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國有企業因其巨大的體量和對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影響深度,一直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環節。作為新時期指導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綱領性文件,這一改革方案無疑獲得了巨大關注。
雖然改革仍需通過具體探索將改革設計落地,但是,作為改革的頂層設計,《指導意見》明確回答了國企改革的方向性、原則性問題。根據這一改革方案的精神,國企改革需算好三本賬。
國企改革首先要算好政治賬。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作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重要體現,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絕不是國企從競爭性領域大規模退出,更不能把國企改垮了、改沒了。蘇東劇變的過程中,國企私有化改革不僅重創了蘇聯經濟,還瓦解了蘇共執政的經濟基礎,進一步加速了蘇聯解體的進程。正是因此,國企改革既需要防止以改革之名行私有化之實,也必須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這一政治原則,通過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努力構筑國企領導人員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全面杜絕國有資產流失。由此,使國企始終發揮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始終成為執政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
國企改革必須算好經濟賬。要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必須提升其市場競爭力,使其在市場經濟環境中錘煉革新。一方面,長期以來部分國企經營效率不高,是輿論頗為詬病之處,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增強,作為國家經濟的重要構成,國有企業也面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和轉型升級的巨大挑戰。要解決這些問題,國企改革必須算好經濟賬,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正因如此,此次改革方案中明確,主業處于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商業類國有企業,原則上都要實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著力推動國有企業改制上市。對這些國有企業,重點考核經營業績指標、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市場競爭能力。
國企改革還要算好公益賬。國有企業的一大特征是其公共性,其根本性質是全民所有、為民服務。和其他所有制企業不同,國有企業在保障民生、社會穩定、宏觀調控、執政基礎和國家安全等公共目標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一些國企進入世界500強名單,這些全民所有的國企為全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和福利,顯然成為全社會的期待。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改革方案將國企分為兩類,其中一類便是公益類。與商業類國企改革不同,此次改革方案特別強調要提高公益類國企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能力。對公益類國有企業,重點考核成本控制、產品服務質量、營運效率和保障能力。
國企改革,三本賬都必須算好,缺一不可。其中,堅持算好“兩個毫不動搖”的政治賬是根本要求,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的經濟賬是實力保障,而為民服務的公益賬則是重要目的。算好公益賬,使國企更好地為全體人民謀利益、增福祉,才能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改革也才更能獲得人民的擁護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