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元

廣東貴嶼,中國最大的電子垃圾回收場
讓魅族副總裁李楠下決心推進廢舊手機回收計劃的是貴嶼,一個收納了全球40%電子垃圾、有“中國電子垃圾之都”稱號的粵東小鎮。
2015年初,當同事將國外媒體關于貴嶼的報道轉給他看時,他才第一次意識到電子垃圾帶來的危害如此嚴重。公開報道顯示,貴嶼因長期焚燒電子垃圾,空氣中二噁英含量是國家標準的60~140倍,兒童支氣管哮喘病比例是全國平均值的2倍,新生兒血鎘水平是全國的15倍。
作為一家年出貨量高達千萬的手機生產商,李楠覺得魅族必須作些改變。8個月后,魅族推出了一項名為“mCycle”的廢舊手機回收計劃,希望盡可能多地回收廢舊手機并將其環保處理。
這樣的改變對于仍面臨廢舊手機回收困境的中國來說是件好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本刊記者:中國90%以上的廢舊手機沒有進入回收渠道;進入回收渠道的廢舊手機中99%沒有經過環保處理,流入了貴嶼這樣的地方,帶來嚴重污染。
上述人士說,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手機生產國,廢舊手機回收問題也日益突出,“處理好了,廢舊手機是資源,處理不好就會變成污染源。”
躺在家里的手機
工信部數據顯示,中國手機年產量已從2010年的10億部左右飆升至2014年的17.6億部,增長了76%。與此同時,中國國內手機出貨量也逐年走高,2013年這一數字是5.79億部。盡管2014年國內手機出貨量比2013年下降了21.9%,但仍保持4.52億部的大數字。
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副秘書長唐愛軍對《瞭望東方周刊》說,如果按照手機入網人數來算,中國目前的實際手機用戶已超過12.4億。巨大的手機保有量也帶來了巨大的淘汰量。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12年發布的《化電子垃圾為資源》報告顯示,全球每年廢棄的手機約有4億部,其中中國有近1億部,占全球的四分之一。
360互聯網安全中心2014年4月發布的《中國手機用戶換機風險調查報告》顯示,58.6%的國內手機用戶更換手機頻率在1年以內。“中國的手機淘汰周期比歐美發達國家快一倍。”唐愛軍說,原因在于中國人還把手機當作時尚消費品,“尤其是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手機淘汰率越來越高。”
李楠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中國目前一年的廢舊手機就達1.5億部,可以鋪滿282個足球場。而這些淘汰的廢舊手機超過90%都躺在家里,并無他用。
“擱置在家仍然是廢舊手機處理的一個主要方式。”唐愛軍保守估計,每個城市家庭至少有6部手機閑置在家。她分析這其中有兩大原因,一個是價格,一個是信息安全。
一部市場售價千元的智能機,其回收價往往不到兩百元,甚至低至幾十元。“使用時間越長,手機回收價格就越低,基本是以垃圾的價格計算。”從事多年電子垃圾研究的張君(化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消費者因無法接受過低的回收價格,寧愿把手機放在家里也不愿賣掉。
不過,讓消費者最忌憚的還是信息安全。手機里存儲了用戶的大量個人信息,包括通訊錄、短信、各種賬戶密碼等,一旦泄露就有可能招來詐騙。“這些信息必須要有專業人員才能完全清除,否則詐騙人員通過一定技術手段就能恢復。”唐愛軍說,很多消費者正是因為這樣的擔憂而放棄賣掉手機。
“僅有很少一部分廢舊手機進入了回收渠道,并且絕大多數都通過地下交易流到了非正規渠道。”張君說,目前的現狀是非正規渠道的交易泛濫,而正規渠道則常年“吃不飽”,“兩者完全失衡。”
他舉例說,上海一家電子垃圾回收公司最多時一個月的手機回收量只有500部,一年的回收量不足萬部,而上海一年的淘汰手機至少有400萬~500萬部,“中國10部廢舊手機有9部躺在家里,還有1部不知道去哪了。”
回收處理的貓膩
