊讀邊想主要內容。
2.課中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在課中要想順利地進行閱讀首要條件是要求學生專心聽講,認真聽老師范讀,認真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積極舉手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認真做好課堂筆記。
3.課后指導學生鞏固練習。課后練習是學生對課文中重點詞句段的理解,對生字詞的鞏固和運用,是讀與寫的結合。課后練習懂了整篇課文也就迎刃而解。要注重引導學生圍繞課后練習進行閱讀,把讀與寫結合起來。做到讀寫相濟。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效果的好壞取決于閱讀習慣。只有培養自覺、專心的閱讀習慣,才能收到良好的閱讀效果。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提醒學生靜心、專心、細心地閱讀文章,然后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與此同時要培養學生勤于動筆作相關批注,如:圈畫生字詞,摘抄優美的語句,寫自己的感想等。
語文是有生命的,語文的生命融入主體參與下的不斷生成的語境和流動的語流之中。閱讀教學過程中是在這樣的活生生的動態語言環境中進行的。所以培養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教會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讓閱讀教學成為學生了解社會、體驗生活、感受幸福、表達自我、溝通學生與世界交流的過程,讓學生在感受、體驗、交流中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構建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