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
9月9日,中國政府網消息顯示,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同意設立福州新區的批復》,同意設立福州新區。時隔不久,9月15日,中國政府網再次發布《國務院關于同意設立云南滇中新區的批復》,同意位于昆明市主城區東西兩側的云南滇中新區設立。
自此,中國國家級新區已達到15個。
截至9月15日,傳統媒體中有關“福州”、“云南”、“國家新區”等關鍵詞的新聞報道已達到2353篇,整體關注度較高。除去周末兩天特殊時點外,監測期內的新聞持續性很強,日平均報道量保持在200篇左右。
相較而言,監測期內第二次傳播高峰(滇中新區獲批)的傳播力度不及第一次傳播高峰(福州新區獲批),但鑒于監測時段內滇中新區相關消息僅僅傳播半日左右,而結合近期輿論整體關注傾向來看,相關新聞依然具備較大的傳播潛力。
兩大國家級新區接連獲批的消息,輿論的整體態度相對比較積極。但有分析認為,兩次國家級新區相對集中的推出時間,均是在經濟增長緩行時期,這使人們自然將新區批復與刺激經濟相聯系。
新區有政策優惠的優勢,但也有行政干預介入過多的劣勢。通過政府行政手段直接或間接安排項目推動增長可能產生的弊病,在設立國家級新區的過程中也完全出現。如何通過改革考核制度,防止和克服這些積弊,也是在設立國家級新區時必須考慮和破解的。
也有文章指出,除了這些獲批復的新區之外,全國尚有十幾個城市新區明確提出打造國家級新區,“國家級新區會不會泛濫成災”成為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篇來自發改委的文章表示,每個國家級新區都有各自不同的改革創新試點任務,并非隨意設立。
比如,上海浦東新區重點圍繞自貿區制度創新,在金融、貿易、航運等方面加快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探索;天津濱海新區重點圍繞京津冀協同創新體系建設和港區協調聯動開展探索;四川天府新區則圍繞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開展探索。
但該文章也承認,很多新區依然存在產業競爭力不強、開發建設特色不明顯等問題。
而另一篇評論則坦言,除浦東新區之外,其他大部分新區的產業結構仍以第二產業為主,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總體不高。
有的新區以高耗能的能源重化工業為主,發展面臨較大的資源環境約束;有的產能過剩現象突出,市場競爭環境出現惡化趨勢;另一些新區產業沒起來,只能賣地,逐漸淪為“空城”和“鬼城”。此類新區雖然是按國家級的新區規格進行建設,但實際卻成為地方一個普通的新城。