“并非所有的廢舊手機都是完全無用,這其中很大一部分能夠二次使用。”張君說,后者多半是使用時間不長、功能基本完好的智能機,只需進行簡單處理便可二次售賣,“這種二手機的市場很大,尤其是一些熱銷品牌。”
蘋果在2015年3月聯合富士康在中國市場推出的“以舊換新”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能夠獲得品牌授權的二手機售賣仍在少數,多數具備使用價值的廢舊手機在流入地下渠道后經過改頭換面便以新機出售。
曾開過5年手機專賣店的陳勁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很多手機專賣店以略高于市場回收價的價格收購廢舊手機,自行組裝后再以新機的價格賣給消費者。
他說,一部回收價格200元的智能手機,翻新后賣出的價格在1000元左右,利潤高達400%。更為驚奇的是,這些手機專賣店往往是同時收購多個品牌的廢舊手機,拆開后混合組裝,“好的配件搭配在一起能賣更高的價格,差的搭配到一起賣得便宜點。”陳勁說,也有一些黑心商家將雜牌手機的零件組裝到大品牌的外殼里,以賺取暴利。
這些利用廢舊手機重新組裝后的翻新機多半流向三四線城市乃至農村地區,成為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的新機。“農村手機專賣店里90%的手機都是翻新機,剩下的真機不是用來賣的,而是展示的。”陳勁說,即使一些品牌專賣店,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那些完全報廢的手機則通過地下交易流入了貴嶼這樣的地方。陳勁說,這是一個并不復雜的交易鏈條,其中關鍵的一環就是上述提到的手機專賣店。覆蓋范圍極廣的手機專賣店是目前國內廢舊手機的集中回收渠道。手機專賣店會將完全報廢的手機以電子垃圾的價格賣給地區收購商,后者再將其運往貴嶼這些地方處理。
貴嶼采取的處理方式是最原始的焚燒,通過焚燒將電子產品中的金、銀等貴重金屬提煉出來,而焚燒后的電子產品廢料則以掩埋的方式就地解決。“問題就出在這,包括手機在內的電子垃圾并沒有得到有效處理,反而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張君對此非常擔憂。
唐愛軍說,廢舊手機中含有的錳、鋅、鎳、汞等物質均為毒性重金屬,一旦進入人體便會產生健康危害。比如鉛會危害人體的神經系統、活血系統、消化系統和肝、腎等器官,尤其對嬰幼兒影響甚大,會導致兒童發育遲緩、智力低下;鎳能損害人的中樞神經,引起血管變異,嚴重者可致癌。
而電子垃圾焚燒過程中產生的二噁英是公認的一類劇毒物質,其毒性相當于氰化物的130倍、砒霜的900倍,可破壞人的免疫系統導致癌癥。公開報道顯示,貴嶼的土壤、空氣、飲用水都已經遭受嚴重污染。
垃圾如何變資源
“很多人覺得廢舊手機就是垃圾,其實手機本身也包含很多可用資源。”唐愛軍說,手機主要由外殼、液晶顯示屏、線路板、電池四部分組成,“每一個部件都可以回收利用。”
手機外殼一般為PC-ABS廢料,鍵盤也是一般的廢塑料,均可回收利用。而手機液晶顯示屏的主要成分——金屬銦和玻璃也都極具利用價值。研究顯示,手機液晶顯示屏中銦的含量大約在20~200ppm,具有較大回收價值。
“線路板是廢舊手機中最具回收價值的部件。”張君說,線路板占手機重量的15%~25%,含有金、銀、銅等貴金屬和鎳等有色金屬,其中銅的含量約占線路板總量的30%~45%;金的含量約為500~1000ppm。
唐愛軍的研究發現,一噸手機線路板能產生450~800克黃金、4000~7000克銀,一噸山寨機線路板甚至能產生1200克黃金。
相比之下,手機電池中含有的物質更加稀缺。研究表明,鋰電池中鐵的比重占25%、鈷占15%、鋁占4.7%、鋰占0.1%。如果以常見的重約20克的鋰電池為例,鈷的含量約3克、鎳的含量0.2克、鋰0.02克。
“鈷是資源稀少、價格較貴的金屬。我國每年鈷的需求量約600~800噸,其中60%以上需要進口。”唐愛軍說,按每年報廢1億只鋰電池計算,僅可回收的鈷價值就達數億元。
她作過一個簡單的計算,如果一部手機拆解后以電子垃圾形式售賣的話最高可賣2.21元,其中最值錢的電路板大約1.95元。“這還是小屏直板手機的價格,現在市場上流行的大屏直板手機只能賣到2.08元。”
按照這個價格,1噸(約6700部)廢舊手機約值14807元,而1噸廢舊手機中僅黃金含量就有100克,價值高達22700元,是前者的近1倍。“廢舊手機中的金、銀兩種物質的價值就遠超手機其他部件的價值。”張君說,把原本有價值的資源當作垃圾一樣賤賣是廢舊手機回收的最大誤區。
這也是李楠和同事們最初設計手機回收計劃時想要解決的問題。
“mCycle”構建了一個包含手機廠商(魅族)、回收企業(回購網)、處理企業在內的生態圈,每個企業發揮各自優勢,打通手機回收的上下游。
李楠說,所有回收手機會根據外觀、系統、功能等各方面差異分為環保機和銷售機,前者不具備使用價值、無法修復;后者保存比較完好,能進行二次銷售和使用。
對于環保機,魅族會將其交由專業的環保企業進行無害化處理;對于銷售機,魅族合作商會將其批發給經銷商到三、四線城市二次銷售,一些中低端機器甚至會出口到亞、非、拉地區。
“真正不具備任何使用價值的環保機只占8.5%,絕大多數手機仍可再次使用。”李楠說,這樣的分類能把廢舊手機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責任誰來承擔
廢舊手機帶來的污染已引發全球關注,發達國家早已對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英國是最早開展廢舊手機回收計劃的國家,其在全國設立了1萬多個廢舊手機收集點供用戶投放手機。同時,英國各移動電話銷售公司營業點還向客戶提供郵資總付的信封,客戶可將廢舊手機免費投寄到回收利用中心。
而中國不僅沒有出臺專門針對手機的回收政策,還在電子產品監管中故意忽略手機。
中國2011年起實施《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范圍覆蓋冰箱、電視機、洗衣機、空調和電腦等“四機一腦”,但手機不在其列;2012年5月,財政部等六部委公布《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對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電子產品回收處理進行補貼,手機仍未在補貼范圍之內。
“政策的缺失使得手機回收沒了強制性約束,變得更加困難。”張君說,政府已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在將于2016年3月1日起實施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目錄》中將手機納入基金補貼范圍。
這意味著未來手機廠商每賣出一部手機都要繳納一定的處理費用,這筆資金用來補貼處理企業。唐愛軍說,這一規定實際上將廢舊手機回收的責任主體明確為手機生產企業,“反而有利于廢舊手機回收。”
這正是業內長期爭論的焦點。多數業內專家認為,中國應該實行延伸生產者責任制度,強制生產者履行對廢舊手機回收和安全處置的義務。“以督促生產者在生產環節對產品進行把關,減少使用對環境污染少、難處理的材料。”張君說,如果手機機身使用可降解的塑料,即使埋入土壤也可自行降解,不會對環境造成危害。
不過,他也直言,這并非易事。早在十幾年前,手機廠商就作過類似嘗試,但最終失敗。
2002年,諾基亞在中國100個主要城市設置了200多個回收箱,但僅收集到0.5噸的手機電池和充電設備。3年后,中國移動、摩托羅拉、諾基亞3家企業又聯合發起“綠箱子環保計劃”,但該計劃在6年時間內只回收了3萬個廢舊手機及配件。
“除了回收價格、信息安全等外在因素制約外,最主要的還是民眾回收意識的缺乏。”張君說。考慮到這樣的現實,魅族在最初設計“mCycle”計劃時便提出對用戶進行20~150元不等的回收補貼,以鼓勵用戶將廢舊手機交由專門機構處理。
“但回收意識的培養需要很長時間。”張君說,手機回收更需建立一個長效機制,而非僅僅依靠某一個體,“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都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完整鏈條,讓廢舊手機無處可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